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iFOODis机器人评估生态系统项目》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6-21
  • 全球农业面临着为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提供食物的挑战。与此同时,农业也对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压力。为此,亥姆赫兹基尔海洋研究中心(GEOMAR Kiel)发起“通过机器人系统改善食品循环的可持续性”(iFOODis)项目,通过建立机器人测量网络持续动态评估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状态。iFOODis项目为期五年,项目参与机构除了GEOMAR外,还包括阿尔弗雷德·韦格纳研究所,亥姆赫兹极地和海洋研究中心(Alfred Wegener Institute - Helmholtz Centre for Polar and Marine Research,AWI),不来梅构筑大学(Constructor University Bremen)和慕尼黑数据科学学院(Munich School for Data Science,MUDS)。
    该项目在以农业为主要特征的Schlei地区(德国北部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波罗的海的一个狭窄入口)启动,在启动研讨会上,建立该地区的环境监测系统是重点议题。由于多年来的市政和工业废水排放以及来自密集农业区域的高输入,Schlei地区的营养物质(如氮和磷)污染严重。Schlei核心区尤其受到影响,因为Schlei的几乎三分之二的集水区流入其中。计划中的测量网络由基于卫星的遥感卫星以及空中、地面和水中的机器人和传感器网络组成。同时,还将在陆地和水体中测量农业活动、营养物质和其他环境参数。此外,还将进行天气观测。项目将评估数据并向相关政府和决策者提供行动建议。
    此外,项目组表示将确保iFOODis项目未来也能以低成本扩展到其他地区,其长期目标是通过减少营养物质污染实现可持续的食品循环。(王 琳 编译)

  • 原文来源:https://www.geomar.de/en/news/article/project-ifoodis-robotic-assessment-of-ecosystems
相关报告
  • 《新型机器人系统评估中风后的活动能力》

    • 来源专题:新一代信息技术
    • 编译者:王晓丽
    • 发布时间:2023-11-28
    • 中风是导致全球长期残疾的主要原因。全世界每年有 1500 多万人中风,四分之三的中风幸存者会出现手臂和手部损伤、无力和瘫痪。 许多中风幸存者依靠较强壮的手臂完成日常工作,从搬运杂货到梳理头发,即使较弱的手臂还有改善的潜力。打破这种被称为 "手臂不使用 "或 "学会不使用 "的习惯可以增强力量并防止受伤。 南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新型机器人系统,用于收集中风康复者如何自发使用手臂的精确数据。11月15日出版的《科学机器人学》(Science Robotics)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概述了这种首创方法。 该方法利用机械臂跟踪三维空间信息,并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处理数据,从而生成 "手臂不使用 "指标,帮助临床医生准确评估患者的康复进展。在整个挑战过程中,社交辅助机器人(SAR)会提供指导和鼓励。 "论文第一作者、计算机科学博士生内森-登勒(Nathan Dennler)说:"最终,我们试图评估一个人在物理治疗中的表现在现实生活中的转化程度。 这项研究涉及南加州大学托马斯-洛德计算机科学系和生物运动学与理疗学部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这项研究的共同作者、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和儿科学陈舜雄讲座和特聘教授玛雅-马塔里(Maja Matari?)说:"这项工作汇集了使用机械臂收集到的用户表现量化数据,同时还通过社交辅助机器人激励用户提供具有代表性的表现。"这种新颖的组合可以为中风患者的评估提供更准确、更有激励性的过程"。 其他作者包括计算机科学助理教授 Stefanos Nikolaidis、临床物理治疗助理教授 Amelia Cain、名誉教授兼神经科学研究生项目兼职教授 Carolee J. Winstein 以及计算机科学专业学生 Erica De Guzmann 和 Claudia Chiu。
  • 《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研究取得进展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5-29
    • 文章来源: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4-28 打印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开发历史最久、人口经济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和云南等 11 省市, 面积约 20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1%。长江经济带、 “ 一带一路 ” 和 “ 京津冀协同发展 ” 已成为优化中国区域发展格局的三大战略。近 30 年来,长江流域高强度开发与城市化发展导致其正面临水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退化、湖泊与湿地萎缩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 “ 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定位长江经济带 2020 年 目标 ——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河湖、湿地生态功能基本恢复,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 Ⅲ 类)比例达到 75% 以上, 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 。 针对长江经济带生态地位重要性及生态保护与管理的重大需求,在中国科学院 STS 项目( KFJ-STS-ZDTP-011 )、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 KFZD-SW-318 )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41771571 )等联合资助下,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徐昔保副研究员等,遴选水源涵养、土壤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固碳和粮食供给 5 类关键生态系统服务,利用遥感和 GIS 、 CASA 、 InVEST 和 RUSLE 模型,评估长江经济带 2000-2015 年 5 类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格局,利用情景模拟方法定量区分土地利用变化、气候变化、道路建设等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程度,并分别在 1km 栅格和市级两种不同尺度上,分析 5 类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与协同关系。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生态环境领域主流期刊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上 。 研究表明: 2000-2015 年,长江经济带陆地生态系统系统服务整体呈改善趋势, 空间分布呈显著的空间差异性。 其中,固碳和粮食供给呈显著增长趋势,分别增长 22.1% 和 16.9% ;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呈小幅增长趋势,分别增加 6.4% 和 4.7% ;平均生境质量指数从 2000 年的 0.771 下降到 2015 年的 0.765 ,总体保持稳定,呈弱退化趋势。同时,受城市化扩展、坡耕地开发、高速公路与高铁建设、气候变化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部分局部区域也存在较明显的生态系统服务退化趋势。 长江经济带 5 类关键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总体呈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和多元化特征,也存在一定的空间相似性,主要受两两生态系统服务类型与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影响。其中, 1km 栅格尺度上,水源涵养 — 土壤保持 — 固碳、固碳 — 粮食供给 — 生物多样性维持之间的协同、水源涵养 — 土壤保持 — 生物多样性维持、水源涵养 — 土壤保持 — 固碳之间的权衡均存在较高的空间相似性;地市尺度上,水源涵养 — 土壤保持、固碳 — 生物多样性维持、生物多样性维持 — 粮食供给存在较显著的协同关系,而水源涵养 — 生物多样性维持呈显著的权衡关系,其他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表明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具有显著的空间尺度效应。 建议综合考虑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关系,实施相关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提高生态工程建设的综合效益; 把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纳入生态保护与管理政策制定过程中,如生态红线、战略环评等,加强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联通性保护; 继续 开展权衡与协同的空间与时间尺度效应、生态系统服务综合集成模型、 及涵盖长江经济带重要水域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将有助于更加全面系统地诊断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趋势与权衡关系,有助于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论文链接: Xibao Xu, Guishan Yang, Yan Tan, et al., 2018. Ecosystem services trade-offs and determinants in China's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from 2000 to 2015.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634: 1601-1614.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8969718312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