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植物园在草坪草对重金属的耐受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9-11-14
  • 武汉植物园在草坪草对重金属的耐受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

    铅(Pb)污染主要来自采矿、矿石冶炼、燃煤等,由于其不可生物降解,在空气、土壤和水资源中广泛传播,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对于生命体而言,铅(Pb)是非必需的元素,且具有很强的毒性。铅污染的土壤会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进而危害人类健康并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植物体内的铅可以抑制发芽、生长发育和细胞酶活性,阻断光合作用及DNA合成。为防止铅中毒,植物建立了多重的防御机制,例如将重金属限制在细胞壁(CW)并发展全面的抗氧化系统。

    高羊茅,作为冷季型草坪草的当家草种,对铅表现出较强的耐受性,但是关于其对重金属的耐受机制尚不明了。武汉植物园草坪草与牧草分子育种学科组与中南民族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孙杰教授课题组合作,揭示高羊茅根系结构重构在高羊茅耐受Pb2+毒性中起重要作用。首先,降低根比表面积有助于高羊茅根系与重金属的接触。其次,在Pb2+胁迫下,高羊茅细胞壁成分进行了重构。主要体现在,在果胶、半纤维素1(HC1)和半纤维素2(HC2)中合成了大量的糖醛酸,有助于提高高羊茅根系中的羧基含量,并在细胞壁中固定更多的Pb2+。此外, H2O2处理过的高羊茅其根系结构和组分变化趋势与Pb2+处理下的高羊茅根系结构和组分一致,说明ROS在Pb2+胁迫诱导的根系结构和组分的重构中起重要的作用。从外源H2O2处理过的高羊茅根中依次提取果胶、HC1和HC2。结果显示,外源H2O2处理下的果胶和HC2的羧基含量及其对Pb2+的吸附能力显著提升。即H2O2可以调节果胶和HC2酯化程度,大量低酯化的果胶和HC2提供更多的羧基,提供更多的Pb2+结合位点,进而将更多的Pb2+限制在根部,这有利于增强高羊茅对Pb2+的耐受性。

      相关研究成果以“Lead-induced oxidative stress triggers root cell wall remodeling and increases lead absorption through esterification of cell wall polysaccharide” 为题发表在国际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上。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hazmat.2019.121524。该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的资助。

  • 原文来源:;http://www.whiob.ac.cn/xwdt/kydt/yjjz/201911/t20191111_5428417.html
相关报告
  • 《武汉植物园在草坪草响应镉胁迫及镉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09-11
    • 高羊茅是禾本科多年生地被植物,广泛用于家庭花园、公共绿地、公园和足球场等。此外,高羊茅具有根系发达、生物量大、耐刈割和土壤适应性强等特点,在水土保持、土壤改良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国内使用量最大的冷季型草坪草之一。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高羊茅能显著富集重金属,对重金属污染土壤具有一定的修复潜力。因此,研究高羊茅对镉胁迫的响应及其对镉的吸收、转运和储存等生理分子机制,将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研究及其应用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进展一:前期研究发现外源添加一氧化氮(NO)供体能够缓解镉胁迫对高羊茅的毒害作用,但其潜在的分子生理机制还知之甚少。本研究利用生理生化技术、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联合比较分析揭示了该解毒过程的生理分子机制。研究发现外源施加NO供体(SNP)可有效减少Cd在高羊茅根中的富集,而降低NO含量(c-PTIO + L-NAME)则明显导致根中Cd含量显著增加。联合分析揭示81个差异表达基因和15种差异代谢产物参与NO缓解镉胁迫的信号通路,主要包括谷胱甘肽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等抗氧化代谢途径、黄酮和黄酮生物合成和苯丙烷生物合成途径、ABC转运蛋白和氮代谢等途径。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NO缓解高羊茅镉胁迫的分子和代谢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相关成果以“Comparative transcriptome combined with metabolome analyses revealed key factors involved in nitric oxide (NO)-regulated cadmium stress adaptation in tall fescue”为题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BMC Genomics。(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86/s12864-020-07017-8)。 进展二:基于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脱落酸(ABA)和水杨酸(SA)的复合处理能大幅提高植物地上部对Cd的富集,本研究在实验室内利用高羊茅和印度芥菜对Cd污染的土壤开展植物修复,并在植物修复的末端施加为期7天的ABA和SA强化处理。研究发现,与对照相比,额外7天强化处理的高羊茅地上部Cd含量提高了1.97倍,印度芥菜提高了1.70倍,证实了这一强化处理措施的可行性。结果表明,ABA和SA的复合处理能够诱导植物衰老,进而调控重金属在修复植物体内的迁移与分布,提高地上部重金属的含量,而HMA3基因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该研究提出的采用复合信号分子处理,诱导植物衰老,进而提高修复植物地上部重金属富集的植物修复强化新策略,具有处理时间短,效率高和适应性广的特点,将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研究及其应用提供新方法和新思路。相关研究结果以“Phytohormones-induced senescence efficiently promotes the transport of cadmium from roots into shoots of plants: A novel strategy for strengthening of phytoremediation” 为题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hazmat.2020.122080)。   上述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672482,41503067)项目资助。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与中南民族大学为论文主要完成单位,中南民族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祝慧慧同学为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草坪草与牧草分子育种学科组陈良研究员为BMC Genomics论文的通讯作者,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 《武汉植物园在纳米塑料与类金属砷对沉水植物毒性效应的作用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03-13
    •     环境中的纳米塑料由于具有比表面积大、表面极性低、容易吸附积累其他污染物等特点而被广泛关注。水生环境中纳米塑料和砷的共同污染对水生植物的生长造成了严重威胁,但对水生植物产生影响的分子毒性机制尚不清晰。基于此,武汉植物园水生植物与水生态系统健康研究团队开展了纳米塑料与类金属砷对沉水植物毒性效应的作用机制的研究,取得进展如下:水生植物与水生态系统健康学科组博士研究生汤娜在邢伟研究员的指导下,研究了大型沉水植物密刺苦草应对纳米塑料和砷单一及联合暴露下的生理学、转录组学、代谢组学反应和细胞器变化。结果表明,纳米塑料和砷暴露改变了密刺苦草的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丙二醛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性状。纳米塑料的增加使类金属砷在植物组织中的分布相较对照增加了36.2 ~ 47.2%,可见纳米塑料的存在加重了砷对植物的复合污染。转录组学分析揭示了密刺苦草应对纳米塑料和砷胁迫下基因和酶表达水平的变化。并进一步对生理指标和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整合得到涉及不同生理指标变化的关键酶相关的应激响应候选基因模块,这些基因模块包括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磷酸果糖激酶-1和苯丙氨酸解氨酶等。代谢组学分析鉴定了密刺苦草应对纳米塑料和砷共暴露下碳水化合物、氨基酸、有机酸和脂肪酸等代谢物水平的变化。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联合分析表明,光合系统、能量转换和氧化抗氧化系统的变化是密刺苦草应对纳米塑料和砷共暴露条件下的主要防御反应机制。本研究的多组学分析为水生植物对纳米塑料和砷联合毒性的耐受机制提供了新的分子见解,突出了受污染水生生态系统中缓解胁迫和生物监测的潜在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