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核青海冷湖广竣50万千瓦风电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 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12-31
  • 2024年12月30日,中广核青海冷湖广竣50万千瓦风电项目成功全容量并网发电。该项目是国家第一批以沙戈荒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项目之一,年发电量超15亿千瓦时,将创新采用光热技术用于场站供暖,为我国高海拔、复杂地质条件下新能源项目建设与运营提供了实践范本。

    中广核青海冷湖广竣50万千瓦风电项目位于青海省海西州冷湖镇西北约120公里处,共安装36台5.55兆瓦和46台6.5兆瓦的风电机组。“项目配备我国西北地区新能源场站首台10兆乏分布式空冷调相机,旨在解决新能源高占比带来的暂态过电压问题。”中广核新能源青海分公司生产运维部经理李峥峰介绍,该设备具有优异的暂态稳态特性和无功调节能力,同时可提高系统的短路容量和短路比,从而支撑新能源电力的大规模外送,能够进一步保障风电场以及青海冷湖区域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青海冷湖地区常年寒冷多风,冬季时间从每年10月份到次年5月份,长达8个月,年平均气温4摄氏度,最低气温可降到零下34摄氏度。中广核新能源青海冷湖广竣50万千瓦风电场场长魏平表示,中广核将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创新引入“线性菲涅尔”光热供暖技术,这在国内海拔3000米以上高寒地区新能源场站尚属首次应用,将有效提升风电场供暖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据了解,“线性菲涅尔”是最前沿的光热技术路线之一,通过一组平行的长条形反射镜,将太阳光反射到位于反射镜上方的集热管上,进而对管内的导热介质加热,产生的热能将直接用于场站的供热。根据规划,该项目配置的太阳能集热场有效镜面面积达1800平方米,可供热面积约1600平方米,能够给场站办公区域提供每平方米40瓦的热量。

    中广核新能源青海分公司党总支书记、副总经理高勇表示,项目建成投产后,每年可为电网提供清洁电能15.4亿千瓦时,等效减少标煤消耗约46.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24.6万吨,中广核新能源将持续推进绿电与智慧运维示范项目,打造高效可靠的电站运营能力,助力青海省绿色低碳转型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原文来源:https://news.bjx.com.cn/html/20241230/1419984.shtml
相关报告
  • 《新疆达坂城50万千瓦光伏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6-05
    • 5月31日,中国绿发新疆中绿电乌鲁木齐达坂城区50万千瓦光伏项目顺利全容量并网发电。 该项目是乌鲁木齐市重点项目之一,项目占地面积约1.5万亩。项目配套建设1座220千伏汇集站、一条21公里送出线路及1座生产综合楼。 自2023年8月29日开工建设以来,中国绿发新疆中绿电技术有限公司全力以赴推动项目建设,高峰期时,有两千余名工人同时施工。 该光伏区直流侧装机容量约60万千瓦,由152个电池方阵组成,桩基约29万基,组件约91.5万块,光伏区通过20回集电线路接至配套建设的220千伏汇集站的35千伏侧,经升压后送入达坂城750千伏变电站。 项目投产后,预计每年输送绿电8.51亿千瓦时,可节约原煤27.2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84.84万吨,烟尘约23.15万吨,氮氧化合物约12765吨,对全面提高乌鲁木齐市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优化提升产业布局、有效推动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达坂城区地域广阔、地形较为平坦、地质条件良好、光热条件优异,年平均日照可达到3214.3小时,太阳能(5.120, 0.05, 0.99%)年辐射量5563.5兆焦/平方米,光伏发电标准利用小时数可达1600-1800小时,具备发展光伏产业的比较优势。目前,达坂城区已建成光伏发电项目2个,华电北疆乌鲁木齐20万千瓦光伏项目于2023年6月并网发电。 今年,达坂城区将有4个新能源项目实现并网发电。此次中国绿发新疆中绿电乌鲁木齐达坂城区50万千瓦光伏项目并网发电后,达坂城区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将达70万千瓦,预计到今年年底,达坂城风区风光电总装机容量将达590万千瓦,不断壮大新能源装机规模,全力增加乌鲁木齐市清洁电力供应。
  • 《中国华电首个海上风电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11-19
    • 2021年11月18日4时22分,中国华电首个海上风电--福建福清海坛海峡海上风电项目最后一台风机成功并网。至此,该项目46台风电机组已全部并网发电,比计划工期提前了5个月,为今冬明春能源保供攻坚战再添了新动能。 福清海坛海峡海上风电项目装机容量299.2兆瓦,年发电量约11.3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煤31.9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93.91万吨。项目于2016年12月获得核准,2019年11月主体工程正式开工。 项目开工建设以来,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主题,精心组织施工,科学防控疫情,先后攻克了海底地质复杂、水上大体积混凝土温控等多项施工技术难题,守住每个施工窗口期,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彰显了华电速度、华电精神、华电力量。2020年9月首台风机成功吊装,同年12月底首批两台机组并网发电,2021年10月2日,全部风机吊装完成。 项目建设贯穿“精品工程”理念,坚持基建服务生产,稳步推进基建安全标准化创建,实现全程安全施工,获得基建安全标准化一级达标评级;加强科技创新,首次成功投运福建公司、国电南自等四方联合研制的“华电睿风”自主可控国产6.2MW海上风电主控系统,研发投运了集团公司首套海上风电场一体化监控及运维系统。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采用六桩直桩高桩承台、“犁沟填埋”海缆敷设等新技术,最大限度减小海滩占用面积以及对近海养殖影响,为“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等融合发展新模式打下基础,实现“风电与渔业互补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