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华抗TNF-α抗体通过欧盟批准 生物类似药再下一城》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8-05-26
  • 5月24日,Sandoz宣布,其公司生产的infliximab生物类似药Zessly通过欧盟委员会(EC)批准,允许进入欧洲市场。Sandoz是世界知名制药巨头诺华的制药部门,也是生物仿制药品的全球领导者。近一年内,该公司已经有三个生物类似药通过欧盟批准。另两个分别是Enbrel(etanercept)生物类似药Erelzi和Mabthera(利妥西单抗)生物类似药Rixathon,均在去年6月获得欧盟批准。Zessly已经是Sandoz在欧盟批准的第六种生物类似药。2017年Sandoz销售额为1010亿美元,在全球为5000多万病人提高治疗服务。

    Infliximab

    Infliximab (商业名:Remicade)是一种针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人鼠嵌合的(含25%鼠蛋白和75%人蛋白)IgG1κ单克隆抗体,半衰期为8-9.5天,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1998年8月,Infliximab获得了FDA的初步批准,用于治疗克罗恩病。1999年11月10日,首次获得FDA批准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Infliximab通过结合到TNF-α来工作。TNF-α是一种细胞因子,是引起自身免疫反应的关键组成部分。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Infliximab通过结合可溶性和膜结合型TNF-α,抑制TNF-α与其受体结合而起作用。目前,FDA批准该药用于银屑病、克罗恩病、强直性脊椎炎、银屑病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和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

    根据Centocor公司2007年的数据,在美国,Infliximab每名患者每年的费用为19000美元到22000美元。其他针对TNF-α的单克隆抗体有golimumab(Simponi)、adalimumab(Humira)和Certolizumab pegol(Cimzia)。Etanercept(Enbrel),可以特异性地与TNF-α结合,竞争性地阻断TNF-α与其受体的结合,但它不是单克隆抗体,而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可溶性TNFR2受体细胞外区域与人免疫球蛋白1(IgG1)Fc片段的融合蛋白。

    Zessly

    Zessly适用的症状和infliximab相同,包括类风湿关节炎、成人克罗恩病、小儿克罗恩病、成人溃疡性结肠炎、小儿溃疡性结肠炎、强直性脊椎炎、银屑病关节炎和空斑银屑病。

    欧盟委员会的批准是基于对Zessly的一项综合性审查,包括分析、临床前和临床数据,这些数据证实了Zessly在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方面同其参考品infliximab高度相似。在2018年第20届美国风湿病学会(ACR20)上,类风湿关节炎临床III期试验(REFLECTIONS B537-02)达到了它的主要终点,表现出了和参考品同等功效。

    "欧盟委员会的批准是把这一重要药物带给合适的病人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Sandoz首席执行官Richard Francis表示,"生物仿制药,如Zessly,能够帮助早期患者获得廉价的生物药物,这是Sandoz致力于改善和延长生命核心承诺所在。"

  • 原文来源:http://news.bioon.com/article/6722555.html
相关报告
  • 《诺华Aimovig获欧盟批准》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8-03
    • 瑞士制药巨头诺华(Novartis)近日宣布,偏头痛药物Aimovig(erenumab)已获欧盟委员会(EC)批准,用于每月至少经历4天偏头痛的成人患者,预防偏头痛。Aimovig是全球首个也是唯一一个获批专门用于预防偏头痛的药物,截至目前,已获美国、瑞士、澳大利亚、欧盟批准。用药方面,Aimovig通过SureClick自动注射笔每4周一次皮下注射,可由患者自我注射或由其他受过训练的人注射。 Aimovig由诺华与安进联合开发,双方共同负责该产品在美国市场的商业化,安进保留该产品在日本市场的独家商业化权利,诺华则拥有该产品在欧洲、加拿大及其他地区的独家商业化权利。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特征为反复发作的剧烈头痛,多为偏侧。目前,尚没有药物能够治愈偏头痛。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偏头痛列为10大最致残疾病之一。据估计,在全球范围内,大约90%的偏头痛患者为发作性偏头痛(EM),其特征为每月偏头痛天数可多达14天;其余10%为慢性偏头痛(CM),其特征为每月发生头痛天数至少15天,其中8天及以上为偏头痛,患者病情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 Aimovig的获批是基于一个强劲的数据包,其中包括了4个II期和III期临床研究,入组了超过2600例每月经历4天或更多天数偏头痛的患者。数据显示,与安慰剂相比,Aimovig横跨偏头痛谱在减少每月偏头痛天数方面表现出临床意义和统计学意义的显著疗效。具体数据为:(1)预防发作性偏头痛(EM,每月偏头痛天数4-14天),与安慰剂组相比,Aimovig治疗组有一半的患者每月偏头痛天数减少一半或更多(STRIVE研究:Aimovig 70mg和140mg剂量分别为43.3%和50%,安慰剂为26.6%;p<0.001);(2)预防慢性偏头痛(CM,每月15天或更多偏头痛天数),与安慰剂组相比,Aimovig治疗组取得了相似的统计学显著反应(Aimovig 70mg和140mg剂量分别为40%和41%,安慰剂为23%,p<0.001)。 Aimovig是通过靶向阻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受体开发的首个预防偏头痛的药物,该受体在偏头痛的发生中发挥了关键作用。CGRP是一种神经肽,已被证明在偏头痛发作时释放,被认为是偏头痛发作的诱因。目前,CGRP受体已成为偏头痛药物研发的热门靶点。 除了Aimovig之外,另有多家药企在开发靶向CGRP的抗体药物,包括礼来galcanezumab(每月1次)和梯瓦fremanezumab(每月1次或3月1次),这2个药物在去年10月已经提交了上市申请。此外,Alder公司的eptinezumab(3月1次)正在进行III期临床开发,该药在某些患者中应答率高达100%,有望在2018年提交上市申请。除了抗体药物之外,还有一些公司正在开发口服CGRP抑制剂,包括艾尔建的atogepant和Biohaven公司的rimegepant。 不过,在上述这些药物中,Aimovig于今年5月中旬率先获得美国FDA批准,成为全球首个靶向CGRP受体的偏头痛药物,同时也是美国市场近20年来首个预防偏头痛的新药。今年3月,科睿唯安发布《2018年最值得关注的12个新药,预测Aimovig在2022年的销售额将达到11.7亿美元。
  • 《中国第一批生物类似药来袭 释放单抗潜能》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9-24
    • 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提高国内仿制药的质量。虽然目前的一致性评价工作主要聚焦在化学仿制药上,但国家并没有忽视生物类似药的重要性。早在2015年初,国家就正式发布了第一份生物类似药研发指南。但由于国内对于生物类似药的行政监管仍然不够成熟、不透明,这使得国内的生物类似药行业近年来一直呈缓慢的发展状态。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内公司已开始涉足该领域。本期, GBI将结合行业高管对生物类似药市场挑战和机遇的看法,对中国生物类似药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2017年,中国生物制剂销售额为人民币2,185亿元(约335亿美 元),2013 - 2017年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26.2%(来源: Frost&Sullivan)。然而,成本和市场准入问题导致该领域市场份额仅占到整个制药市场份额的12%,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数字为25%。世界上最畅销的单抗的销售额也比较疲软,2017年单抗产品销售额为118亿元人民币(约17.8亿美元),仅占生物制剂市场总量的5%。尽管“患者援助”项目提升了患者对抗体药物的可及性,但是全球药王修美乐(阿达木单抗注射液)(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抗肿瘤坏死因子)在2016年中国的销售额仅为3000万美元,市场销售依然乏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三生国健高品质益赛普的市场主导地位,这款恩利 (Etanercept)的“生物类似药”尽管没有正式与原研药对比生物相似性,还是于2006年获批上市。 去年中国对国家医保目录进行了调整,是一次对生物制剂市场准入条件的重大变革,包括重磅药物赫赛汀(曲妥珠单抗)、贝伐单抗( 阿瓦斯汀)、美罗华(利妥昔单抗)和雷珠单抗 (Lucentis) 在内的7种受专利保护的单抗药物首次获被纳入国家版医保目录。 这些抗癌药品价格平均降低了44%,罗氏赫赛汀价格更是下降了超过60%。对患者和医生来说,这些生物药物的可及性显着提高, 并且选择范围更大。药品降价也使得相关跨国公司的销量大幅增长。国金证券的数据显示,罗氏所有三个新入选国家医保目录的 单抗产品在2017年第四季度的销量增长超过了100%。 一家国际生物类似药公司高管指出,通过谈判后药品价格的下降也会很大程度上减轻国内生物类似药公司临床试验参比制剂药的费用负担。可以说,随着安维汀(贝伐单抗)、修美乐(阿达木单抗)、 美罗华(利妥昔单抗)、赫赛汀(曲妥珠单抗)和类克(英夫利昔 单抗)中国专利从2018年至2021年陆续到期,抗体药物和生物类似药在未来五年内将在中国经历一个“黄金时代”。Frost & Sullivan最新预测显示:到2020年,中国的单抗药物市场总额将以42.6%的复合年增长率达到696亿元人民币(约100亿美元, 以目前利率计算);而从2018年起,本土生物类似药市场或将以 57.9%的更快的速度增长,2022年销售额有望增至200亿元。 政策不明朗问题仍然存在 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药审中心”)编写并于2015年2月发布的《生物类似药研发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指导原则》)仍将作为唯一的指南指导中国生物类似药的发展。 一位CRO高管曾对此表示,这些规定对于行业来说“具有挑战性”。截至目前,药审中心仅对罗氏研发的注射用曲妥珠单抗的生物类似药研发发布了相关规定。至于其他的药物,没有正式文件指导的制药公司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该《指导原则》尚未借鉴美国或者欧盟指南中的详细条目,例如关于免疫原性的相关指导意见等。由于缺少像美国和欧盟指导性文件中单独列出的“生物类似药途径”,生物类似药与新型药物的评估途径是相同的,但是技术审评要求却各异,公司在首次申报中只需说明该候选药物是生物类似药。 关于生物类似药的批准和批准后处理等若干关键问题,也没有正式的说法,例如: 适应症外推:根据药审中心之前发布的《指导原则(试行)》, 如果对比试验研究证实生物类似药与参照药临床相似的,可以考虑外推至参照药的其他适应症。不过适应症的外推也要满足一些条件,如临床相关的病理机制和/或有关受体相同,且作用机理以及靶点相同的;或者在临床比对试验中,选择了合适的适应症,并对外推适应症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进行了充分的评估。在第八届亚洲生物制造年会上,一位跨国仿制药公司高管发言道,“某个生物类似药获批后,其适应症外推对于公司来说至关重要,因为不仅仅可以使不同地区的不同患者群体负担得起该类似药,还能让公司降低成本。”然而,全世界的监管机构在这个问题上至今没有达成一致:例如,加拿大和日本都没有批准韩国生物类似药制造商 Celltrion的英利昔单抗生物类似药Remsima的所有适应症。 命名原则:国家药典委员会2017年3月正式发布的《生物制品通用名命名原则规程(公示征求意见稿)》指出,中国参考欧洲命名体系,生物类似药将采取与原研药相同的国际非专利名称(INN)。 在第三届医疗市场年会上,复宏汉霖CEO刘世高博士认为该政策对于生物类似药厂商来说是一个重大利好,他认为:“对于严格按照生物类似药标准进行产品开发和临床试验设计的企业,只要通过临床试验,这些生物类似药就可在上市时采用与原研药相同 的通用名称,将根据原始研究进行适应症推断,并将分享原研药的巨大市场。” 关于生物类似药报销的官方政策尚未出台,但可以说,生物类似药采用与原研药相同的INN将意味着生物类似药 将享有同样的报销政策。 生物类似药的可互换性:对于这个有争议的话题,中国卫生监管部门还没有就其立场做出任何官方的评论。欧盟采用的是“自由放任”的政策,认为生物类似药本质上是可互换的,因此允许酌情“在医师指导下转换药物”;而在美国,公司开发某个生物类似药时,可同时另外开展临床试验以证明该药和原研药不仅仅是类似的,还是可以安全地互换的;可互换的生物类似药可获得一个独特的后缀以及一年的数据排他性。对于尚未在中国获批的适应症,中国医生是可以酌情超说明书开药的,但目前国家药监局对生物类似药相关政策性风险的接受程度还有待观察。 国内市场涌现大批生物类似药 虽然政策环境存在不确定性,但仍有一大批国内药企竞相研发国际市场上主要的单抗类似药,尤其是已进入医保的产品。目前至少有36家国内企业正在对贝伐珠单抗(bevacizumab,商品名 Avastin)生物类似药进行临床试验或临床试验正处于审批中,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利妥昔单抗(rituximab)和阿达木单抗(adalimumab)分别有21、28和29家国内公司在研发其生物类似药版本(数据来源:GBI SOURCE,2018年8月)。去年入围国家医保目录价格谈判后又被撤回的强生旗下英夫利昔单抗 (Remicade)仅有5家国内公司在开发其类似药。 根据《指导原则》,复宏汉霖于2017年12月就其利妥昔单抗生物类似药HLX01提交了上市申请,目前正处于审批阶段,成为了第一家注册生物类似药的国内公司。2018年8月,百奥泰生物科技和齐鲁制药分别提交了阿达木单抗和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上市申请。此外,三生制药发布的2018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在总局修订药物临床试验数据核查有关规定后,该公司重新提交了曲妥珠单抗(赫赛汀)生物类似药的上市申请。在此之前,三生制药曾于2015年第一次提交了该药的上市申请,但是在总局开展临床数据自查核查后撤销了该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