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比亚迪动力电池核心技术》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04-17
  • 作为纯电动汽车最核心的零部件之一,动力电池对车辆的续航里程、整备质量、动力表现、操控性能等息息相关。在纯电动汽车的制造成本方面,电池的占比也最高,普遍在30%以上,这导致了电动汽车较高的售价以及后期维护成本。因此,降低电池的单位成本,以及增加电池的能量密度,一直是电动汽车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对原本就是以电池起家的比亚迪来说,高性能电池是比亚迪的杀手锏之一。尤其是在换装了能量密度更高、放电电压更高、低温性能更好的三元锂电池后,比亚迪EV车型系列的核心竞争力更是得到大幅提高。我们将对比亚迪秦Pro EV500车型的电池包进行全面拆解,并解析比亚迪所掌握的电池包安全设计、热管理设计等创新及管理技术。

    方形铝壳集成工艺

    在揭开电池包的超薄非金属上盖,以及二氧化硅气凝胶防火隔热层之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电池包整体的布置结构,其中最直观可见的便是电池包的集成工艺。集成工艺在动力电池的研发中非常重要,必须满足机械防护、热安全防护、热管理、环境防护等全方面安全要求的前提下,追求轻量化及优化成本。与特斯拉所采用的圆柱型电芯方式不同,比亚迪采用了国内普及率更高的方形铝壳,具有能量密度高,集成难度低的优势。另外,方形的封装工艺,也有助于缩小电芯间的缝隙,让整体尺寸更加紧凑,而圆柱电芯必然要在电芯间留出三角形的空隙,降低了空间利用率。

    镁铝合金材质打造的电芯壳体,与圆柱型电池所采用的不锈钢壳体相比,更轻成本更低,有利于提高电芯的能量密度,而且制造成本也更低。而且方壳的结构可以容纳更多电解液、电芯极片膨胀应力更低,电池寿命比圆柱形长2倍以上。

    电池模组

    秦Pro EV500采用了比亚迪自主研发的镍钴锰三元电池,也就是在钴酸锂基础上,经过改进,以镍钴锰作为电池正极材料,并合理配比镍钴锰的比例。在优化成本、保证安全的同时,使得电池具有容量高、热稳定性能好、充放电压宽等优良的电化学性能。

    并且有效提高电池能量密度,达到160.9Wh/kg,结合56.4kWh的容量。实现NEDC续航里程420km,60km/h等速续航里程500km,从而有效缓解用户在续航里程方面的忧虑。并且得益于电池组的高能量密度,有效降低汽车的电池装载量,从而减轻汽车的自重。

    电池模组的成组方式充分考虑到了散热和轻量化的需求,采用两侧铝制短板加弹性钢带捆扎的方式,自适应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的膨胀。同时多种规格的模组可以实现灵活的布局,适应不同车型的需要。在车体中部尽量扁平,单层布局,增加车内高度空间。

    在细节设计上,主回路连接和它信号采集的部分使用了铝巴,在同样导电能力的情况下,重量相比使用铜材质可以降低一半以上,而且成本也能得到控制。

    不过我们发现在引出极上采用了铜排而非铝排,这是因为铝排的硬度较低,在高温、高应力的情况下,铝会发生塌缩,并且塌缩之后不易回弹,一热一冷就会导致缝隙加大,接触电阻上升,带来安全隐患。

    而在铜铝不同材质的连接上,比亚迪采用了一种叫做电磁脉冲焊的技术。相对于现在常用的铜铝直接碾压连接或超声波焊接技术,电磁脉冲焊的工艺难度比较大,虽然成本也会相应提高,但效果是最好的,是目前比较先进的技术。

    在每一个电池极柱和极柱之间,也用激光把铝制汇流排和极柱熔焊在一起,保证可靠性。并且在汇流排上设计有一个凹陷,用来吸收机械振动以及电击膨胀带来的应力。而如果是直铝巴,随着电池的老化膨胀,相邻电池的极柱间距会增大,拉伸应力会影响焊点的可靠性。

    在信号连接的部分,比亚迪采用了柔性电路板,相对于传统采样线束的方案,集成度更高,也更轻薄。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柔性电路板上有细丝状的布线,我们称之为采样线熔断线。它的作用是在碰撞时,可能会挤压采样线束造成短路,进而引起采样线起火,这些细丝便会在短路时由于过流而发生熔断,从而切断短路回路,确保整个线束的安全和电池模块的安全。

    电池管理系统

    由于采用了锂电池,为了保证电池始终处在一个比较合适的温度范围内进行工作,比亚迪为其配备了一套独立的电池智能温控管理系统,以确保动力电池在复杂的温度环境之下可以获得稳定可靠的性能。这套智能温控管理系统通过液体介质保温和降温,能有效保证电池温度均一性。

    在冷却方式上,比亚迪在电池内增加了散热回路,通过板式换热器与空调回路相连,电池进出水和电池级耳处都布有温度传感器,结合电池温度实时调节空调压缩机的功率来控制电池进水温度及流量,以此来控制电池温度在适宜工作温度。

    在加热方式上,比亚迪在电池散热回路里串联PTC水加热器,通过调节水加热器的功率,控制进水温度及流量,以此来控制电池在冬季也能工作在适宜温度,确保充电速度和放电动力性。

    并且通过电池管理系统BMS,实时监测电池状态,对低温、过充、过放、过温等进行保护,从而延长电池寿命。当温度过低或过高时,会限制充放电功率,而当温度严重过低或过高时,会禁止充放电,从而保护电池。

    蛇形水冷扁管

    用来冷却以及加热的水道管路布置在不同电池模组的底部或者侧面,同时我们注意到,电池包中的水管采用了与特斯拉相同的口琴管,这种口琴管很薄,壁厚在0.8-1mm,相比于传统的壁厚为1.6-2mm的铝合金水管,重量上要轻不少。

    比较有特色的是,秦Pro EV500上所采用的这种横向弯折蛇形设计相比于特斯拉,可以说是采用了同样的技术路线,但从工艺角度上讲更难,尤其是在弯曲部分的外圈,材料内外侧的拉伸率相差比较大,容易发生褶皱和裂纹,对材料以及工艺的要求非常高。

    这样做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特斯拉管路是为了从侧面“包住”电池,但问题是圆柱形电池与散热管路的接触面几乎是一条直线,效率较差,这也是为什么在最新的21700(Model3采用)电池模组中采用了整体灌胶方式,只能牺牲“重量”换“热量”。比亚迪的管路设计与方形电池配合较好,管路完全贴在电池侧壁,最大化接触面积。

    这种设计既保证了每块电芯都能被冷却到,同时相对于用整块铝板设计的冷却水道,实现了非常好的轻量化效果。这在整个行业上属于领先的技术,对比亚迪来说完成了一个挑战。

    组装工艺

    整个电池包在总装的过程中,对工艺的控制非常完美。特别是在每一个水冷管的连接点,每一个接插件的连接点,每一个高压电气的连接点,以及结构固定的点上面基本上都有两到三道确认。

    举个例子,一些低压的接插件负责电池的信号采集,如果BMS系统丢失了单体电压信号或者单体温度信号,就不能继续可靠地工作,也就无法完全保证电池的安全。

    一般的接插件只有一个锁扣,锁紧之后会有锁止声音作为提示。而比亚迪不仅有声音作为确认,同时还有一个副锁扣,只有一级锁扣接插到位时,才可以将副锁扣闭合,两级的锁止设计非常到位。

    另外,高压电器的连接也是整个电池包组装中最核心最关键的一点,尤其是在主回路连接的可靠性和低内阻设计上。比亚迪的电池包在主回路的长距离连接上采用了耐高温的聚酰亚胺压封的铜排,并且设计了很多立体弯折,从而在受到振动,或是受热膨胀时,通过这些弯折来吸收长度的变化,避免将载荷转移到连接螺钉上。

    虽然从接触内阻的角度来讲,单螺钉的接触内阻就满足发热要求。但比亚迪依然坚持用双螺钉的设计方案,从而大幅提高可靠性。而且在螺钉的拧紧确认上,我们发现有三种颜色的色标,这意味着进行了三遍确认。第一遍为自动拧紧轴拧紧,并打上红色标记,后两遍为人工利用扭矩扳手复检,分别打上黄色和白色标记。

    另外,整个电池包内的大部分管线都采用了尼龙网状编制管套,特别是与电池包壳体及内部器件接触的管线,在保护线束,避免磨损的同时,也起到降低噪音的作用。

    总结

    总的来说,比亚迪秦Pro EV500在整个电池包的轻量化和可靠性上做了非常多的努力,并且通过改良电芯配比、优化电池管理系统以及主动热管理技术,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从而提高车辆的动力、操控以及续航性能。

    尤其是在安全性方面的设计上,比亚迪的工程师们考虑得更是细致,从而最大程度保护用户的行车安全。以上这些,都体现出比亚迪在电池研发领域所具有的技术优势以及发展空间,可以说引领了行业技术发展方向。

相关报告
  • 《比亚迪超越松下,动力电池中国军团强势霸榜》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4-13
    • 这并非比亚迪近年来第一次超越松下。 近日,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最新数据出炉,中国军团以绝对优势霸榜。 据市场研究公司SNE Research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合计53.5GWh,较上一年度增长超过100%。其中,宁德时代出货量和市场份额分别为18.4GWh和34.4%,而LG新能源电池出货量为7.4GWh,市场份额约为13.8%,比亚迪以11.9%的市场份额超越松下位居第三。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机构出具的2月份全球电池出货量数据中,比亚迪虽以微弱劣势位居松下之后,但宁德时代仍以绝对优势占据第一,中创新航超过了三星SDI,排名前十共有6家中国电池制造商上榜。另据此前数据,截至2021年,宁德时代已连续五年稳坐全球最大动力电池企业宝座。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当前下游需求旺盛,随着日韩电池企业产能的放量,行业竞争将愈发激烈,届时行业座次也将出现一定变化,但中国电池企业仍会在行业中扮演重要角色。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副秘书长王子冬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未来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在国内市场将保持市场份额领先优势,并会在全球版图中扩张”。 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强势崛起 这并非比亚迪近年来第一次超越松下。 根据SNE Research公布的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数据显示,2021年10月,比亚迪以172.4%的增幅超越松下,位列第3。与此同时,LG新能源在装机量及市场份额方面也被宁德时代远远甩在身后。 有业内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松下等日韩电池企业技术及产品并不比中国企业差,之所以近一年来市场份额接连下滑,背后的原因十分复杂。除了有地区政策原因外,其自身的布局、市场需求变动也是重要因素。 以松下为例,早前松下主要侧重于消费电池领域,2010年后转向动力电池领域,并不断在欧美、日本、中国市场进行布局。得益于在电池领域的多年耕耘,松下市场份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领先全球。 转折点出现在2015年前后。这一年,工信部制定发布了《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业界俗称“白名单”), 松下、LG、三星等海外电池企业未能进入这一目录,一定程度也错失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式增长的红利。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1.6倍,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 在上述“白名单”的助力下,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中国企业得到了更多发展的窗口期。华创证券数据显示,松下市场份额在2015年至2016年还是全球第一,2017年末便被宁德时代远远甩开,屈居第二。 与此同时,2018年,作为特斯拉的电池独家供应商,松下与前者经历数年蜜月期后开始出现一定嫌隙。2020年,松下无缘特斯拉中国项目,取而代之的是宁德时代与LG新能源。 根据相关机构数据,松下装机量2019年仅次于宁德时代,位列行业第二。2020年第一季度,有了特斯拉助攻的LG新能源正式超越松下,2020年末,松下全年电池装机量落后宁德时代与LG新能源,位居行业第三。 2020年下半年开始,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开启疯狂序幕,市场对动力电池的需求暴增,磷酸铁锂电池热度也在攀升,逐渐显现出与三元锂电池分庭抗礼的局面。 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公布最新数据,今年3月,我国动力电池销量24.5GWh,同比增长175.3%。1-3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51.3Gwh,同比累计上升120.7%。其中,三元电池装车量累计21.4Gwh,占总装车量41.6%,同比累计上升54.4%;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累计29.8Gwh,占总装车量58.2%,同比累计上升217.9%。 但松下、LG新能源等日韩企业由于发展规划略为保守,旗下产品也多单押三元锂电池,对中国市场的需求爆发反应不及,只能眼见市场被逐渐成长起来的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瓜分,中创新航、蜂巢能源、亿纬锂能等企业便在这一背景下逐渐壮大,而比亚迪也顺应市场变化开启超越松下之旅。 争抢行业未来话语权 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今年前两个月国内动力电池装车量排行中,LG新能源位居第8,松下不在前15之列。 “如今中国的动力电池商已具备了相当能力,能够与日韩企业并驾齐驱,这也是特斯拉、奔驰、大众等跨国车企敢于给国内电池商下订单的原因。”对上述现象,真锂研究院创始人墨柯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另有资深业内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称,“中国动力电池的制造成本相对较低、产能也大,而且整个产业链非常齐备,多种因素相加超越日韩并不奇怪”。 动力电池整个产业链可以分为上游金属及非金属材料;中游动力电池组成部分,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和结构件等;下游动力电池主要生产厂商及配套车型等。据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当前锂电产业各个环节,中国几乎都出现了行业龙头公司。比如动力电池领域的宁德时代,主营电解液的天赐材料,容百科技与贝特瑞分别专注于电池正极与负极,赣锋锂业、天齐锂业、格林美、洛阳钼业、华友钴业等拥有海量的矿产资源。 从1870年至今的150年时间里,电池产业经历了五次核心技术革命,整个产业的技术主流路线也从铅酸电池、镍铬电池、碱性电池、镍氢电池过渡到了锂离子电池,每一个阶段都会产生不一样的行业格局。尽管当前中国动力电池行业强于日韩等国,但这只是阶段性的。 “一定要有一个稍长远的规划,2025年会怎么样?2035年我们汽车行业应该会是什么样?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对此,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也思考过。日前,有资深业内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当前的动力电池行业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技术日新月异,如果稍不留神,就很可能落后行业。锂离子电池虽是当下主流,但其技术演变几乎摸到天花板,在上游原材料价格暴涨背景下,行业也迫切呼唤更先进的动力电池技术出现。 在下一代电池技术中,目前固态电池被普遍看好。据了解,全球多个车企和电池厂家布局了固态电池领域,其中包括丰田、宝马、大众、LG新能源、松下、宁德时代、比亚迪等行业巨头。 此外,不少国家也将固态电池作为锂电池未来发展方向,并在政策规划中给与一定支持,这其中包括日本、美国、德国、中国等。2019年12月,我国发布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加强固态电池研发和产业化进程的要求,首次将固态电池上升到了国家层面。到2030年,我国液态电解质将演变为固态电解质。
  • 《比亚迪青海动力电池工厂投产》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wukan
    • 发布时间:2018-06-29
    •   比亚迪青海动力电池工厂27日正式投产。同时,比亚迪宣布2020年动力电池总产能将增至60GWh。   位于青海南川工业园的比亚迪动力电池工厂,占地1500亩,相当于140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这一巨型电池工厂2019年全部投产后,年产能可达24GWh,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动力电池工厂。比亚迪刚上市的全新一代汽车“唐”的电池为20KWh/辆,该工厂产能可满足120万台“唐”的电池需求。除了规模巨大之外,高度的智能化、信息化也是比亚迪青海电池工厂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