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地热能为英国供电》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06-12
  • 英国杜伦大学能源专家的最新研究表明,英国坐拥地下热能,能够为全国大部分地区提供可持续的碳中和供暖和制冷。

    利用这种自然资源将使英国的热能供应更加强大且多样化,并将促进英国各地区的经济增长。

    地热能

    该研究受克鲁和南特威奇的议员基兰•穆兰(Kieran Mullan)委托,由杜伦能源研究所(DEI)的研究人员领导。

    该研究基于DEI早期的一项研究,认为地热是一种极其低碳且安全的能源形式。该研究估计,深层地热资源可以满足英国至少100年的所有热能需求。

    该研究发现,英国有望利用可持续的地热能取代天然气,从而提高能源安全。

    该研究对英国各个议会地区的地热潜力进行了评估和排名,结果表明英国许多人口较密集的地区也具有较高的地热潜力。

    该研究得出结论:要想减少未来地热勘探和开发方面的不确定性,就需要通过投资来了解英国的深层地下结构。

    这项研究的报告证实,地热能在英国能源转型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为实现安全、低碳的能源未来做出贡献。

    这项研究发现为议员基兰•穆兰博士的报告《深度挖掘深层地热能,实现净零排放目标》提供了依据。

    这份报告的目的之一就是确定最有可能勘探出深层地热能的具体地点。

    通过分析发现,英国有45个高潜力地点,其地下深处的岩石中储存着适合建设深层地热发电厂的热水。

    实现英国的净零目标

    报告认为,在成本方面,深层地热能可以与绿色天然气支持计划(GGSS)一较高下。大英核能指出,基于关税的方法是推动英国深层地热行业发展的最有效途径。

    该报告得出结论:通过适当的扶持,到2050年,英国可能会拥有360座地热发电厂,每年生产1.5万吉瓦时的电力。

    英国首相里希•苏纳克(Rishi Sunak)对该报告表示欢迎,称其非常出色,将对政府考虑地热能的用途有所帮助。

    英格兰东北部的经济效益

    对于英格兰东北部而言,深层地热勘探的最大潜在开发地点在达勒姆郡、哈特尔普尔和米德尔斯堡等地。

    该报告认识到,发展深层地热产业将有助于北海的能源转型。北海油气产业所涉及的与传统钻探和地质专业相关的技术和技能可以应用到这个新行业中来。

    这将为雷德卡-克利夫兰、米德尔斯堡等地带来就业岗位和技能,从而提高这些地区的经济韧性。

  • 原文来源:http://www.nengyuanjie.net/article/76344.html
相关报告
  • 《中石化绿源陕西:地热能开发,助力实现碳中和》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3-29
    • 中石化绿源陕西公司负责人刘斌表示:根据陕西省政府与中国石化的战略合作协议,公司将按照“扩面提质增效”思路,牢固树立节约资源、用户至上理念,采用最先进技术,加快研发地热开发利用全产业链的新技术、新工艺,加大中深层、浅层地热供暖(制冷)建设力度,计划三到五年在陕新增供暖能力3000—5000万平方米,争取再建设若干供暖“无烟城”,为区域节能减排和防污治霾做出新贡献,助推碳中和进程。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要在2030年之前实现碳达峰、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碳提到了7次,并明确提出“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中,“应对气候变化”也有单独的章节。 碳中和指温室气体排放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增减平衡,达到二氧化碳“零排放”。 目前发展清洁能源、实现电气化、促进节能减排以及提升碳捕获、碳交易技术等是实现碳中和的四大有效途径。 01 地热能是一种清洁能源 我国的碳排放中,大部分和化石能源相关,大气污染造成了大家难以躲避的雾霾天,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据测算,1吨散煤直燃的污染物排放量是1吨工业燃煤经集中减排后污染物排放量的十几倍。相较与其他新能源,地热供暖替代的是供暖锅炉的燃煤和直燃的散煤所产生的污染物。 据有关科研资料显示,陕西的地热资源在全省广泛分布,单位面积热储量关中盆地位居全国首位,仅关中盆地地热热储的总热量可供暖面积为8.84亿平方米。 刚刚过去的采暖季,我省利用地热能进行供暖取得显著成效。“中国石化新星地热”在陕企业绿源陕西公司圆满完成涉及我省西安、咸阳、西咸新区、渭南、宝鸡的12个县区市的供暖保障任务。在绿源陕西公司咸阳迎宾路换热站,负责该站供暖检修的马师傅向记者介绍道,住户家中的暖气,是仅用少量电能抽取地热井高温地热水加热循环水而获得,换热后的地热尾水回灌地下,实现“取热不取水”,这种方式达到零排放、零污染,在陕西有近10万户群众享受到了地热清洁能源。初步估算,去年冬天陕西公司在陕利用地热供暖可替代标煤1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7万多吨,相当于植树300万棵。 02 地热领域碳交易将促进碳排放管理 碳交易市场可促进企业和社会组织更注重碳排放管理,从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愿景目标。在碳交易市场中,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可被视为商品进行交易。据了解,未来政府将根据当地情况将碳排放权总量以配额方式分别发放至当地企业。若企业碳排放超过配额,则需在市场上购买碳排放权,若少于配额,则减少部分同样可进行出卖。绿源公司在咸阳开创性地开发了全球首个地热供暖CDM(清洁发展机制)方法学,量化了地热供暖的减排效果。在联合国成功注册了全球首个地热行业项目—咸阳地热集中供暖项目,成功将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备案为国内温室气体自愿减排(CCER)项目,这为国内国际地热行业开展碳交易提供有效经验借鉴。 我国碳市场作为市场机制下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工具,起始于 2011 年,有望于2021年内正式开始进行交易活动。据有关资料分析,按八大行业测算,未来碳排放量将会达到每年30-40亿吨的规模水平,交易金额每年高达 12-80亿元。 03 陕西地热能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近年来,陕西不断加大清洁能源推广和支持力度,2020年陕西省与中国石化集团签订了地热能开发利用战略合作协议,陕西省“十四五”规划也提出,扩大地热能综合利用,提高清洁能源占比。陕西公司负责人刘斌表示:根据陕西省政府与中国石化的战略合作协议,公司将按照“扩面提质增效”思路,牢固树立节约资源、用户至上理念,采用最先进技术,加快研发地热开发利用全产业链的新技术、新工艺,加大中深层、浅层地热供暖(制冷)建设力度,计划三到五年在陕新增供暖能力3000—5000万平方米,争取再建设若干供暖“无烟城”,为区域节能减排和防污治霾做出新贡献,助推碳中和进程。  
  •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地热能发电亟待再“加热”》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3-26
    • “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3月15日下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提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 3月16日,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院长李子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通过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为地热能发电“加热”。 去年10月,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在437米深的钻孔中发现了温度超过185摄氏度的地热资源。 “井口压力很大,可直接用于发电使用。”谈及在西藏地区开展的地热勘查工作,李子颖言语间抑制不住喜悦。 相比科研上的进展,谈及地热发电产业,李子颖却有点高兴不起来。今年全国两会,作为政协委员,他带来了“促进地热发电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但一直以来,地热能常被放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等”字里,不为大多数公众所熟知。 但在业内看来,地热能有多重好处:极其稳定,不受昼夜、季节、气候等因素影响,在高温地热资源丰富的地区开展地热发电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规划,对改善能源结构、提振地方经济、促进高质量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年80岁的中国能源研究会地热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任郑克棪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和地热能打交道,那也是我国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开始。 他回忆,当时地质学家李四光提出“开发地热能源,向地球要热”的号召。1970年,广东省丰顺县邓屋村地热发电试验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8个实现地热发电的国家。1971年,江西宜春温汤67摄氏度地热发电,又创造了世界最低温度的地热发电纪录。 然而,发展一段时间后,由于效益不确定、发展路径不清晰,地热能开发利用遇冷。 进入“十三五”以来,国家出台的地热开发利用政策里,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是2017年三部门联合发布的《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 这张地热能发展的宏伟蓝图提出,“十三五”期间,我国将新增地热发电装机容量500兆瓦。然而,“十三五”收官时,我国地热发电装机容量只有18.08兆瓦,仅为新增500兆瓦规划指标的3.6%。 郑克棪认为,制约地热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资源、技术、资金和政策。其中,政策是最关键的因素。 地热发电项目建设周期长,技术门槛较高,前期地勘投资大、风险高。我国现已探明高温资源好的地区,交通条件相对不便,勘查与开发难度较大,且缺少地热上网电价及补贴等优惠政策。以西藏为例,上网电价仅为0.25元/千瓦时,远低于光伏电价1.05元/千瓦时,严重影响企业投资地热产业的信心与决心。 优惠政策尚未完全落实,又迎来高额新税。 去年9月1日开始施行的资源税法对取用地表水或者地下水的单位和个人试点征收水资源税,明确将地热列为能源矿产,要求按原矿“1%—20%或者每立方米1元—30元”的税率标准征税。 在李子颖看来,目前地热能开发利用涉及的原理都是取热不取水,在100%回灌条件下,地热资源税应为零。但上述两方面因素,影响了很多企业开发地热能的积极性。 因为开发利用少,我国地热资源勘查程度普遍偏低,这在高温地热资源丰富的藏南、川西、滇西等地尤其明显。这严重影响了我国地热资源勘查开发规划的制定、资源的利用以及地热产业发展。与此同时,有限的资源勘查工作又无法支撑大规模地热发展。李子颖总结,二者形成了恶性循环。 “从我国风电、光伏发展历程看,适度的鼓励政策对产业快速升级以及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建议参考风光等可再生能源早期电价政策,加快推动地热上网电价政策尽快落实出台。”李子颖同时建议,基于地热能可再生能源基本属性,考虑到地热产业处于培育阶段,建议对按要求回灌的水热型地热能实行减免矿产资源税,加大中央财政投入,加大地热资源勘查力度和精细度,特别是基础调查工作,促进地热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丛强等人建议,把地热能开发利用纳入“十四五”相关规划,明确设定地热能开发利用的目标。此外要简化地热项目审批流程,对区域性项目实行整体备案、统一审批制度,特别是要加强施工监理和环境保护,建立地热能开发和环境影响的监测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