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酸化或为2.5亿年前海洋生物大灭绝元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马丽丽
  • 发布时间:2016-11-29
  • 近日,中国和意大利科研人员在最新研究中找到了距今约2.52亿年前海水酸化影响生物生存的证据:当时火山喷发导致的海水酸化,或为海洋生物遭受灭顶之灾的原因。这一发现,为解释二叠纪末期为何会发生地球演化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物种灭绝事件提供了新的依据。

      距今2.52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发生了地球演化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物种大灭绝事件。在前后约6万年的时间内,80%以上的海洋生物和约75%的陆地生物突然消失。科学家倾向于认为,大规模火山喷发可能是导致陆地、海洋生物灭绝的主要原因。但在大灭绝期间海水是否存在酸化并影响到海洋生物的生存,此前一直缺乏直接证据。

      此次研究中,科研人员对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前和大灭绝期间的400多个海洋底栖腕足动物的钙质壳化石进行研究,并与现代腕足类生存环境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在大灭绝期间,部分腕足动物的钙质壳纤维结构变小,这些腕足动物经历大灭绝事件并得以生存;而大部分腕足动物的钙质壳壳质结构没有变化,最终在二叠纪末期灭绝。

      据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沈树忠介绍,海洋底栖动物钙质壳的形成,与海水的酸碱度关系密切,此次的研究结果为支持二叠纪末期大灭绝期间出现海水酸化并直接影响当时海洋生物的生存提供了重要证据。根据这一新发现,科研人员可推断出从火山喷发到海洋物种大量灭绝的链条:大规模火山喷发形成的酸性物质使海水酸化,海水酸化影响大部分底栖带壳生物的钙质壳形成,少部分带壳生物发生适应性变化,艰难地生存下来,而大部分生物无法适应环境剧变,最终灭绝。

      相关成果已经在线发表在最新一期国际地学顶级期刊《地质学》上。(王珏玢)

    信息来自中国海洋报

  • 原文来源:http://www.oceanol.com/redian/ptsy/yaowen/2016-11-24/64856.html
相关报告
  • 《古海洋中氧的缺失曾引发大规模的生物灭绝》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04-08
    • 在大约4.3亿年前的地球志留纪时期,全球海洋正在经历着与今天相似的变化。融化的极地冰盖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海洋氧气浓度在全球范围内急剧下降。大约在同一时间,一场被科学家们称为“Ireviken”的全球绝灭事件导致许多古代物种的灭绝,80%的牙形虫(形似小鳝鱼)和一半的三叶虫都灭绝了。 最近,由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首次发现了确凿的证据,证明这段时期的海平面上升和海洋缺氧与海洋物种的广泛灭绝有关。他们的研究指出,氧气的减少对海洋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地球与行星科学快报》(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期刊上。 尽管之前的其他研究已就“Ireviken”灭绝事件提供了大量数据,但没能够确切地证明这次大灭绝与海洋化学、气候变化之间存在的联系。 研究团队创新性的开发了一种先进的多指标实验方法,利用稳定碳同位素、稳定硫同位素和碘的地球化学特征,对“Ireviken”事件期间局部和全球海洋氧的波动首次进行了详细地测量。研究人员表示这是三个独立的地球化学指标,但是当你把它们结合在一起,你就有了一个非常强大的数据集,可以了解从局部到全球范围的现象。 研究团队将多指标方法应用于内华达和田纳西两个较为重要地点的地质样本,这两个地点在物种灭绝事件期间都被淹没在古代海洋中。通过样本分析,海洋氧含量的变化与海洋生物的大规模灭绝之间的联系变得清晰起来,实验结果揭示了与“Ireviken事件”同时发生的全球海洋含氧量显著下降,随着海平面的上升,缺氧海水被带到更浅、更适合生物居住的地方,此时氧气的减少在物种大灭绝中发挥了核心作用。这是海水缺氧与“Ireviken”灭绝事件之间存在可信联系的第一个直接证据。 但是研究人员发现,氧气的流失并不是普遍现象。全球只有8%或更少的海洋经历了严重氧气的缺失以及有毒硫化物含量的升高,这表明这些环境的变化不需要扩展到整个海洋系统就能产生巨大的破坏。 如今,就像4.3亿年前一样,海平面正在上升,海洋中的氧气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流失。结合当前的变化和过去灾难之间不断出现的相似之处,审视地球遥远的过去可以为未来如何应对灾难的发生提供指导。 研究人员表示,在未来的研究工作将中继续深入理解这些事件的异同,研究这些事件从灭绝到恢复时期如何演变,它们的严重程度以及与古代环境演化的关系,帮助弄清如何为未来做准备,以及如何才能减轻一些负面结果。 这项研究是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美国地质学会资助的。 (刘群 编译) 图片源自网络
  • 《未经控制的全球排放可能会引发海洋生物的大规模灭绝》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6-15
    •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除非温室气体排放得到控制,否则海洋生物多样性可能会直线下降,达到恐龙灭绝以来从未有过的水平。研究人员在不同的预测气候情景下模拟了未来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他们发现,如果排放得不到控制,到2100年左右,单单是气候变暖和氧气消耗造成的物种损失就可能反映出人类对海洋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巨大影响。热带水域的生物多样性损失最大,而极地物种的灭绝风险最大。研究发现,逆转温室气体排放可以将物种灭绝的风险降低70%以上。 研究人员指出,积极迅速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对于避免海洋物种大规模灭绝至关重要。他们发现的物种灭绝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继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还有足够的时间来改变二氧化碳排放轨迹,以缓解导致这种大规模物种灭绝的变暖程度。 研究人员将现有的海洋物种生理数据与气候变化模型相结合,预测未来几个世纪栖息地条件的变化将如何影响全球海洋动物的生存。他们将模型与化石样本中记录的过去的大规模灭绝进行了比较,并在早期研究的基础上,将大约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物种灭绝事件的地理格局与其潜在驱动因素联系起来:气候变暖和海洋缺氧。 研究人员发现,他们预测未来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模型、二叠纪末灭绝的化石记录以及目前看到的物种分布都遵循类似的模式:随着海洋温度的升高和氧气供应量的下降,海洋生物丰度骤降。随着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暖,水温和氧气可用性是两个关键因素,它们将发生变化。对于适应较冷气候的物种来说,温暖的水本身就是一个风险因素。温水中的氧气含量也比冷水少,这导致海洋循环更加缓慢,从而减少了氧气供应。此外,物种的代谢率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升高,因此对氧气的需求随着供应的减少而增加。一旦氧气供应不足物种所需,物种预计会大量减少。 海洋动物有应对环境变化的生理机制,但这种机制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研究人员发现,如果气候变暖,极地物种更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灭绝,因为它们将没有合适的栖息地迁移。热带海洋物种可能会过得更好,因为它们具有能够应对热带温暖、低氧水域的特性。随着热带北部和南部水域的变暖,这些物种可能会迁徙到新的合适栖息地。然而,赤道海洋已经非常温暖,氧气含量也很低,温度的进一步升高以及随之而来的氧气含量下降可能会使许多物种在当地无法栖息生存。 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Deutsch和Penn于2018年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代谢需氧量对温度的依赖性增加,再加上火山爆发导致可用的氧气减少,可以解释二叠纪末期物种灭绝的地理模式,这种灭绝杀死了81%的海洋物种。而这篇论文使用了类似的模型来表明,如果变暖程度足够强,人为的变暖可能会在类似的规模上由同样的生理机制造成灭绝。他们认为化石记录中的纬度模式揭示了由温度和氧气变化驱动的预测的灭绝原因。 该模型还有助于解决海洋生物多样性地理格局中的一个持续难题。海洋生物多样性从两极向热带稳步增加,但在赤道则有所下降。这种赤道倾斜长期以来一直是个谜,研究人员一直不确定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现象。Deutsch和Penn的模型为赤道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下降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解释:这些温暖水域的氧气供应太低,一些物种无法忍受。 为了量化气候在造成物种灭绝方面的相对重要性,研究人员将气候变暖带来的未来灭绝风险与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关于各种海洋动物当前面临的威胁的数据进行了比较。他们发现,气候变化目前影响着45%面临灭绝风险的海洋物种,但仅是继过度捕捞、运输、城市发展和污染之后的第五大压力源。因此,他们强调,气候变化可能很快就会使所有这些压力源的重要性消失。极端变暖将导致的灭绝,在本世纪末,将与目前所有的人类压力因素的总和相抗衡。(王琳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