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首批氢燃料电池公交车正式上线运营,搭载雄韬氢雄最新燃料电池系统》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2-09
  • 2024年12月6日,荆门城区迎来了氢能源公交的新时代!由武汉雄韬氢雄提供燃料电池发动机的5台氢燃料电池公交车正式投入运营,分别服务于8路和10路公交线路。这一举措不仅为市民提供了更加环保、舒适的出行选择,标志着荆门市在推动绿色交通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无污染、低噪音,您的环保出行选择这5台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均为29座设计,能够很好地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不同于传统燃油公交,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具有无污染、低噪音的特点。它们在运行过程中完全实现零排放,仅释放水蒸气,对环境不造成任何污染。乘坐氢燃料公交车,市民不仅能享受更宁静的乘车环境,也为保护蓝天和大地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氢燃料电池技术在公交车领域的应用,是对现代交通环保理念的有力探索。武汉雄韬氢雄深知,在城市发展与环保之间必须找到最佳平衡点。通过引入氢燃料电池技术,我们不仅能推动城市的低碳发展,更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高续航、高效率,安心出行无忧搭载武汉雄韬氢雄80KW燃料电池系统的公交车,具有高能量密度和优秀的续航能力,使得这些公交车在运行中表现出色。这些车辆在一次加氢后,能够完成一天的运营里程,不会因为续航问题影响市民的正常出行需求。此外,公交车的设计注重乘客体验,所有乘客均可享受到尽可能舒适与顺畅的出行服务。

    武汉雄韬氢雄,推动氢能产业发展作为氢能领域的创新者与领导者,武汉雄韬氢雄不断致力于氢能源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我们将氢能作为公司的重点战略,未来将继续加大投入,推动氢能源产业的发展,努力为更多城市打造清洁、绿色、智能的公共交通网络。在氢能的技术研发方面,武汉雄韬氢雄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团队,涵盖了产业链的多个环节。我们不仅关注产品的技术创新,同时也积极寻求与各类企业及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氢能技术的标准化与产业化。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希望构建一个更为成熟的氢能生态系统,以满足社会对氢能源日益增长的需求。未来的绿色出行武汉雄韬氢雄,将全力支持荆门在氢能交通领域的发展,携手市民共同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期待您在氢燃料电池公交车上与我们同行,共享绿色出行的美好体验!让我们一起为城市的环保事业,加油助威!

    极致混动系列

    技术特点:额定点效率50%整体氢耗降低30%-40℃低温自启动海拔3000m功率无衰减寿命20000小时以上

    创新技术:全球首创的极致混动系列发动机,由高倍率锂电与燃料电池并联集成组成,能降低氢耗提高发动机效率;自研高效的控制策略保证系统强动力和高可靠性能,能够应对整车复杂工况;与整车匹配进行定制化开发、轻量化设计,具有大功率、高效率、安全可靠、低氢耗、绿色环保等特点。

  • 原文来源:https://h2.in-en.com/html/h2-2439894.shtml
相关报告
  • 《氢燃料电池汽车“领跑”氢能应用》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2-01
    • 编者按: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应用推广正在为氢能发展奠定良好的产业基础。作为氢能应用的先导领域,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全球受到高度重视,我国也已在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应用推广领域不断取得新进展,并初步掌握了关键零部件等核心技术。随着氢能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以及氢能产业链企业加紧补链强链,氢燃料电池汽车正在向更多场景推广示范应用,并带动氢能产业发展打开更大空间。 图为在张家港朝阳综合加能站投入运营的中国石化苏州首座对外商用油氢电综合加能站 氢燃料电池车加速“跑”进多场景 在北京市延庆区,一批绿色涂装的公交车正行驶在街头。作为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遗产”,延庆赛区赛时使用的212辆燃料电池车,赛后被用于区内、与市区连接的公交服务用车。截至2022年10月底,这批氢燃料电池公交车行驶里程累计超过了600万公里。 目前,北京市氢燃料电池汽车已经覆盖了公交、物流、环卫、摆渡等各类车辆。业内人士指出,相关政策的出台,以及技术创新和成本降低,共同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数量不断增加,并进一步向更多领域渗透。 氢燃料电池车推广加速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8月,北京市投入应用1528辆氢燃料电池汽车,其中包括大中客车845辆,普通物流车272辆,冷链物流车203辆,重卡202辆。 近年来北京市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加速推广,离不开国家及地方相关政策的推动与支持。 202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氢的能源属性,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氢能清洁低碳特点,推动交通、工业等用能终端和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为了贯彻落实上述规划目标,北京市印发了《北京市关于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北京市氢燃料电池汽车车用加氢站发展规划(2021-2025年)》等多项政策文件。加上此前印发的《北京市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等文件,北京市对氢能产业的支持政策愈加完善。 此外,北京市交通委员会日前发布的关于2022年度包车客运运力投放情况的通告指出,由各相关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完成2022年度包车客运运力投放氢燃料电池客车250辆。 多场景应用渐成趋势 相关政策的支持及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逐步从此前较单一的应用场景向多场景示范应用转变。 《北京市关于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要求以省际间专线货运、城市重型货物运输、城市物流配送、城市客运等场景为重点,积极推动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 《北京市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则提出,要打造氢燃料城区公交、城郊公交、市政环卫示范车队,设立机场巴士示范线,组织开展京津冀地区重型车示范;重点完善公交车始末站点、环卫车停靠场站附近及城市物流集散地加氢站建设。该规划还要求,南部区域依托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兴片区,通过氢燃料电池汽车在机场巴士、货运物流等领域的推广应用,进一步将大兴区打造成为国际氢能示范区。 根据相关要求,2025年前北京市力争在各应用场景实现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推广量突破1万辆。 对此,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教授、国际氢能协会副主席毛宗强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京市设立的1万辆目标基于现有基础,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目前冬奥会期间已经投入使用的氢燃料电池车超过1000辆,大兴、昌平等区域也在兴建相关产业园区;此外,北京路政还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引入共计550辆氢燃料电池重卡。因此,甚至可以预计这个目标将可超额完成。” 记者了解到,在具体落地方面,北京市要求以“宜电则电,宜氢则氢”为推广原则,聚焦物流配送、市政环卫、通勤客运、机场快线、公交、乘用车等共十类以中远途、中重型为主的应用场景,完成5300辆自主化燃料电池汽车的示范应用。 氢能利用前景广阔 对于未来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的发展情况,《北京市氢燃料电池汽车车用加氢站发展规划(2021-2025年)》指出,现阶段市郊山区线路、远郊山区线路的传统燃油车辆,均具备氢燃料电池汽车替换潜力。预计北京市氢燃料电池汽车在七类应用场景的可推广潜力规模为13.70万辆,其中公交客运领域潜力规模近4万辆。该规划预测,2023年前北京市公交客运领域氢燃料电池汽车预计规模超1100辆,2025年前预计规模近5000辆。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汽车领域,北京市还将推动氢能用于多个领域。比如,北京市将依托大兴、房山、经开区,开展氢动力无人机、船舶、轨道交通等产业全场景应用示范。 “近年来,国内各地开始加快推进氢能轨道交通相关项目,不少地方也已经开始试运行。比如,2019年开通的佛山高明有轨电车,作为国内最早的商业运营氢能源有轨电车,其运营情况表现出色。”毛宗强表示,“从目前的技术和发展情况来看,氢能源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未来将迎来很大的发展。”(记者 袁小康 北京报道) 交通先导应用奠定氢能发展产业基础 2022年,我国在氢燃料电池车应用领域取得新进展。随着交通领域成为氢能应用重要领域,多国先后制定大力发展氢燃料电池车目标,我国也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目前,我国已初步掌握了氢燃料电池及其关键零部件、动力系统、整车集成和氢能基础设施等核心技术。业内人士指出,交通领域作为先导,为氢能发展奠定了很好的产业基础。 交通成氢能应用先导领域 目前,交通领域是氢能应用的重要领域、先导领域,受到多国高度重视。 2022年下半年,印度、法国、新加坡和韩国都提出大力发展氢燃料电池车。其中,韩国计划到2030年,普及3万辆氢燃料电池商用车。 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到2060年交通运输领域对氢气的需求量,将比2030年增长近30倍。还有机构预计,到2030年全球氢燃料电池车保有量将超过890万辆。 2022年,我国氢燃料电池车的应用取得新进展。冬奥会期间,超过1000辆氢燃料电池车投入运营、服务冬奥;宜家、必胜客、京东等多个知名品牌,在2022年公布了氢燃料电池车的投放计划;2022年9月,80辆氢燃料电池网约车在上海投入运营…… 氢燃料电池车的推广应用,降低成本是关键。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秘书长王菊表示,氢燃料电池车的成本一直在大幅度下降,预计到2030年,氢燃料电池车的成本与纯电池电动车、柴油车相比将具有竞争力。 氢燃料电池车发展空间巨大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8月,中国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达到11138辆。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编制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预测,到2035年氢燃料电池车保有量将达到100万辆左右,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副院长付小龙认为,我国已经初步掌握氢燃料电池及其关键零部件、动力系统、整车集成和氢能基础设施等核心技术,基本形成氢气制备、储运、加注、燃料电池、应用等完整的产业链,但在液氢、加注设备、燃料电池基础材料和关键零部件方面与国外最高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目前我国氢燃料电池车的膜电极、催化剂等核心零部件、基础材料仍依赖进口,我国应力争在2030年将其全部实现国产化。此外,目前国内氢燃料电池电堆的寿命为1万至2万小时,相较于国外2万至3万小时的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因此我国应着力提高电堆的寿命。”王菊说。 氢能深度应用前景广阔 “交通领域作为先导,为氢能发展奠定了很好的产业基础。但氢能不等同于氢燃料电池,更不等同于氢燃料电池车。”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能源政策研究部部长、研究员景春梅说。 景春梅介绍,我国80%的碳排放来自工业,而超过80%的氢气消费也在工业。 中国氢能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预计到2030年,我国工业领域氢气需求量为3559万吨,远高于交通领域156万吨的需求量。到2060年,交通和工业领域的氢气需求量分别为4051万吨和7794万吨。 “国内外关于氢气需求量的预测均表明,未来氢气消费量最大的领域依然是工业。”景春梅说。 业内专家认为,在工业领域,氢在零碳生产、原料和热源的替代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景春梅表示,氢作为工业原料、还原剂或高品质热源,可以替代煤炭等化石原料,是新型能源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化工生产是以氢、氮、碳等为基础元素的有机转化过程,而中国化工行业能源消耗占工业能耗总量的28%。零碳化工产品的生产路径,需要使用绿色电力和绿色氢能作为主要能源,同时氢作为原材料可以直接合成绿色材料。”付小龙说,“因此,以氢气、氮气和碳为原料进行的合成反应,形成化工行业的主要产品,是化工行业零碳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而且,氢气在工业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将带动大功率绿氢制备技术及装备、管道输送及大规模储氢技术发展。” “氢能脱碳的最大‘战场’在工业,产业政策应关注氢能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建议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促进绿氢在工业领域的规模化应用,以实现工业领域的深度脱碳。”付小龙说。(记者 余蕊 北京报道) 氢能产业链企业加紧补链强链 申能集团和法国彼欧集团近日在上海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将成立合资公司,为我国商用车市场生产和提供三型及四型高压储氢瓶及储氢系统。作为国内较早布局氢能全产业链的地方能源企业,此举将进一步完善申能的氢能产业布局,发挥全产业链协同效应。 作为零碳二次能源,氢能已逐渐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载体之一。氢能的使用过程包括制氢、储存运输和应用等方面,而从制氢到氢能利用的产业链中,储氢技术都贯穿其中,是控制氢气使用成本的重要环节。 在储运环节,申能集团此前已投资控股国内高压氢气储运装备龙头企业浙江蓝能燃气设备有限公司。此次申能集团与彼欧集团战略合作,浙江蓝能将与彼欧集团设立合资公司,结合彼欧集团在高压储氢瓶领域的领先技术实力和蓝能在中国市场的氢气储运系统生产制造优势,发挥强强联合的协同效应。 据介绍,该合资公司将在上海嘉定氢能港投资建设首个生产基地,从2023年开始生产和销售高压储氢系统,未来还将建设年产可达6万支四型高压储氢瓶的超级工厂。 申能集团总裁倪斌表示,彼欧集团作为汽车行业清洁能源及移动互联全球领导者,在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及氢能核心装备领域具有强大的技术优势和市场资源。申能与彼欧在氢能领域的合作将为氢能行业的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做出贡献。 彼欧集团首席执行官劳伦特·法夫雷表示,申能集团拥有在中国大力发展氢能业务的宏伟战略和丰富经验,合资项目以及与申能集团的战略合作将加快彼欧集团在中国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市场的发展步伐,并为两集团未来在中国氢能生态圈中共同探索新的合作机会奠定基础。 上海嘉定区副区长李峰表示,在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上,嘉定区已初步形成比较领先的产业生态。申能集团与彼欧集团是推动国家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下阶段嘉定将加快建设国家燃料电池示范城市,打造国内领先的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集聚区。 在氢能业务上,申能集团是时下大热的氢能产业发展“先锋”。此前,申能集团提出“三纵三横”氢能发展战略,在氢能发展的“制-储-运-加-用”等关键环节都进行了前瞻性布局。 所谓“三纵”,是着眼于高端制造领域,在氢气制备、储运设备、燃料电池三大产品上进行布局。目前申能集团在氢能“制储运加用”环节投资了瑞必科、浙江蓝能、氢晨科技、鲲华科技、氢蓝时代等一批氢能行业领先企业。其中,此次参与合资的浙江蓝能就在氢能的“储运加”多个环节进行布局,其站用储氢瓶组已覆盖国内80%以上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在氢能“卡脖子”项目上,申能集团也进行了较全方位的布局。比如,2021年6月,申能对关键核心零部件燃料电池催化剂和膜电极研发企业擎动科技进行了独家投资,同时基于前期的协同效应,2022年,申能集团旗下的燃料电池制造商氢晨科技通过换股形式收购擎动科技100%股权,率先开启了行业整合序幕。 而“三横”则是在氢能的应用场景领域,打造上海、省外一体化基地,并积极关注氢能在钢铁、热电联产等多场景的应用。目前,申能集团在上海临港、山西吕梁、内蒙古包头等多地推进建设一体化示范项目,由于一体化项目涉及氢能产业的多个环节,“申能系”氢能企业将发挥集群效应,一方面助力当地的产业升级和能源转型,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氢能发展模式。 目前在申能集团的氢能规划中,旗下的申能能创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已基本成为“旗舰投资平台”。“申能的投资更多是产业投资,而不是财务投资,财务投资是以退出为目标,而产业投资是以发展壮大长期持有为目标。”申能集团副总裁宋雪枫说,氢能的发展没有任何可复制的经验,在边实践边学习中,申能已基本具备氢能全产业链核心技术和运营的能力。 “氢能是申能集团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一环,是未来重要的新增长点。”申能集团董事长黄迪南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十四五”期间,申能集团将按照既定战略,形成氢能上中下游高端制造产业集群,努力构建具有申能特色的氢能全产业链,助力我国氢能尽快实现产业化发展、规模化应用。
  • 《康明斯Accelera氢燃料电池渣土车批量运营》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6-19
    • 日前,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会员单位——康明斯Accelera联合陕汽旗下德创未来共同开发了31吨氢燃料电池渣土车产品。60台康明斯Accelera氢燃料电池驱动的渣土车在上海市交付并投入运营。 据悉,该车辆产品匹配康明斯125kW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及127kWh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应用德创未来自主研发的410kW驱动电机和超低系统能耗AMT自动变速器,形成“新能源黄金动力链”,使整车在最高车速、坡道起步能力、爬坡能力、装载能力等动力性能指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在长达两年的合作中,康明斯与德创未来共同实施了高效的整车能量管理策略,保证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在高效区稳定工作,降低无效的氢气消耗,系统电效率在45%以上的区域占比区间达70%以上,促使百公里氢耗表现优异。同时,为确保用户无忧出行,产品可靠性和安全性一直是双方联合研发关注的重点,为氢燃料电池车辆在市政渣土清运场景的商业化应用作出卓越示范。 康明斯HD120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额定功率125kW,电堆功率密度达3.5kW/L,发动机系统峰值效率可达60%,额定功率点效率42%。依托康明斯及陕汽丰富的渣土车市场应用经验,HD120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针对渣土车特殊应用工况不断优化改善系统控制策略,进一步提高系统电效率和氢气有效利用率。 从研发到运营,安全理念贯彻始终。康明斯联合整车厂设计实施整车氢安全及电安全框架策略,以丰富氢能经验及国际领先技术标准助力车辆氢电安全保障。 凭借在中国40余年本土化经验,康明斯在新能源业务方面不断突破,搭建新能源动力业务在中国生产、研发、分销、服务及供应链全产业链条的能力,与行业伙伴共同推动氢能产业的发展与突破。康明斯Accelera在中国拥有强大的技术研发、测试及制造能力,为客户提供先进的电解水制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电驱桥、电机及电控等零碳解决方案。 此次康明斯Accelera投入运营的氢燃料电池渣土车所使用的HD120氢燃料电池系统,已实现6项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替代,包括系统整车集成等多项关键技术突破。康明斯下一代产品研发将进一步拉动上游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 作为上海首个批量化运营燃料电池渣土车项目,康明斯通过产业链协同合作,积极探索“氢气供应-氢站-氢车-绿色运力平台-城市渣土车清运”零碳商业闭环运营模式,打通上下游产业,形成整车和核心零部件的规模化应用。整批渣土车示范项目5年运营期间预计可以减少2万吨二氧化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