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揭示“俯冲-再循环”板块熔融形成碳酸盐质熔体在大洋岩石圈的演化规律》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10-10
  • 国际地学刊物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Nature Index) 近日在线刊发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国良研究员团队关于深部碳循环与西太平洋海山链火山岩成因关系的论文:“Evidence for the essential role of CO2 in the volcanism of the waning Caroline mantle plume”,报导了来自“俯冲-再循环”来源的碳酸岩熔体在穿过巨厚太平洋岩石圈过程中经历的二阶段演化规律,并估算了地幔来源的原始碳酸盐质熔体二氧化碳(CO2)含量。

    越来越多的观测和模拟实验研究认为,地球深部是重要的碳储库,存储了地球上大部分的碳。其中,大洋板块携带地表碳(沉积、或生物碳酸盐)俯冲进入地幔,可能是导致地幔中碳富集的重要原因。以往高温高压实验结果显示,含CO2的地幔岩(橄榄岩或辉石/榴辉岩)低程度部分熔融可以产生富CO2的低硅富碱玄武岩。张国良团队曾在极薄的中国南海岩石圈上发现碳酸盐质熔体及其向碱性火山岩演化的现象。实际上,碱性火山岩在全球大洋中广泛分布,也是太平洋大多数海山的主要岩石组成。一直以来,并不清楚这种海山火山岩与深部碳循环之间的成因联系。尤其是,这些形成于较厚的大洋岩石圈之上的海山,关于碳酸盐质熔体如何穿过厚的大洋岩石圈及在其中的演化规律还很不清楚。

    该研究团队对代表Caroline海山链晚期火山活动的波纳佩洋岛碱性火山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发现这些火山岩含有被碳酸岩熔体广泛交代的地幔橄榄岩捕掳体(斜方辉石被交代为富钙单斜辉石),且全岩化学组成表现为两个阶段的演化过程,在第一阶段演化过程中主要表现为碳酸岩熔体交代特征的高稀土元素和亏损高场强元素组成,以及很低的SiO2含量(~34 wt%),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失去大量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SiO2含量明显逐渐升高,Sr-Nd等同位素组成也逐渐变得亏损,同时演化过程中发生了岩浆脱碳作用。这些碳酸岩熔体在演化过程中结晶出大量钙钛矿(Nb2O5 达1.8 wt.%,La2O3达0.9 wt.%)、磷灰石(La2O3达0.5 wt%)和钛铁矿(Nb2O5达1.4 wt.%)。

    另外,该项研究还根据高精度橄榄石地球化学推断,这些火山岩的地幔源区是碳酸盐化的辉石岩模型,这符合一个“俯冲-再循环”洋壳熔融来源。根据原始岩浆高的CaO和橄榄石低的CaO计算,获得Ca在橄榄石中具有异常低的分配系数,这与CO2降低Ca分配系数的结果是一致的,据此计算原始岩浆的CO2大约为10-15 wt%。在第一阶段演化过程中,熔体大量失去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同时大洋岩石圈地幔也获得了这些元素而变得富集。当这些碳酸岩熔体穿过厚的大洋岩石圈时,最终脱碳并与岩石圈反应达到平衡,熔体会继续发生分离结晶和演化,但不再与岩石圈有明显的物质交换。

    该研究对于认识地球深部的碳富集与大洋板块俯冲之间的关系、地球深部来源的碳酸盐化熔体在厚层大洋岩石圈中的演化规律以及典型大洋碱性火山岩的成因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项目资助。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16703720305792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010/t20201009_5714537.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揭示早白垩世西南太平洋地区板块俯冲构造转换》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7-20
    • 近日,Nature Index期刊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在线刊发海洋所深海中心孙卫东课题组关于菲律宾岛弧早白垩世岛弧火山岩—埃达克岩组合的Pb-Sr-Nd-Hf同位素研究成果,揭示了西南太平洋地区早白垩世太平洋板块俯冲向新特提斯板块俯冲的构造转换事件。 早白垩时期西向俯冲的太平洋板块与北向俯冲的新特提斯板块东部在西南太平洋地区发生交汇,然而这两个板块之间的俯冲极性却没有得到很好的限制。在晚侏罗—早白垩时期起源于太平洋板块—新特提斯洋板块的交汇处的菲律宾岛弧,可以为这个两个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关键信息。本研究选取了菲律宾岛弧目前已知的最老的(早白垩)岛弧火山岩和埃达克岩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Pb、Sr、Nd、Hf同位素研究工作。先前的研究认为这些岛弧火山岩和埃达克岩分别来至流体交代的地幔楔部分熔融和俯冲板片部分熔融,开展这些岩石的同位素研究可以限定它们的地幔和/或俯冲板片的特征。 板块俯冲过程中Pb的活动性很强,岛弧岩浆岩的Pb主要来自俯冲板片,其Pb同位素组成则主要反映俯冲板片,而非弧下地幔的特征。与Pb相对应的是,流体不活动的Hf-Nd同位素,更倾向于示踪岛弧地幔的地球化学特征。对于流体交代地幔来源的岛弧岩浆,其Pb同位素和Hf-Nd同位素则分别反映俯冲板片和弧下地幔的同位素组成。对于俯冲板片部分熔融形成的埃达克岩,其Pb和Hf-Nd同位素则均反映俯冲板片的特征。菲律宾中部宿务(Cebu)岛Kansi地区的126-118Ma岛弧火山岩具有太平洋型的Pb同位素特征,指示其源区中的俯冲组分主要来源于太平洋板块。而其Hf-Nd同位素组成却显示其地幔同位素组成为太平洋—印度洋过渡型。因此,该区126-118Ma的Kansi岛弧火山岩的形成指示了早白垩时期古太平洋板块向太平洋—印度洋过渡型地幔的俯冲。Kansi地区随后的110Ma埃达克质闪长斑岩同样具有太平洋型的Pb同位素特征,指示了俯冲的太平洋板块随后发生了部分熔融。与此相区别的是,在邻区(Lutopan地区的Atlas大型斑岩铜矿)随后形成的致矿埃达克质闪长斑岩(109-107Ma)却显示出了印度洋型的Pb同位素(Dupal Pb同位素异常)和Hf-Nd同位素组成,这又指示了具有印度洋型同位素特征的新特提斯板片东部的俯冲和部分熔融。并且110Ma以后整个菲律宾岛弧的岛弧火山岩均显示了具有Dupal异常的印度洋型Pb同位素特征,说明菲律宾岛弧的构造体制由110Ma以前的太平洋板块俯冲主导转变为了110Ma以后的新特提斯板块俯冲。 该论文第一作者为邓江洪博士,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杨晓勇教授和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孙卫东研究员。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XDB18020102, XDA220501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673040, 91328204, 41373007,4180300)、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C0600404)、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5M582003)等联合资助。 论文信息: Deng, J.H., Yang, X.Y.*, Zartman, R.E., Qi, H.S., Zhang, L.P., Liu, H., Zhang, Z.-F., Mastoi, A.S., Berador, A.E.G., Sun, W.D.*, 2020. Early Cretaceous transformation from Pacific to Neo-Tethys subduction in the SW Pacific Ocean: Constraints from Pb-Sr-Nd-Hf isotopes of the Philippine arc.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285, 21-40. 全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gca.2020.06.024. Cannot connect to Ginger Check your internet connection or reload the browserDisable in this text fieldEditEdit in GingerEdit in Ginger×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揭示地幔氧化还原状态演化历史》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9-13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孙卫东课题组张方毅博士等发表最新研究论文,首次将地幔的热状态、氧化还原状态和大气成分演化历史有机关联起来,论证地幔氧逸度长期保持稳定,为进一步深入认识地球多圈层系统的协同演化历史提供了全新视角。成果于8月10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 地幔氧逸度控制地幔中挥发分的赋存形式和活动性,影响幔源岩浆活动中释放的挥发分组成,进而影响大气成分。因此,研究自冥古宙以来地幔氧化还原状态演化历史对认识深部碳循环、大气成分演化以及生命起源等重要科学问题有重要意义。 目前对地幔氧逸度的研究主要通过对幔源熔体的氧逸度研究来实现。然而,由于Fe3+在石榴子石中的稳定性会随着压力的升高而升高,在地幔成分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幔源岩浆的氧逸度会随着熔融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因此,不同深度起源熔体的氧逸度差异不仅受控于地幔固有氧逸度(Fe3+/ΣFe比值),而且还受控于岩浆的起源深度。 为了直观对比地质历史时期不同起源深度的熔体反映的地幔氧逸度特征,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Sapienza University of Rome的研究者进行合作研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参数:“潜能氧逸度”。这一参数参考了经典的“潜能温度”的定义,其代表了地幔在成分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假设其不发生熔融减压上升至1GPa时的氧逸度。使用 “潜能氧逸度”这一参数可以直接对比不同深度起源岩浆地幔源区的氧化还原状态,因此可以用来约束地幔氧化还原状态的演化历史。 建立“潜能氧逸度”参数后,研究者们收集整理了全球自3.8Ga以来正常的环境地幔(指未受俯冲带和地幔柱影响的地幔橄榄岩)衍生玄武岩和地幔柱衍生的科马提岩和苦橄岩数据,通过这些数据来约束地幔的氧化还原状态和热状态的长期演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太古宙岩浆的氧逸度显著低于太古宙之后岩浆的氧逸度。与此同时,岩浆的氧逸度与地幔潜能温度和熔融压力表现出了很好的负相关关系。这一现象指示太古宙时期高地幔潜能温度所造成的部分熔融深度大可能是导致太古宙岩浆氧逸度偏低的原因。在将所有幔源岩浆的氧逸度校正至“潜能氧逸度”之后发现,无论是环境地幔还是地幔柱源区(下地幔)的氧逸度自冥古宙以来均保持不变,而造成幔源岩浆氧逸度变化的原因则是地幔熔融深度和程度的变化。 研究成果以“The constant oxidation state of Earth’s mantle since the Hadean”为题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后张方毅为第一作者,孙卫东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共同作者包括意大利罗马大学Vincenzo Stagno副教授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丽鹏副研究员、陈晨博士、刘海洋副研究员和李聪颖副研究员。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50778-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