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有机太阳能电池:效率17.22%》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0-05-07
  • 近年来,三元策略在提高有机太阳能电池性能方面已展露出很大的潜力,成为有机光伏领域的研究热点。张教授课题组长期专注于三元有机光伏器件物理方面的研究,提出了研究三元体系中激子和载流子动力学的新方法、新手段,以及理解合金模型的微观机制。近期,该课题组基于PM6:Y6:MF1体系成功制备出效率为17.22%的三元器件,在中国计量科学院的验证效率为16.8%。此工作已经以Articles形式发表在Science Bulletin上。

    该工作系统研究了MF1掺杂比例对三元器件光伏参数的影响。随着MF1掺杂比例的增加,器件的短路电流先升高后降低;开路电压逐渐升高;填充因子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器件短路电流的升高主要归因于有源层光子俘获和形貌的优化。逐渐增大的开路电压表明:MF1和Y6形成了类合金态,即分子间激发态能级简并,MF1和Y6良好的兼容性是形成类合金态的前提条件。作者利用Raman mapping,接触角和GIWAXS实验证明MF1和Y6具有较好的兼容性。从其Raman mapping的图像中,能够直观地观察到MF1在有源层中的分布情况。如图1c所示,蓝色,红色和黄绿色区域分别表示混合膜中的PM6,Y6和MF1。从三元Raman mapping的图像中能够观察到大多数黄绿色斑点嵌入到红色区域,表明在三元混合薄膜中MF1更倾向于与Y6混合形成类合金态。填充因子的变化主要归因于双受体材料较好的兼容性和不同的LUMO能级。由于MF1的LUMO能级高于Y6,当MF1在受体中的比例为10wt%时,MF1和Y6上产生的电子能够沿着较低的混合LUMO能级传输。当MF1的含量增加到50wt%时,有源层中会形成大量的电子陷阱,导致器件电子迁移率和填充因子的降低。当MF1的含量为10wt%时,三元器件的效率达到最优17.22%,其短路电流为25.68mA/cm2,开路电压为0.853V,填充因子为78.61%。相较于PM6:Y6二元器件,最优三元器件的短路电流,开路电压和填充因子均得到了提升。该工作表明第三组分的作用除了增强有源层光子俘获外,还可优化激子的分布,给受体材料的相分离程度和分子排布方式,形成类合金态调控能级位置,进而同时提高器件的短路电流,开路电压和填充因子。该工作进一步证明:三元策略是一种有效提高器件性能的方法。

相关报告
  • 《高效的三元有机太阳能电池是由具有广泛耐成分的非富勒烯和富勒烯受体结合而成》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8-12-11
    • 将富勒烯和非富勒烯受体结合在光能层中的三元结构被证明是提高有机太阳能电池(OSCs)功率转换效率(PCEs)的有效方法。在这里,高效的三元共聚物包括宽带隙聚合物供体(PBT1‐C)、窄带隙非富勒烯受体(IT‐2F)和典型的富勒烯衍生物(PC71BM)。结果发现,在PBT1‐C: It‐2F共混物中加入PC71BM,不仅提高了器件效率高达12.2%,而且改善了OSCs的环境稳定性。详细的研究表明,提高光伏性能得益于增加光子捕获、增强电荷分离和传输、抑制陷阱辅助重组和优化薄膜形貌的协同效应。此外,我们注意到这种三元体系对PC71BM元件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在整个共混比中,pce超过11.2%可以保持,高于PBT1‐C: it‐2F二元参考装置的(11.0%)。 ——文章发布于2018年12月06日
  • 《对“有机”太阳能电池经典理论的挑战将提高运行效率》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董璐
    • 发布时间:2015-11-12
    •         新的研究成果与有机太阳能电池由廉价塑料制成的基本假设相矛盾,这将提出一种创造廉价太阳能技术的新战略。目前效率低下的现状已经阻碍了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商业化扩张,而该研究结果指向了一条可与标准硅电池相竞争的新型太阳能技术方向。该实验大部分工作在美国普渡大学太阳能利用实验室内完成,且仍在不断研究中,其致力于实现不需要本体异质结的新一类太阳能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