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李丹课题组与合作者设计精准靶向渐冻人症TDP-43的全新抑制剂》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朱晓琳
  • 发布时间:2025-09-12
  •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蛋白质错误折叠及病理性聚集密切相关,其中TDP-43(43 kDa反式激活反应 DNA 结合蛋白)的异常聚集是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额颞叶变性(FTLD)等疾病的核心病理特征 —— 约 97% 的 ALS 患者和 50% 的 FTLD 患者脑组织中可检测到 TDP-43 的核内耗竭及胞质纤维化聚集物,这些聚集物不仅破坏 RNA 代谢稳态,更直接介导神经元毒性与疾病进展。然而,由于 TDP-43 低复杂度结构域(LCD)属于内在无序区域(IDR)构象可变性极强,因此其聚集核心区域的靶向干预长期面临技术瓶颈,目前尚无有效小分子或生物大分子疗法获批。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李丹团队联合中国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等机构的团队在PNAS发表题为 De novo design of protein binders to stabilize monomeric TDP-43 and inhibit its pathological aggregation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通过人工智能驱动的从头蛋白质设计技术,开发出可高亲和力特异性结合 TDP-43 LCD聚集核心的新型结合剂,在体外和细胞模型中均实现了对 TDP-43 病理性聚集的高效抑制,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靶向治疗提供了全新策略。

        TDP-43 的生理功能依赖其结构化的 N 端结构域(NTD)和 RNA 识别基序(RRM1/2),而 C 端 LCD是病理性聚集的主要驱动因子。LCD中,319-335 残基在生理状态下呈 α 螺旋构象,而疾病状态下会发生 “α 螺旋→β 折叠” 的构象转变,进而组装成多形态纤维聚集体。研究团队以 “稳定 TDP-43 CR 区域 α 螺旋构象” 为核心目标,搭建了从计算设计到功能验证的完整研究流程。首先在结合剂设计环节,借助扩散模型生成候选支架,经深度学习工具优化序列以增强与 CR 区域关键位点的相互作用,再通过能量筛选与结构预测,最终确定高潜力结合剂候选(图1)。


        在体外验证阶段,研究团队通过特异性检测β折叠聚集体的Tht实验与电镜观察,发现部分结合剂能有效抑制 TDP-43 聚集,且抑制效果与结合亲和力呈正相关(图2)。


        为解析作用机制,研究通过结构预测发现该高效结合剂以特定结构与 TDP-43 CR 螺旋形成紧密疏水相互作用,后续核磁共振实验进一步证实其可特异性结合 CR 螺旋区域。随后,研究人员通过定点突变实验明确这种疏水相互作用是结合剂实现 “锁定”α 螺旋构象、阻断聚集的核心机制,无论是突变 TDP-43 的 CR 区域关键残基,还是突变结合剂的界面残基,都会导致结合与抑制活性丧失。最后,在细胞层面研究团队通过两种经典细胞模型验证了该结合剂能显著降低核内与胞质中 TDP-43 的聚集比例,并减少疾病相关标志物的水平。

        综上,该研究首次验证了通过稳定 TDP-43 内在无序区特定基序的 α-螺旋构象来抑制其病理性聚集的可行性,为精准靶向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核心致病因子提供了新的思路。研究者指出,这一策略不仅适用于 TDP-43,还可能推广至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中涉及淀粉样聚集的内在无序蛋白,例如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相关的致病蛋白。与此同时,团队也强调,小分子蛋白药物在临床应用上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血脑屏障穿透、体内稳定性以及免疫原性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在未来进一步解决。

        该研究由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上海交通大学 Bio-X 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等合作完成。上海科技大学生命与技术学院的许文青教授、王之礩副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的李丹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刘聪研究员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上海科技大学生命与技术学院博士孙刚羽与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李想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

  • 原文来源:https://news.sjtu.edu.cn/jdzh/20250911/214172.html
相关报告
  • 《Leukemia | CHK1/FLT3双靶向抑制剂的概念验证与候选药物发现》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12-26
    •   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由骨髓、外周血或髓外组织中的髓样原始细胞异常增生导致的一种恶性血液肿瘤。近年来,AML发病率和耐药突变持续上升,其中FLT3突变是AML中最常见的基因突变,约占30%(Leukemia, 2019, 33: 299-312)。FLT3-ITD突变是AML患者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之一,具有易复发、生存时间短的特点,且对传统化疗响应不佳。靶向抑制FLT3是抗FLT3突变AML的重要手段,米哚妥林(midostaurin)、吉列替尼(gilteritinib)和奎扎替尼(quizartinib)等FLT3抑制剂已在美国或日本批准上市,但FLT3抑制剂用药后的适应性及获得性耐药是目前临床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基于上述挑战,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李佳课题组联合浙江大学药学院刘滔课题组于2022年12月16日在Leukemia杂志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Dual inhibition of CHK1/FLT3 enhances cytotoxicity and overcomes adaptive and acquired resistance in FLT3-ITD acute myeloid leukemia”。该成果首次提出并验证了双靶向CHK1/FLT3能够克服FLT3抑制剂耐药,是一种克服AML患者对FLT3抑制剂治疗适应性和获得性耐药的新策略,并开发出具有良好成药性的双靶向CHK1/FLT3抑制剂候选药物30(TLX83)。  本研究基于CHK1抑制剂与FLT3抑制剂联用具有协同增效及对抗适应性耐药的潜力,提出双靶向抑制CHK1/FLT3的创新药物研发概念,并确定了双靶向抑制FLT3/CHK1的临床前候选分子TLX83,它不仅能够强效抑制多种FLT3获得性突变细胞生长、对抗细胞因子诱导的适应性耐药,而且能够显著提高多种FLT3突变AML荷瘤小鼠生存期。机制研究显示,TLX83能显著抑制FLT3与CHK1相关通路,下调c-Myc通路,并显著激活p53通路;p53敲除显著逆转TLX83对抗适应性耐药的能力,表明p53通路激活在TLX83克服FLT3抑制剂适应性耐药中起着重要作用。   TLX83成药性良好,在包括人在内的多种种属肝微粒体中代谢稳定,小鼠、大鼠以及犬口服药物代谢性质良好,无明显骨髓抑制等血液毒性,具有较好安全窗。目前正在对TLX83开展全面的系统临床前研究,预计2023年申报临床。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周宇波研究员、李佳研究员和浙江大学刘滔副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姜凯龙博士、副高级实验师胡小蓓、浙江大学药学院博士研究生李学梅以及上海药物所中级工程师王畅为共同第一作者。该工作获得了广东省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广东省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等经费的资助。   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75-022-01795-8
  • 《利用Jak抑制剂有望清除HIV病毒库》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7-12-26
    • 根据一项新的研究,一类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抗炎药物可能能够“清除”HIV感染者中被这种病毒感染的免疫细胞库(即HIV病毒库)。 当培养来自HIV感染者的免疫细胞时,研究人员发现抗炎药物托法替尼(tofacitinib)和鲁索替尼(ruxolitinib)可阻断被感染的细胞产生HIV,从而将这种病毒传播给邻近的细胞,并清除这种病毒库。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年12月21日发表在PLoS Pathogen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Novel mechanisms to inhibit HIV reservoir seeding using Jak inhibitors”。 论文共同通信作者、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医学院病理学教授Rafick-Pierre Sékaly博士说,“治愈HIV感染的主要障碍之一就是HIV病毒库。有非常少量的免疫细胞让这种病毒整合到它们的基因组中。这些免疫细胞完全不被免疫系统检测到,这是因为HIV处于潜伏状态。但是一旦你停止治疗,那么这种病毒就会重新激活。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利用Jak抑制剂处理这些免疫细胞,那么你就能够清除这些HIV病毒库。” 这项新的研究涉及37名HIV感染者,不过这些感染者都通过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对体内的这种病毒进行控制。这些感染者体内的残留HIV病毒库大小---HIV整合到基因组中的免疫细胞数量---与这些免疫细胞中的Jak酶活性相关联。这项研究提示着阻断Jak酶实际上可能会导致HIV病毒库枯竭。实验室实验证实Jak抑制剂阻止HIV传播到附近的健康细胞中。 Jak抑制剂阻断在某些疾病(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疾病)中受到异常调节的至关重要的促炎性细胞因子。在阻断这些促炎性细胞因子中,Jack抑制剂将炎性状态恢复到未患上炎性疾病的人体中观察到的“正常”水平。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Jak抑制剂的一种关键的安全特征是它们不是一种全身性免疫抑制剂,而是一种免疫调节剂。Sékaly说,“我们的结果展示了Jak抑制剂如何不会阻止HIV病毒库中的免疫细胞对新的感染作出反应。” 这些研究人员证实Jak抑制剂并不阻断对HIV产生的功能性免疫反应,或者说正常的免疫细胞功能。这种作用机制是独特的,这是因为这些Jak抑制剂对被HIV感染的免疫细胞具有明显的特异性,不同于用于移植的全身性免疫抑制试剂,后者会抑制全身的免疫反应,从而导致功能性免疫力下降。 鉴于Jak在被HIV感染的免疫细胞中是过度活跃的,Jak抑制剂能够特异性地靶向这些免疫细胞中的炎性细胞因子,从而阻止这些炎性细胞因子活化这些被感染的免疫细胞和传播HIV到附近的细胞中。HIV需要免疫细胞活化才能够高效地复制。利用Jak抑制剂阻断被HIV感染的免疫细胞中至关重要的炎性细胞因子,从而创造了一种让这种病毒不能够复制的环境,这是因为它不能够正确地激活免疫细胞。这种独特的作用机制允许Jak抑制剂阻断被感染的免疫细胞中的病毒复制,降低作为HIV病毒库的免疫细胞(Bcl-2等关键的标志物下调表达)的寿命,而且阻断这种病毒库扩大。 Gavegnano说,“我们正在严格地评估Jak抑制剂对阻止细胞培养物、动物模型和人体中的HIV根除的关键事件的影响。我们也在仔细地监控它们的安全性,从各个角度评估它们是比较重要的,以确保我们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疗法。迄今为止,我们的数据为仔细地探究Jak抑制剂治疗HIV适应症提供了理由。我们期待理解阻断被HIV感染的免疫细胞中的残余炎症如何能够影响治愈HIV感染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