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酸化或为2.5亿年前海洋生物大灭绝元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马丽丽
  • 发布时间:2016-11-29
  • 近日,中国和意大利科研人员在最新研究中找到了距今约2.52亿年前海水酸化影响生物生存的证据:当时火山喷发导致的海水酸化,或为海洋生物遭受灭顶之灾的原因。这一发现,为解释二叠纪末期为何会发生地球演化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物种灭绝事件提供了新的依据。

      距今2.52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发生了地球演化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物种大灭绝事件。在前后约6万年的时间内,80%以上的海洋生物和约75%的陆地生物突然消失。科学家倾向于认为,大规模火山喷发可能是导致陆地、海洋生物灭绝的主要原因。但在大灭绝期间海水是否存在酸化并影响到海洋生物的生存,此前一直缺乏直接证据。

      此次研究中,科研人员对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前和大灭绝期间的400多个海洋底栖腕足动物的钙质壳化石进行研究,并与现代腕足类生存环境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在大灭绝期间,部分腕足动物的钙质壳纤维结构变小,这些腕足动物经历大灭绝事件并得以生存;而大部分腕足动物的钙质壳壳质结构没有变化,最终在二叠纪末期灭绝。

      据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沈树忠介绍,海洋底栖动物钙质壳的形成,与海水的酸碱度关系密切,此次的研究结果为支持二叠纪末期大灭绝期间出现海水酸化并直接影响当时海洋生物的生存提供了重要证据。根据这一新发现,科研人员可推断出从火山喷发到海洋物种大量灭绝的链条:大规模火山喷发形成的酸性物质使海水酸化,海水酸化影响大部分底栖带壳生物的钙质壳形成,少部分带壳生物发生适应性变化,艰难地生存下来,而大部分生物无法适应环境剧变,最终灭绝。

      相关成果已经在线发表在最新一期国际地学顶级期刊《地质学》上。(王珏玢)

    信息来自中国海洋报

  • 原文来源:http://www.oceanol.com/redian/ptsy/yaowen/2016-11-24/64856.html
相关报告
  • 《古海洋中氧的缺失曾引发大规模的生物灭绝》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04-08
    • 在大约4.3亿年前的地球志留纪时期,全球海洋正在经历着与今天相似的变化。融化的极地冰盖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海洋氧气浓度在全球范围内急剧下降。大约在同一时间,一场被科学家们称为“Ireviken”的全球绝灭事件导致许多古代物种的灭绝,80%的牙形虫(形似小鳝鱼)和一半的三叶虫都灭绝了。 最近,由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首次发现了确凿的证据,证明这段时期的海平面上升和海洋缺氧与海洋物种的广泛灭绝有关。他们的研究指出,氧气的减少对海洋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地球与行星科学快报》(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期刊上。 尽管之前的其他研究已就“Ireviken”灭绝事件提供了大量数据,但没能够确切地证明这次大灭绝与海洋化学、气候变化之间存在的联系。 研究团队创新性的开发了一种先进的多指标实验方法,利用稳定碳同位素、稳定硫同位素和碘的地球化学特征,对“Ireviken”事件期间局部和全球海洋氧的波动首次进行了详细地测量。研究人员表示这是三个独立的地球化学指标,但是当你把它们结合在一起,你就有了一个非常强大的数据集,可以了解从局部到全球范围的现象。 研究团队将多指标方法应用于内华达和田纳西两个较为重要地点的地质样本,这两个地点在物种灭绝事件期间都被淹没在古代海洋中。通过样本分析,海洋氧含量的变化与海洋生物的大规模灭绝之间的联系变得清晰起来,实验结果揭示了与“Ireviken事件”同时发生的全球海洋含氧量显著下降,随着海平面的上升,缺氧海水被带到更浅、更适合生物居住的地方,此时氧气的减少在物种大灭绝中发挥了核心作用。这是海水缺氧与“Ireviken”灭绝事件之间存在可信联系的第一个直接证据。 但是研究人员发现,氧气的流失并不是普遍现象。全球只有8%或更少的海洋经历了严重氧气的缺失以及有毒硫化物含量的升高,这表明这些环境的变化不需要扩展到整个海洋系统就能产生巨大的破坏。 如今,就像4.3亿年前一样,海平面正在上升,海洋中的氧气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流失。结合当前的变化和过去灾难之间不断出现的相似之处,审视地球遥远的过去可以为未来如何应对灾难的发生提供指导。 研究人员表示,在未来的研究工作将中继续深入理解这些事件的异同,研究这些事件从灭绝到恢复时期如何演变,它们的严重程度以及与古代环境演化的关系,帮助弄清如何为未来做准备,以及如何才能减轻一些负面结果。 这项研究是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美国地质学会资助的。 (刘群 编译) 图片源自网络
  • 《火山作用对海洋的富营养化会引发大规模的生物灭绝》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12-17
    • 英国南安普顿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的研究人员研究发现,两次强烈的火山活动引发了一段时间的全球变冷和海洋中氧气含量下降,导致了地球历史上最严重的物种灭绝之一。南安普顿大学与奥尔登堡大学、利兹大学和普利茅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研究了大约4.5亿年前极端环境变化时期火山灰和熔岩对海洋化学物质的影响。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杂志上。这一时期带来的强烈冷却作用,形成了该时期明显的冰川运动和“晚奥陶世大灭绝”。这次大灭绝使约85%的海洋生物灭绝,改变了地球生命进化史。 有人认为,全球变冷是由向海洋输入的磷的增加驱动的。磷是生命的关键元素之一,决定了藻类等微小水生生物利用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的速度,从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尚未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冰川事件和生物大灭绝发生时间相隔了~1000万年,而磷元素的大量增加也很难通过气候变冷来解释。 研究团队发现,在北美洲和中国南方地区发生了2次规模巨大的火山活动,时间与冰川事件以及生物大灭绝的两个高峰期非常接近。但通常强烈的火山活动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反而会加剧全球变暖,所以必然存在因素导致骤然变冷事件发生。研究小组考虑,火山物质的自然分解或“风化”,可能是冰川作用所需的磷元素富集的主要原因,也是气候突然变冷的始作俑者。 因此,研究团队对比了海洋沉积物中火山灰层被海水作用前后的磷元素含量变化,发现了奥陶纪期间大规模喷发产生的大量火山层的潜在地球化学影响。他们提出了一个全球生物地球化学模型,解释了火山作用导致海洋磷元素富集对全球碳循环的连锁反应机理。他们的模型认为,奥陶纪形成大量海底火山物质经历了一定海水风化分解作用后,释放了大量磷元素到海洋中,影响了海洋藻类大爆发,导致大量的碳元素被固定封存,气候持续变冷,引发冰川作用、海洋氧含量普遍降低和大规模灭绝。 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大规模火山爆发虽然在短时间内通过排放大量温室气体使气候变暖,但同样也可以在数百万年的时间尺度上推动全球变冷。该研究可能会改写对地球历史上其他大规模灭绝事件的重新认识。(王琳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