《新型药物递送方法或可为青光眼提供长效缓解》

  • 来源专题:新药创制
  • 编译者: 杜慧
  • 发布时间:2025-02-27
  • 在《先进材料》期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多伦多大学的研究团队展示了一种未来可能通过单次眼睑下注射替代数月每日滴眼液来治疗青光眼的方法。由化学工程与应用化学系及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教授Molly Shoichet领导的研究小组,使用胶体药物聚集体(CDAs)改进了小分子青光眼药物的效果。

    这项新技术将噻吗洛尔前药胶体分散于透明质酸肟水凝胶中进行体外释放和体内疗效测试,旨在实现局部和持续给药。研究表明,这种新方法能够将药物效果从眼药水给药时的6小时延长到单次非侵入性眼睑下注射后的长达7周。

    青光眼是一种以眼压升高为特征的眼部疾病群,可能导致视神经损伤,进而影响视力。目前尚无临床治愈方法,只有可以减缓疾病进展的治疗方法。该研究团队的新方法首次证明非胶体形成药物可以通过化学修饰转化为胶体形成前药,并利用CDAs药物分子自发组装成纳米级颗粒的特点,实现了长时间内的缓慢释放。

  • 原文来源: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5-02-drug-delivery-method-glaucoma-relief.html
相关报告
  • 《使用微泡和超声波来进行药物递送》

    • 来源专题:新药创制
    • 编译者:杜慧
    • 发布时间:2024-10-18
    • 大脑是一个要塞,是身体的中央指挥中心,由血脑屏障保护。这个血管和组织网络充当一个生物门卫,一个选择性过滤器,防止血液中有害物质进入大脑复杂的生态系统。 这种保护是有代价的。虽然血脑屏障允许一些物质进入——比如水、氧气、由非常小的分子构成的全身麻醉剂——但它也阻止了许多重要的治疗药物到达大脑,从而限制了神经问题的治疗选项。 但是,由佐治亚理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师Costas Arvanitis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正在用一种结合了微泡——微小的充满气体的球体——和超声波技术的方法来应对这一挑战。他们的创新方法旨在暂时打开血脑屏障,允许药物或免疫细胞进入,对抗疾病,为正在与诸如脑癌或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作斗争的患者提供治疗希望。微泡的直径小于人类头发,它们的壳是由脂质或蛋白质制成的。在医疗保健领域,它们经常被用来帮助增强超声波的可见度,作为对比剂,照亮体内细节。超声波使用高频声波创建图像。当微泡暴露在聚焦的超声波下时,它们会迅速膨胀和收缩。这种温和的机械力摇动了围绕大脑的保护屏障,创造了一个可以让援助通过的小开口。 研究人员使用实验鼠进行了研究,但首先使用数学模型模拟了微泡在脑血管中的动态。他们识别出了增强微泡运动的共振频率,并探讨了频率、微泡动力学和大脑炎症反应之间的相关性。 他们的模型和后来的实验表明,特定的超声波频率可以增强免疫细胞的移动并增加药物在脑瘤中的积累。他们还发现,虽然较高的超声波频率在打开血脑屏障方面是有效的,但也伴随着脑内皮细胞上炎症标志物表达的增加——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因为过度的炎症可能会给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带来更多的并发症。
  • 《智能贴片结合实时健康监测和药物递送》

    • 来源专题:新药创制
    • 编译者:杜慧
    • 发布时间:2025-03-14
    • 由Kyung-In Jang教授领导的韩国DGIST研究团队开发了一款智能贴片,能够进行实时生物特征信号监测和药物输送。这款贴片通过折叠结构将各种传感器和一个药物输送系统集成到单一单元中,实现了心血管健康的实时监控,并在必要时立即给药。研究团队预计这项技术将在多个医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包括血糖管理、疼痛缓解和慢性病治疗。 该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趋势加剧,个性化医疗保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人们对能够实现实时健康监测和即时治疗的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兴趣也在增加。然而,现有的可穿戴设备通常只能提供生物特征信号检测或药物输送功能之一,在将多种功能整合到薄而稳定的结构方面存在局限性。 为克服这些限制,Kyung-In Jang教授的团队设计了一款智能贴片,集成了电气和光学生物特征信号传感器、药物输送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模块于一个可折叠结构中。这款贴片能够基于实时生物特征信号自动输送药物,实现根据用户的健康状况量身定制的个性化治疗。 研究团队通过实时生物特征信号测量和药物输送实验验证了智能贴片的性能。实验结果显示,成功实现了心电图和血流的实时监测,以及对心率变异性及脉搏传输时间的准确分析。此外,团队还基于收集到的生物特征信号成功实现了自动化药物输送功能。 Kyung-In Jang教授表示:“本研究开发的智能贴片将生物特征信号测量与药物输送整合到了一个系统中,具有广泛应用于血压控制、血糖管理、疼痛缓解和慢性病治疗等各类医学领域的高度适用性。它能够实现实时、个性化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