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型存储器材料研发取得重大突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姜山
  • 发布时间:2017-11-16
  • 新华网上海11月15日电(记者王琳琳)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宋志棠团队近期在国产新型存储器材料上取得重大突破,创新提出一种高速相变材料的设计思路,打破了国外技术壁垒。该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科学》杂志。

    存储器是集成电路最重要的技术之一,能否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存储器芯片事关国家信息安全。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存储器材料是“锗锑碲”。近年来,消费电子产品的普及对存储器芯片的功耗、寿命、尺寸、持久力等各项性能指标均提出了更高要求,世界各国科学家都在加紧攻关存储器芯片的制造材料。

    宋志棠团队通过第一性理论计算与分子动力学模拟,从众多“候选”元素中,优选出“钪”作为掺杂元素,设计发明了低功耗、长寿命、高稳定性的“钪锑碲”材料。

    “钪元素与碲元素可以形成稳定的八面体,这对实现高速、低功耗存储至关重要。”宋志棠介绍,基于“钪锑碲”材料的新型存储器可实现700皮秒的高速存储操作,循环使用寿命大于1000万次。

    进一步测试表明,相比传统“锗锑碲”器件,“钪锑碲”新材料的操作功耗降低了90%,且十年的数据保持力相当;通过进一步优化材料与微缩器件尺寸,基于“钪锑碲”新材料的国产新型存储器综合性能将会进一步提升。

    业内人士认为,“钪锑碲”国产新型存储材料的发现及其在高密度、高速存储器上的应用验证,对于我国突破国外技术壁垒、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存储器芯片具有重要价值,有助于维护我国存储器芯片的信息安全。

相关报告
  • 《“高密度存储与磁电子材料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8-02-06
    • 阻变存储器、相变存储器、磁存储器、高灵敏度磁传感器和隔离耦合器件等是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新型存储和磁电子技术,在移动通信、个人电脑、数码相机、电子标签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价值。“十二五”期间,863计划新材料技术领域支持了 “高密度存储与磁电子材料关键技术”主题项目。近日,科技部高新司在北京组织专家对该主题项目进行了验收。 该项目开展了与CMOS工艺兼容的阻变与电极材料组合体系研究,研发的TaOx阻变存储器;芯片制造基于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8英寸0.13µm标准逻辑生产工艺线,芯片级读取时间达到十纳秒级,写操作电压满足0.13µm或0.11µm技术代标准逻辑工艺IO承受电压;研发了低热导率的新型超晶格相变材料,研发了非对称环状微电极结构相变存储器单元,制备出了相变存储器阵列;开展了磁性隧道结等磁电子材料研究,制备了基于磁隧道结的磁传感器原型器件,完成了基于磁电子材料的具有非易失性锁存功能的双芯和三芯两种单通道数据隔离耦合接口芯片。该项目的实施突破了先进的高密度存储与磁电子材料器件的关键技术,培养了高水平信息存储与磁电子器件研发队伍,对于我国新型电子材料技术与信息产业的发展具有支撑作用。 “十三五”期间,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材料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科技部制定了《“十三五”材料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并将“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列为发展重点之一,重点围绕第三代半导体和微电子材料的研发,着力解决半导体及微电子产业面临的重大共性问题,在核心半导体材料的设计、生产工艺流程的优化以及关键技术的开发等方面形成突破,力争推动跨界技术整合,抢占先进电子材料技术的制高点。
  • 《我国储氢瓶材料实现关键性突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10-18
    • 10月10日,我国首个万吨级48K大丝束碳纤维工程第一套国产线在中国石化上海石化碳纤维产业基地投料开车,并生产出合格产品。产品性能媲美国外同级别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这标志中国石化大丝束碳纤维从关键技术突破、工业试生产、产业化成功走向规模化和关键装备国产化。一举破除我国碳纤维生产和装备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真正实现自主可控。 亚化咨询了解到,今年1月5日,上海石化“1.2万吨/年48K大丝束碳纤维”项目正式开工建设。项目包括1.2万吨/年48K大丝束碳纤维、2.4万吨/年原丝等,总投资35亿元,是上海市重大产业项目,计划到2024年全部完成。项目投产后,将一举改变我国大丝束碳纤维依赖进口、长期供不应求的局面,有力推动国产碳纤维产业发展,助力中国制造。 据上海石化首席专家王佩琳介绍,上海石化正在自主研发碳纤维用于缠绕气瓶的制造工艺技术,其中,35Mpa气瓶已通过检测,未来将考虑形成一定规模的气瓶生产能力。同时,上海石化积极布局碳纤维在储氢领域技术研发,包括三型、四型瓶相关技术的开发,都取得了较大突破。 “大丝束最大的优势除了本身的成本优势外,还在使用端大大提高加工效率,”,就气瓶而言,大丝束的缠绕效率是小丝束的3-4倍、这将使碳纤维缠绕高压气瓶的制造成本大幅下降,更有利于在氢能储运的应用。他表示,从技术角度讲,35MPa储氢气瓶技术已基本成熟,处于扩大应用阶段,很快会在商用车获得大规模应用;70MPa储氢气瓶今后主要应用方向是乘用车市场,国内处于技术突破阶段,应用端还在试用阶段。 上海石化研发生产的大丝束碳纤维,是一种含碳量在95%以上的高强度新型纤维材料。其力学性能优异,比重不到钢的四分之一,强度却是钢的7至9倍,并且还具有耐腐蚀的特性。 碳纤维技术在各行各业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其中,碳纤维缠绕复合材料储氢气瓶被看作氢能储运的重要技术,碳纤维技术的提升,将助力氢能产业的发展。 碳纤维技术有着森严的技术壁垒,中国石化是国内第一家、全球第四家掌握大丝束碳纤维的企业。 中国石化集中各种资源,奋力攻克碳纤维关键核心技术,顶层设计,大兵团组织上海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上海工程公司、国内知名设备制造企业等,并在上海市委和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联合北京化工大学、复旦大学等1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走出了一条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之路,于在2018年取得技术重大突破,成功试制出48K大丝束碳纤维,并贯通工艺全流程。 经过十余年努力,我国碳纤维实现了从12K到48K的重大突破,成功实现研发生产技术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截至目前,中国石化已累计拥有碳纤维相关专利251项、碳纤维复合材料专利46项,专利排名国内第一、世界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