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至云贵川,下至江浙沪,沿途覆盖省市多达11个,土地面积约占全国五分之一,人口占到全国的五分之二,GDP总量更是占据全国四成,这个区域就是长江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关键词是“带”。
不同于“块”“圈”“群”等空间形态,长江经济带所定位的“带”状经济区 ,主要依托于一定的交通运输干线,以干线上部分经济发达城市或区域作为核心,通过区域协调合作,带动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美国的密西西比河领域就是此类“带”状经济区。
但是中国的长江比密西西比河长度更长,人口也更多,聚集了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黔中以及滇中五大城市群,各省市之间实际情况又不尽相同,长江经济带究竟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到各省市之间的协调合作呢?
尽量避免同质化发展
“湖广熟,天下足”,长江所涉及的区域在经济上向来被寄予厚望。如今,加上个“带”字,更意味着长江经济带新的目标是发挥产业集聚效应,要求城市之间相互协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耀在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记者采访时表示,长江经济带战略是一体化协调发展战略,一直以来都是关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经济带,“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所达的辐射区域多,涉及范围也广。”
就其广度而言,从地理位置上看,长江经济带天然的地域区位横跨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面积约达205万平方公里;从人口规模上看,上海、南京、武汉、重庆,这些人口突破百万特大城市都分布在长江经济带上;从区域管理上看,长江经济带更是包含九省二市。
“借助长江天然的交通条件,改变过去沿线城市孤立发展的情况,将它们联合起来,可以有效地带动整体的经济发展。”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在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记者采访时说:“沿江多地发展步调需要协调,需要积极地进行合作。”
目前,长江经济带各区域正在不同领域开展合作。据媒体报道,在长江经济带上游,四川、重庆已经联合签署深化合作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行动计划和12个专项合作协议;在中游,赣湘鄂三省政府联合签署宣言,表示将在多项生态保护事项中加强合作;在下游,已经发布的《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聚焦在交通、能源、科创等多个领域,进一步明确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路线。
长江经济带规模和潜力巨大,但要真正形成合理的分工体系,还必须补足现存的短板。仅从产业领域来看,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研究所、高级经济师董温彦通过调研发现,长江经济带上部分省市发展存在产业结构雷同的问题,“有的产业几乎是七八个省市甚至更多的省市都在同时发展,没有形成协同效用”。
成长春也指出,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部分地区在产业发展上出现同质化,会导致城市之间出现恶性竞争,无法形成一个有效的分工以及合理的分工格局。“要想实现‘带状’集群化的发展,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各区域间产业就要尽量避免同质化发展”。
相关数据显示,仅汽车产业一个领域,同在长三角的16个城市中,选择汽车作为重点发展产业的就有11个。而在上海、浙江和江苏三地,比重最大的12个制造业部门中,有8个相同。
合理的定位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院副院长、研究员吴晓华看来,长江经济带产业雷同的问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长江经济带涉及到的地域非常广泛,如果一个产业只让一个地区发展,这并不公平。但是一旦过多的产业雷同现象出现,就会导致无序竞争以及产能过剩等问题。”
成长春对此表示赞同:“产业雷同不是简单取缔某一块,或简单强化某一块就能够解决的,如果太多的产业完全雷同,就会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关键要对长江经济带中各区域的产业进行合理的定位。”
而在具体实施上,成长春认为产业园区是重要的载体。
“目前国家从产业集群发展考虑,已经将长江经济带上百个园区进行了导向性的目标定位。如果各个地区的企业可以按照国家设定的方向,自觉进驻相应的产业园区,合理地安排自身产业发展的目标和路径,长江全流域的产业就能形成有序地发展。”成长春说。
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各地产业发展需要协同合作,在《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强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指导性文件的政策配套实施方案(下称方案)又进一步明确,长江经济带将利用区域内现有产业基础,依托经济带内11个省市、上百个产业园区,合力承建覆盖长江经济带全域的产业链,每个产业园区均被赋予了各自主攻的产业细分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若在引导企业进驻园区的的过程中,对部分地区利益产生影响,政府是否应该出手给予相应的补偿呢?
在经济学家宋清辉看来,这是应有之义。“要建立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的利益调整机制,对部分地区的利益损失给予适当补偿,以减轻产业布局调整优化过程中遇到的阻力,进而推动各地产业布局有效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