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核污水储水罐超9成已满 排海计划申请或年底出结果》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12-24
  • 综合日媒报道,日前,日本东京电力公司已向日本原子力规制委员会提交福岛核电站核污水排海计划申请,审查结果或于2021年汇总。不过,因忧形象受损,渔业等从业人群持续反对核污水排海。另一方面,核污水储水罐储量已超9成。

    资料图: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

    报道称,22日,日本原子力规制委员会召开例会,围绕核污水排海计划申请,讨论了今后的审查方针。重点在于,稀释核污水设备的性能以及出现自然灾害等的对策,还有出现异常时,对停止排海的功能进行确认等。

    据报道,东电称,核污水排海相关设备的建设,最早将于2022年6月动工,并于2023年4月中旬完工。

    东电着手施工除了规制委员会认可外,还需福岛县以及第一核电站所在的大熊町和双叶町同意。由于担忧形象受损,渔业相关人士持续反对。

    报道指出,虽然东京电力认为,得到该委员会的认可后,即可正式开始排海工程的建设,但是,因担忧形象受损的当地居民,持续反对排海计划,如何得到相关人群的理解,将成为东电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目前东电公司设在福岛第一核电站的储水罐,可储存137万吨核污水。报道称,截至16日,储量已达129万吨,超9成储水罐已满。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县附近海域发生特大地震。受此影响,福岛第一核电站1至3号机组堆芯熔毁,东电持续向1至3号机组安全壳内注水以冷却堆芯并回收污水。

    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正式决定,将福岛核污水经过滤并稀释后排放入海,东电力争2023年春季前后开始排放,排放时间预计将持续20年至30年,但此决定遭到福岛县居民、日本全国渔业工会联合会以及国际社会等的强烈反对。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zhiku/2021/12/23/detail_20211223114131.html
相关报告
  • 《日原子能规制委批准福岛核污水排海计划!东电被指提前开工》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7-25
    • 日本筑波大学研究人员日前发布研究成果称,已检测到2011年福岛核电站事故中流入海洋的放射性物质铯137抵达美国西海岸后部分北上。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排污入海”计划进一步推进,而国际社会的不满与质疑也在与日俱增。 据日媒报道,当地时间22日,负责日本核能安全监管工作的日本原子能规制委员会正式批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排污入海”计划,并认为没有安全性问题。 此后,福岛核电站所属的东京电力公司(下称“东电”)将在获得地方政府同意后开始全面建设核污水排放设施,排污计划预计在2023年春季启动。 去年4月13日,日本政府宣布将福岛核电站的核污染水,经多核素去除设备(ALPS)的处理后,排放入海。同时,日本政府及东电给出的时间表显示,“排污入海”工程将持续30年左右。 7月14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记者会上强调,国际社会对日本福岛核污染水处置问题存在严重关切,这一问题关乎全球海洋环境和相关国家公众健康,不是日方一家的事。中方再次敦促日方重视各方正当、合理关切,停止强推排海方案,同包括周边邻国和太平洋岛国在内的利益攸关方及有关国际机构充分协商,寻找核污染水处置的妥善办法。 东电被指“未经同意”提前开工 据日媒报道,在日本原子能规制委员会宣布上述决定前,东电其实已在福岛第一核电站附近“破土动工”。根据东电近日发布的声明,该公司已在福岛第一核电站近海1公里附近,基本完成了将成为核污水“排放口”的海底挖掘施工。 据东电介绍,这一“排放口”为钢筋混凝土制,长12米,宽9米,高约10米,已在核电站外制作完成。正式的设备施工开始后,施工人员将通过船运把“排放口”运至近海,沉入海底的挖掘处,在周围用混凝土固定,最终与从核电站港湾附近开始挖掘的海底隧道终点相连。 对此,日媒质疑,建设海底隧道和放置“排放口”应在获得原子能规制委员会批准和当地政府同意后开工,但是东电认为,海底挖掘是无需批准的“环境建设”,故率先实施。 目前,东电网站上的数据显示,截至7月14日,福岛第一核电站储存的核污水已占总体储存容积的96%,达130.78万立方米,其中已通过ALPS方式处理的核污水占32%,待处理的核污水占68%。 福岛民众联署反对核污水排海 自去年官宣“排污入海”的计划后,一年来,随着福岛第一核电站“排污入海”的计划不断推进,不仅仅日本国内以渔业团体为代表的产业界强烈反对,国际社会对日本政府和东电的质疑也在加强。日媒认为,接下来东电公司的排放计划能否获得福岛县等地方政府的同意将成为焦点。 在日本国内,此前福岛县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日本农林水产省的数据显示,在2011年前,福岛当地的大米产量能进入日本47个都道府县的前十位,平均约占日本农协主导的大米年出口量的3成。而福岛地区的胡萝卜、桃子等也都在日本相关品类农产品中占据4%~10%左右的份额。 但2011年的海啸及核事故后,福岛地区农产品的安全性屡遭外界质疑。在日本超市和菜市,所有农产品均会被打上产地标签。福岛县产品不仅日本国内消费者谈之色变,在国际市场,一度有54个国家和地区对日本产食品实施进口限制。 十多年来,福岛县当地的农产品团体一直为恢复福岛县农产品的市场而努力。在福岛县产业团体看来,日本政府“排污入海”的最终决定,对当地产业界的十多年来的努力是巨大的打击。 今年的3月底,福岛县联合同受影响的宫城县民众,向日本经济产业省和东电递交了一份由18万人署名的反对核污水排海的请愿书。同时,在日媒对福岛县下属的59个市町村议会的调查显示,有七成反对排污入海的决定。而且,每月的13日,这些地方议会都会组织民众反对日本政府和东电的决定。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大量放射性物质将对全球海洋环境、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产生深远影响。 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海洋化学家布塞斯勒(Ken Buesseler)指出,深海洋流流速即便再缓慢,也不免与其他海水产生交换。更关键的是,在日本要排放的核污染水里,绝不仅仅是氚一种放射性物质。东电此前表示,通过ALPS能把62种放射性核素净化降到更低的浓度。但是,上述方式无法去除氚元素。 布塞斯勒曾在2020年于《科学》杂志上发表科研文章称,需要对核废水储水箱中的许多放射性元素做更多研究工作,以了解将水箱中废水释放到海洋中的潜在风险。文章称:“除了氚之外,处理后的废水中残留的放射性物质还包括碳14、钴60和锶90。这些残留的同位素直到2018年才被发现,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降解,同时这些放射性物质对海底沉积物和鱼类等海洋生物而言更容易吸收,这意味着这些物质对人类和环境可能会造成更长期的潜在危害,且比氚(的问题)更复杂。” 日本筑波大学研究人员日前发布研究成果称,已检测到2011年福岛核电站事故中流入海洋的放射性物质铯137抵达美国西海岸后部分北上。上述机构还预测,这些放射性物质经太平洋最北部的白令海,约7~8年后就能回流至日本东北沿岸。同时,在北冰洋也检测到了源自福岛核事故的铯137。
  • 《东电申请审查测定排海核污水中30种放射性物质的计划》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11-16
    •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当地时间14日,日本东京电力公司向日本原子能规制委员会申请审查测定排海核污水中30种放射性物质的计划。 据报道,测定的对象为铯137、锶90和碘129等物质。这30种物质将与无法用多核素去除设备(ALPS)去除的氚被分开测定。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9.0级地震并引发特大海啸。受地震、海啸双重影响,福岛第一核电站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2021年4月,日本政府正式决定将福岛核污水经过滤并稀释后排放入海,日本原子能规制委员会于2022年7月正式批准这一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