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能钙钛矿电池技术研发取得新突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2-11
  • 近日经第三方权威机构认证中国华能自主研发的大面积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转换效率达26.12%,(孔径面积1337.4平方厘米)标志着华能在钙钛矿电池技术研发方面取得新突破。

    该技术由华能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牵头华清钙钛矿光伏技术(北京)有限公司研发钙钛矿及叠层组件可应用于集中式电站、光伏建筑一体化和便携式充电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作为国内最早开展钙钛矿电池技术研发的能源企业之一,经过十余年攻关,华能建立了系统完善的钙钛矿电池研发、中试和检测分析平台,掌握了大面积高效率钙钛矿及叠层组件制备技术,并率先开展钙钛矿光伏技术示范应用,进行了多场景钙钛矿组件千瓦级示范系统验证,建设国际首个平米级钙钛矿商用组件兆瓦级示范电站。

    未来华能将持续推动钙钛矿光伏技术创新和突破为能源结构转型和绿色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 原文来源:https://www.in-en.com/article/html/energy-2336120.shtml
相关报告
  • 《钙钛矿电池新突破:科邻新能源钙钛矿器件效率达26.23%!》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0-21
    • 2024年10月,根据权威第三方认证机构国家光伏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的认证结果显示,科邻新能源的钙钛矿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在小面积(0.0672平方厘米)器件上达到26.23%,大面积(11.39平方厘米)组件上达到21.1%。这一进展标志着科邻新能源在推动钙钛矿技术产业化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特别是在钙钛矿组件的技术革新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作为新兴的第三代光伏技术,因其卓越的光电转换效率和相对低廉的制造成本,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并逐渐迈向初步的规模化生产阶段。然而,从基础研究到实际应用的转变过程中,如何确保钙钛矿太阳能器件在从实验室规模放大到产业化生产线后仍能保持高效能与持久耐用性,成为科研人员面临的一大挑战。在这方面,科邻新能源通过不懈努力,显著提升了大面积器件的光电转换效率,同时在增强器件稳定性和确保效率一致性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目前,科邻新能源正在加快10MW级中试线的推进,预计2025年初将建成落地,届时,组件面积将扩大至平方米级。
  • 《效率突破25.2% ——新的硅-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合技术》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wukan
    • 发布时间:2018-07-03
    •   硅一直是太阳能电池技术的首选材料,因为其具有价格低廉、稳定且高效等特点。一个不幸的消息是,硅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正快速接近其理论极限。不过,将其与其他材料配对可能有助于突破该上限。   现在,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大学(EPFL)和瑞士电子与微技术中心(CSEM)的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一种新的硅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合的技术,在他们的研究报告中提到,该种电池的研究室效率已经突破了25.2%的效率纪录——这是这种太阳能电池组合技术的全新记录。   目前市场上的硅太阳能电池效率最高可达20%到22%,这并不差,但并不能使该技术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近年来,钙钛矿作为一种理想的替代品,其效率从2009年的3.8%提高到2016年的 20%以上。尽管如此,因为它的价格比普通硅太阳能电池贵,并且具有其自身的效率上限,商业化程度并不算高。   在一个太阳能电池中使用钙钛矿和硅可能有助于发挥这两种材料的优势。钙钛矿在将绿光和蓝光转换为电能方面效果更好,而硅专用于红光和红外光,因此它们可以捕获更宽的光谱范围。   研究的作者Florent Sahli和Jérémie Werner表示,通过结合这两种材料,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光谱并增加发电量,目前研究中所做的计算和工作表明,应该很快就能实现30%的效率。   该团队的新型硅-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已经实现了25.2%的效率。这超过了2015年研发的由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和钙钛矿型太阳能电池层叠而成的串联结构的太阳能电池,那时其效率仅为13.7%。   这些串联电池的主要障碍在制造过程中。通常,钙钛矿将作为液体沉积在表面上,但硅的质地使其变得困难。硅电池的表面由大约五微米高的大量“金字塔”结构组成,这种结构可以更好地捕捉和吸收光线。   Sahli表示,到目前为止,制造钙钛矿/硅串联电池的标准方法是弄平硅电池的“金字塔”,但这会降低其光学性能,并因此降低其性能。而之后将钙钛矿电池沉积在其顶部这一步,还增加了制造过程的步骤。   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首先使用蒸发来创建覆盖“金字塔”的无机基层。然后,通过旋涂将液体有机溶液加入,其渗入基层的孔隙中。最后,团队将衬底加热到150°C(302°F),这样钙钛矿就会在顶部结晶,形成覆盖整个硅表面的薄膜。   研究人员表示,这个过程相对简单,只需几个额外的步骤就可以结合到现有的生产线中。这将有助于新的串联电池生产,而不会使成本过高。   该研究发表在《自然-材料》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