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项目负责人:中国防热材料设计已超美国》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5-11
  • 2020年5月8日13时49分,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在酒泉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试验船返回舱的平安归来标志着我国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首战告捷。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总设计师、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项目负责人张柏楠与试验船项目成员一起见证了这一幕。

    自主研制,“中国防热材料设计已经超过美国”

    新一代载人飞船是面向我国近地空间站运营、载人月球探测等任务需求而论证的新一代天地往返运输飞行器。为了能在一次任务中验证更多新技术、新材料,试验船研制团队创造了中国载人航天器领域的多个首次。在此次任务中,首次采用了新型轻质耐烧蚀的碳基防热材料,首次采用国际上推力最大的新型单组元无毒推进系统,首次采用群伞气动减速和气囊着陆缓冲技术等等。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项目负责人张柏楠:它耐受的热流要比神舟飞船大得多,两倍甚至三倍以上,温度可能接近3000度的高温。作为载人登月的飞船,一方面它的防热性能非常好;另一方面为了能够到达月球的轨道,还要求它的重量特别轻,这种新的材料是咱们国家自主研制的,从材料到结构都是咱们国家自主研制的。我们原先搞过一代防热材料,当时觉得不够理想那个材料试验也成了。大家也觉得离这个目标还有距离,当时实际还有点跟国外类似的影子,所以后来整个方案做了比较大修改,大家也是一股劲儿,不然老觉得老跟别人学,要做就是做自己。可以这么说,我们防热材料的设计应该已经超过了美国。

    从无到有,“得益于中国制造能力的大幅提高”

    早在2010年前后,中国载人航天就提出了适用多任务的新一代载人飞船总体方案的概念,立项之后,2017年试验船研制全面启动,到2019年12月,试验船项目团队突破大量关键技术,从无到有打造出了这艘开拓新“天路”的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项目负责人张柏楠:像美国猎户座飞船起步是很早,包括马斯克的龙飞船实际起步很早,它用的时间也很长。我们作为这个项目起步是很晚的。跟以前神舟飞船相比,这一次飞船研制确实感觉中国制造的能力是有大幅提高。从图纸下厂到最后制造,非常快而且非常精准,就能够一次完成。这技术水平应该都是国际先进或者国际领先的。以前感觉咱们国家机床设备有点“傻大黑粗”似的,但是近些年,中国制造越来越漂亮,越来越时尚了。不仅仅是我们新一代飞船,咱们国家很多航天器、卫星,都得益于中国制造能力的提高。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真正实现了新一代飞船载人飞行,它的整个综合性能应该是国际先进甚至是领先的。

    被扰乱的发射计划,“兵分三路”完成更多的任务

    早在2010年前后,中国载人航天就提出了适用多任务的新一代载人飞船总体方案的概念,立项之后,2017年试验船研制全面启动,到2019年12月,试验船项目团队突破大量关键技术,从无到有打造出了这艘开拓新“天路”的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2020年1月20日,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安全运抵文昌航天发射场,等待搭乘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的顺风车,到太空一游。然而,新冠肺炎的袭来扰乱了原本的工作计划。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项目负责人张柏楠:当年神舟五号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正好赶上非典,那个时候我们也是自我隔离,把队伍分成两支,如果一拨人病倒另一拨人继续,那个时候大家也有几个月没有回家,这次也一样。这次我们春节前到文昌基地,中间就感觉到好像新冠越来越严重,我们把队伍分成三支,一支队伍在发射场,发射场队伍按原计划人数要很多,从另一个角度说调整后每个人承担的工作量比以前(更多了)。我们飞行控制这块,按照要求必须得提前15天隔离,进去以后不能再出来,所以飞控试验队也是很早进入飞控试验中心,这又是一支队伍。还有一支在着陆场,提前到着陆场隔离。以前这三支队伍中间大家还可以调配,现在不具备这个条件,每一个试验队人手都是很紧的,都得完成更多的任务。

    备战时中国航天连续两次发射失利,“是压力也是动力”

    2020年3月16日和4月9日,中国航天发射的连续两次失利,给正在备战首秀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和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这对搭档带来了严峻考验。

    记者王宁: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两次火箭发射失利会不会对您接下来这个飞船的发射造成影响?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项目负责人张柏楠:一是非常惋惜;二是我们这个项目本来是一个技术成熟度不是很高的,它们的失利使我们面临更大的压力。但我觉得光有压力没有动力是没用的,压力应该转化成动力,关键还是怎么从失败里吸取教训。航天人这个能力还是有的,跌倒了一定能够爬起来。

    群伞减速回收,“落点精度达到满分10.8环”

    在轨飞行时,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完成了我国首次太空3D打印试验、“千兆级局域网”试验等多项空间科学试验和技术试验。2020年5月8日13时49分,在三朵巨大红白“伞花”的拖曳下,试验船返回舱成功着陆,为它历时2天19小时的太空之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项目负责人张柏楠:这次新飞船第一个目的,就是要验证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性能。从实际的飞行情况来看,第一,它发射入轨的精度非常高,打得好,这样后续我们自主控制,包括返回,才能够在这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它的精度。这次的落点精度非常好,现场有人说可能是10.8环,而且应该说是满分,非常漂亮。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项目负责人张柏楠:因为这一次返回舱的重量比神舟飞船大了一倍,所以整个回收着陆的要求也就更高了。神舟飞船的降落伞已经几乎是世界上最大的降落伞了,再靠一个降落伞扩大面积是不能满足要求的,所以这一次我们选用的是群伞,三顶降落伞。通过今天这个试验考核,群伞减速回收也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虽然着陆场的气象条件并不是特别好,水平风速比较大,但返回舱就像体操运动员那样稳稳站住,这样结构和舱内的设备都得到了完好的保护。

相关报告
  • 《哈工大新型防热材料等成果成功应用于新一代载人飞船》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5-15
    • 5月8日13时49分,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哈工大新型防热材料等研究成果在载人飞船上成功应用,建校100周年专属物品也搭乘载人飞船遨游太空后返回。 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5月8日成功着陆 产学研融合 哈工大和北京卫星制造厂有限公司联合研发新型防热材料 保障载人飞船试验船成功返航 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热防护系统首次采用哈工大与北京卫星制造厂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新型超轻质低烧蚀防隔热一体化复合材料技术方案,与传统AVCOAT材料相比,整体减重30%以上,防热效率大幅提升,有效载荷明显提高。热防护系统承受住了再入返回过程中最高2000℃以上的高温烧蚀,保障了返回舱的成功返航,为我国更高效、安全、经济地开展载人深空探测、近地空间站运营打下了坚实基础。 热防护技术是应用于深空探测飞行器、高超声速飞行器等重大战略需求的关键技术之一,轻量化、强韧化、抗烧蚀、耐超高温是热防护系统研究的焦点。新一代载人飞船要求具备第二宇宙速度返回能力,同时承载更大的有效载荷,对返回舱在热防护系统轻量化、防隔热、气动外形保持和长时间服役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 围绕新一代载人飞船对热防护系统的迫切需求,航天学院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杜善义院士提出“轻是基础,热是关键”的指导思想以及“理工结合,服务航天”的发展理念。多年来,韩杰才院士、张幸红教授团队在超高温热防护材料领域集智创新,深耕细作,解决了载人飞船在大热流、高冲刷和长时间再入环境下超轻质低烧蚀防隔热一体化复合材料的多尺度-多级次构筑、有机无机杂化高效防隔热微结构精确调控机制、烧蚀维形机理宏微观预报等基础科学问题。哈工大与北京卫星制造厂有限公司大力协同,联合攻关,突破了纤维织物增强体空间分布优化、纳米多孔结构控制、原位陶瓷复合抗氧化烧蚀、近室温快速低成本仿形制备等关键技术,形成了超轻质低烧蚀防隔热一体化复合材料与结构的完整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案。防热材料的耐温性能和抗烧蚀性能等关键性能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强韧化性能优于国际同类材料水平。 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载人航天总体部和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的任务牵引和指导下,哈工大与北京卫星制造厂有限公司产学研深度融合、通力协作,哈工大研究团队张幸红教授和洪长青教授等多次往返航天院所和试验考核验证单位,经历百余次防热复合材料的优化设计、筛选、研讨论证、试验考核验证直至方案最终确定,历经12年,参与和见证了新型热防护材料体系从无到有、性能由弱变强的研发过程。双方合作研发成果及时得到工程化应用,成功实现了超大尺寸三维异形编织物整体成型防热大底等防热结构制造,建立了相关热防护材料工艺规范、评价体系和质量标准。相关研究获得载人航天预研、国防科工局基础科研、北京卫星制造厂有限公司委托协作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新一代载人飞船是面向我国近地空间站运营、载人月球探测等任务需求而论证的新型天地往返运输飞行器,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重要指示的最新成就。新型低密度高性能热防护系统的成功研发,树立了航天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产学研合作与应用的典范,有效解决了新一代载人飞船再入大气层时的热防护关键难题,显著增强了我国进入、控制和利用空间的能力,在未来的空间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气动参数测量技术成功应用 哈工大作为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气动参数测量的总体单位,针对总体需求研制并提供了4种共50余台套专用飞行测试设备,用于测量返回舱大底和侧壁表面特征点的压力和温度。据公开报道,试验船飞行试验任务圆满成功,“获取了返回舱高速再入过程中的气动力和热特性参数”,通过测量数据的分析与计算,将为新一代载人飞船的研制优化提供重要参考。 航天学院孟松鹤教授团队长期从事热防护结构性能表征与评价研究,提出了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环境参数与结构关键响应信息飞行测试新技术,解决了小型化、轻量化与热匹配等难题,研制了多种飞行测试设备,在高热流、长时间外壁热流密度测试、热流与压力复合测试、典型烧蚀热防护结构的气动环境与材料耦合响应信息获取等方面开展了开创性工作,获得了载人航天工程科研生产单位资格。2012年以来为多个型号任务提供了测试方案和设备,已圆满完成了10次飞行测试任务,还将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1号”提供相关技术支持。 建校百年专属物品搭载新一代载人飞船遨游太空 多年来哈工大始终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同频共振。值此建校百年之际,为加强哈工大与中国航天之间的密切关系,突出学校服务航天的办学特色,建校100周年专属物品搭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遨游太空。搭载物品包括取自哈尔滨、威海和深圳一校三区的土壤;采用航天铝基复合材料,经过学校专门工艺雕刻制成的学校校徽、校名和百年校庆标识图案的印章膜片;题为《致未来——写给2050年的学弟学妹》——当代哈工大学子写给未来学弟学妹的一封信。这些搭载物品将在学校相关活动中应用,并将收藏于学校航天馆。
  • 《上海硅酸盐所研制的多项关键材料成功应用于长征五号B火箭和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5-07
    • 5月5日18时,为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研制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搭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和柔性充气式货物返回舱试验舱,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首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在此次航天任务中,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承担了火箭用耐磨涂层、高温高稳定压电陶瓷材料的研制任务,承担了新飞船用高温隔热屏、钛合金微弧氧化热控涂层、不锈钢热控涂层、防热天线窗、星敏光学窗口、姿控发动机包扎材料和KS-Z系列无机白漆热控涂层材料的研制任务。 在长征五号B火箭用材料保障方面,上海硅酸盐所研制的耐磨涂层应用于火箭用120吨级高压补燃液氧/煤油发动机涡轮泵端面动密封,满足了高速、高压、富氧、宽温域交变热冲击等苛刻磨损服役要求,实现了涂层耐磨与密封一体化;研制的高温高稳定压电陶瓷应用于压电式振动冲击传感器,应用于火箭级间分离测试、结构振动分析以及发动机等关键部位的健康状态监测,确保了相关重要部件的正常运行。 在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用材料保障方面,上海硅酸盐所研制的高温隔热屏应用于新飞船服务舱整个底部及过渡段、隔冲环内壁面,是目前已知真空当量导热系数最低、密度相对较小的一种真空隔热材料,解决了发动机喷管辐射及羽流所带来的高热流环境下的热隔离问题;钛合金微弧氧化热控涂层应用于太阳翼展开机构,具有轻质高强、耐磨、热控制等复合功能,确保太阳翼顺利展开;不锈钢热控涂层应用于太阳翼展开机构,具有低吸收、高发射特性,支撑太阳翼稳定展开;防热天线窗应用于飞船返回舱,具有良好的透波功能,同时在返回时具有优异的防热性能,确保信号接收顺畅;星敏光学窗口组件作为新飞船导航星敏感器定位的关键光学部件,具有高透光、消杂光的光学特性,满足了导航星敏感器在轨精准定位。同时具有优异的耐高温、防隔热特性,确保返回时星敏感器功能正常,解决了星敏感器可重复使用问题;姿控发动机包扎材料具有高隔热、易覆形的特性,用于新飞船返回舱姿控发动机燃烧室及喷管部位的防热,防止高温辐射对周围元器件产生影响而导致设备异常;KS-Z系列无机白漆热控涂层用于新飞船分流器、全景相机等外露元器件表面散热,以维持设备温度恒定,确保其正常工作。 据悉,此次发射的试验船是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的“试验版”,主要是对新飞船高速再入返回防热、控制和群伞回收等关键技术进行飞行验证,并在后续飞船中不断改进。 5月5日,为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研制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首飞成功,正式拉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