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俯冲和撕裂对阿拉斯加中南部兰格尔火山群岩浆活动的控制》

  • 来源专题:深海资源开发
  • 编译者: 徐冰烨
  • 发布时间:2025-06-03
  • 大洋岩石圈的俯冲是板块构造的基本驱动力,影响着俯冲带的地幔楔动力学和弧岩浆作用。在典型的俯冲环境下,弧火山预计会沿边缘线性排列。然而,许多俯冲带的弧岩浆作用分布似乎更为复杂,例如阿留申-阿拉斯加俯冲系统。虽然已经开展了大量研究来了解阿留申-阿拉斯加弧火山的结构和构造,但阿拉斯加中南部活跃的兰格尔火山群(WVF)却相对被忽视。关于WVF下方是否存在俯冲板片、俯冲深度范围以及WVF西缘附近潜在板片撕裂的重要性,一直存在很大争议。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以加深对兰格尔火山群空间分布与俯冲板片几何形状、厚度和撕裂等物理性质之间关系的理解。

    WVF拥有丰富的地震数据,为深入研究大陆弧背景下的弧岩浆活动提供了理想的地震学研究对象。本研究对阿拉斯加中南部和加拿大西北部进行了地震波传播模拟和背景噪声瑞利波反演,从而构建了层析成像模型。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描绘WVF及其附近俯冲板块的详细几何结构,从而深入了解WVF岩浆活动。

    研究收集了1999年至2022年间阿拉斯加和加拿大西北部876个宽频带地震台站的连续波形记录的垂直分量,其中包括2016-2018年期间部署在WVF附近的36个台站。然后,提取10-300秒宽频带周期范围内的瑞利波信号。射线路径广泛覆盖了阿拉斯加中南部和加拿大西北部。由于海底地震仪记录的背景噪声数据质量相对较低,反演中剔除了大部分此类数据。

    以AK135为初始参考模型,进行有限差分波传播模拟,经过灵敏度核计算和反演,建立剪切波层析成像模型,测量周期分别为10~20s、15~35s、25~50s、35~75s、50~100s、75~150s、100~200s、150~250s、200~300s的瑞利波相位在观测波形与合成波形之间的延迟时间。通过两次波形模拟和反演迭代,层析成像模型通过最小化相位延迟逐步迭代细化并最终确定。阻尼和平滑参数的选择基于数据拟合度和模型方差降低之间的权衡。虽然最终模型覆盖了阿拉斯加和加拿大西北部的广阔区域,但研究重点关注阿拉斯加中南部(以及加拿大最西北部)观测到的地震波速结构特征,因为这些地区的模型分辨率可能最高。

  • 原文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W-KTrbXkqzuZKUsOHshsfQ
相关报告
  • 《阿拉斯加半岛下方俯冲大洋板块接合处的板片撕裂》

    • 来源专题:深海资源开发
    • 编译者:徐冰烨
    • 发布时间:2025-08-11
    • 板片撕裂,已在全球范围多个俯冲带中被观测到,其规模、几何形态和机制各不相同。以往研究提出了多种机制来解释板片撕裂的形成,例如洋脊俯冲、板块碰撞、海山俯冲以及板块回撤。然而,这些机制与在阿拉斯加半岛沿线所观测到的强烈海底地形变化、板块几何差异和地球动力学模拟结果不一致。阿拉斯加汇聚边界是地球上地震和火山活动最为活跃的俯冲带之一。该边界的分段特征表现为多个观测量在走向和倾向上的变化,包括板块组构、板块倾角、地震活动性、巨型逆冲断层闭锁比例和火山活动。 在Shumagin和Semidi两个分段之间的阿尼亚克查克(Aniakchak)火山附近,一些观测量表现出突变特征。从阿尼亚克查克向东北方向,火山弧呈现出明显的顺时针旋转。在阿尼亚克查克以西,小震和浅震的数量在统计上多于其以东地区。在约40公里深度以上,地震在Sedimi分段内非常稀少。这个地震稀少甚至几乎无地震的区域走向大致与1938年M8.3地震破裂区的西半部分重合,并进一步向西延伸。在阿尼亚克查克的俯冲方向下方,在约150公里深度以下存在一个地震空区,沿走向延伸约200–300公里。这一地震空区的走向位置也与大洋板块组构的转变相对应:从西南方向的与海沟平行,过渡到东北方向的与海沟垂直。此前,有研究提出浅层板块弯曲断层及其导致的水化程度变化可以解释板块闭锁与地震活动性方面的强烈分段特征。然而,这些浅层过程本身无法解释火山活动的大尺度分段以及更深处(>150公里)地震空区的存在。 普渡大学地球、大气与行星科学系的学者联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刘丽军研究员、密歇根州立大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系的学者通过分析阿拉斯加半岛阿拉斯加俯冲系统的详细三维地震波速结构,研究了沿阿拉斯加半岛一系列俯冲相关观测量的成因机制。地震成像工作以阿拉斯加海陆联合地震实验(AACSE)台阵的分布区域为核心。将俯冲板块的波速结构与地震活动性、地震各向异性、板块组构和板块界面闭锁比例进行比较,以探讨俯冲板块的结构变化及其在俯冲动力学中的作用。
  • 《研究揭示阿留申-阿拉斯加俯冲带地震活动的控制机理》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7-28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邱强研究员,联合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李琳琳教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林间院士和杨晓东副研究员,以及日本东北大学灾害科学国际研究所的蔡婷博士后,开展了关于阿留申-阿拉斯加俯冲带地震活动规律及其破裂特征的重要研究工作,并在地震破裂类型与特征的控制机理方面取得了新认识。相关成果发表在《Quaternary 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 大洋俯冲带逆冲大断裂可产生不同破裂类型的地震,例如浅部破裂型海啸地震、贯穿型海沟破裂地震,理解特定断层区域的发震规律和地震破裂类型是定量评估地震和海啸灾害的前提。然而,俯冲带逆冲大断裂往往位于距陆地几百公里远、上千米水深的海沟处,开展近断层观测十分困难。因此,量化其活动规律与滑移特征存在较大挑战。 研究人员对1750年以来的历史地震数据进行分析,特别聚焦于2020年Mw 7.8 Simeonof 地震和2021年Mw 8.2 Chignik 地震,发现Shumagin岛屿东部Semidi段与西部Shumagin段的地震活动存在显著差异。 研究团队通过融合海啸观测数据(DART)和陆地GNSS数据,采用了联合反演技术,揭示了这两次大地震的滑移模式。这些地震并未引发大规模海啸,原因可能在于它们在浅部的断裂过程中受到了结构限制,未能深入海沟。高分辨率地震反射剖面进一步证实了两地的地质构造差异显著。研究团队进行的二维全周期地震模拟显示,复杂断层结构下的地震破裂模式更不稳定且多样,东段(Semidi)的地震活动更倾向于产生不规则和多样的大地震,如2020-2021年的地震序列和1938年的地震,而西段(Shumagin)则倾向于较小规模的地震或缓慢滑移。当地震能量传播到浅部并触发增生楔中的高角度逆冲断层系统时,可能导致海啸风险的显著增加。 研究结论指出,Shumagin段的地震海啸灾害威胁相对较低,而Semidi段由于其特殊的断层结构和活跃的地震活动,具有较高的海啸灾害潜在风险。这一发现强调了断层结构对地震发生、破裂类型以及海啸影响的关键作用,为阿留申-阿拉斯加俯冲带的地震海啸灾害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全球地震海啸灾害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这项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俯冲带地震活动的理解,也为未来地震预警和灾害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指导。 本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s. 42076059),中国科学院项目(Y4SL021,131551KYSB20200021),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2020B1111520001)的资助。 文章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666033424000534?via%3Dih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