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罗三中课题组:有机小分子催化的电解水析氢反应》

  • 来源专题:绿色化工
  • 编译者: 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09-19
  • 清华大学罗三中课题组一直致力于仿生小分子催化研究(Acc. Chem. Res. 2015, 48, 986-997; Acc. Chem. Res. 2024 , 57, 10, 1523–1537),先后发展了三类新型的有机小分子催化体系。近日,该课题组的研究团队在小分子能源转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团队用无金属氮杂环磷(NHPs)类小分子有机催化剂实现高效异相电催化析氢反应(图1)。该催化剂在电解水制氢过程中展现出了非凡的催化性能,其最大电流密度可达130 mA·cm-2,且所需的过电位低至354 mV,法拉第效率高达90%。

    为了进一步证实反应机理,团队进行了DFT计算,计算结果如图3所示。NHP催化剂的HER过程遵循Heyrovsky型机理。即电子转移-质子转移-电子转移(ET-PT-ET)过程:NHP催化剂首先经历单电子还原,形成自由基阳离子中间体,然后质子化形成自由基阳离子,最后再次经历单电子还原形成NHP-H氢化物作为活性物种。

    综上,团队开发了有机小分子NHP作为一种有效的HER催化剂,实现了迄今为止无金属小分子催化剂的最佳活性。NHP催化剂的成功开发为HER提供了新的思路。未来,团队将进一步优化NHP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并探索其在其他电催化反应中的应用。

    文献详情:

    Organocatalytic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by Diazaphospholenes.

    Kaini Xu,? Yu-Shan Zhang,? Bing Zhong, Long Zhang,* Jin-Dong Yang,* Sanzhong Luo* J. Am. Chem. Soc. 2024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4c10302

    https://luoszgroup.com/

  • 原文来源:http://www.huaxuejia.cn/huaxuejia/news/html/news_9294.html
相关报告
  • 《清华大学罗三中课题组:手性伯胺的“1+x”协同催化不对称转化》

    • 来源专题:现代化工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09-19
    • 导读:近日,清华大学罗三中课题组回顾了手性二胺催化策略十余年的发展历程。手性二胺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已成功应用于多种催化体系之中,并表现出了高效不对称催化的能力。罗三中课题组将其总结概括为“1+x”策略,即一类催化剂(手性二胺)与多种催化体系的协同配合,相关综述文章发表在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上。 自然界中存在着能够催化不对称Aldol反应的Type I Aldol酶(Science 2001, 294, 369.)。2007年,罗三中教授受到其机制的启发,注意到酶空腔中的二胺结构的催化能力,设计了有别于List、MacMillan等人脯氨酸骨架的新颖仿生手性伯胺催化剂,开启了手性伯胺催化的篇章。 在随后的十余年中,罗三中课题组致力于探索其不对称催化应用,在丰富了伯胺催化剂骨架的同时,还尝试将其与金属催化、有机催化、光催化和电催化结合,成功地开发了一系列不对称合成方法学;同时还利用物理有机化学的研究手段,从多个维度(如酸碱性质、电子转移、光能转移)方面,深入挖掘、揭示其背后的自然科学内涵。 由于苯炔是具有高活性的中间体,利用化学手段产生苯炔难以实现精准调控。罗三中团队设想利用电化学手段可控地产生苯炔中间体,实现其不对称转化。最终,团队使用了氨基苯并三氮唑为原料,其在电氧化条件下能够脱去两分子氮气,并在乙酸钴的辅助稳定作用下,可控地形成苯炔。最终实现了不对称芳基化反应。 罗三中课题组开发了具有优秀普适性的手性二胺催化剂,并将其成功地与多种催化体系结合,形成了“1+x”协同催化合成策略。 效法自然,融会贯通,罗三中课题组还致力于建立有关烯胺的物理化学指标的数据集,例如BDE、pKa、动力学常数等,谋求为氨基催化反应的理性设计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罗三中团队相信氨基催化在即将到来的数据驱动化学、机器学习、AI化学等全新领域还能焕发新的生机。 本文的第一作者为罗三中课题组毕业生蔡茂。张龙副研究员、毕业生张文昭、林奇峰参与了写作。本文的通讯作者为罗三中教授。 原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accounts.4c00128
  • 《松球结构”催化剂大幅降低电解水制氢成本》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6-10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宋礼教授和江俊教授合作,在电解水制氢研究中,利用催化效果最好的铂金属巧妙设计了遍布针尖的“松球结构”催化剂,与商业铂碳催化剂相比,铂金属的用量仅为原来的七十五分之一,大大降低了催化剂的成本。相关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自然·能源》上。 传统催化剂的催化过程一般都发生在催化剂的表面,且参与反应的是单个或近邻的几个原子。传统铂催化剂表层的铂原子忙得不亦乐乎,内层的铂原子却只能无所事事。怎样让催化剂中的铂原子不吃大锅饭,每个都动起来呢? 课题组选择了单位质量下拥有最大表面的球形,将之前扁平的催化剂都做成一颗颗“球”,将以前局限在二维平面的反应改造成了三维立体的反应。同时,每个铂原子都位于球形的表面,保证了它们都在“生产一线”。这样催化剂形成了一个表面满是针尖的“球”,每个针尖都是一个单原子铂,没有“人”可以“躲”在后面偷懒。江俊教授说:“这个设计还带来一个惊喜的附加效果,理论模拟发现,弯曲的球面会在尖端铂原子处形成非常强的局域电场,相当于给铂原子脚上加了一个加速履带,可以进一步增强催化效率。” 最后测试结果表明,当电解溶液中的反应物通过一颗颗的表面遍布针尖的“松球”时,形成氢气的速率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