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揭示“俯冲-再循环”板块熔融形成碳酸盐质熔体在大洋岩石圈的演化规律》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10-10
  • 国际地学刊物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Nature Index) 近日在线刊发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国良研究员团队关于深部碳循环与西太平洋海山链火山岩成因关系的论文:“Evidence for the essential role of CO2 in the volcanism of the waning Caroline mantle plume”,报导了来自“俯冲-再循环”来源的碳酸岩熔体在穿过巨厚太平洋岩石圈过程中经历的二阶段演化规律,并估算了地幔来源的原始碳酸盐质熔体二氧化碳(CO2)含量。

    越来越多的观测和模拟实验研究认为,地球深部是重要的碳储库,存储了地球上大部分的碳。其中,大洋板块携带地表碳(沉积、或生物碳酸盐)俯冲进入地幔,可能是导致地幔中碳富集的重要原因。以往高温高压实验结果显示,含CO2的地幔岩(橄榄岩或辉石/榴辉岩)低程度部分熔融可以产生富CO2的低硅富碱玄武岩。张国良团队曾在极薄的中国南海岩石圈上发现碳酸盐质熔体及其向碱性火山岩演化的现象。实际上,碱性火山岩在全球大洋中广泛分布,也是太平洋大多数海山的主要岩石组成。一直以来,并不清楚这种海山火山岩与深部碳循环之间的成因联系。尤其是,这些形成于较厚的大洋岩石圈之上的海山,关于碳酸盐质熔体如何穿过厚的大洋岩石圈及在其中的演化规律还很不清楚。

    该研究团队对代表Caroline海山链晚期火山活动的波纳佩洋岛碱性火山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发现这些火山岩含有被碳酸岩熔体广泛交代的地幔橄榄岩捕掳体(斜方辉石被交代为富钙单斜辉石),且全岩化学组成表现为两个阶段的演化过程,在第一阶段演化过程中主要表现为碳酸岩熔体交代特征的高稀土元素和亏损高场强元素组成,以及很低的SiO2含量(~34 wt%),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失去大量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SiO2含量明显逐渐升高,Sr-Nd等同位素组成也逐渐变得亏损,同时演化过程中发生了岩浆脱碳作用。这些碳酸岩熔体在演化过程中结晶出大量钙钛矿(Nb2O5 达1.8 wt.%,La2O3达0.9 wt.%)、磷灰石(La2O3达0.5 wt%)和钛铁矿(Nb2O5达1.4 wt.%)。

    另外,该项研究还根据高精度橄榄石地球化学推断,这些火山岩的地幔源区是碳酸盐化的辉石岩模型,这符合一个“俯冲-再循环”洋壳熔融来源。根据原始岩浆高的CaO和橄榄石低的CaO计算,获得Ca在橄榄石中具有异常低的分配系数,这与CO2降低Ca分配系数的结果是一致的,据此计算原始岩浆的CO2大约为10-15 wt%。在第一阶段演化过程中,熔体大量失去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同时大洋岩石圈地幔也获得了这些元素而变得富集。当这些碳酸岩熔体穿过厚的大洋岩石圈时,最终脱碳并与岩石圈反应达到平衡,熔体会继续发生分离结晶和演化,但不再与岩石圈有明显的物质交换。

    该研究对于认识地球深部的碳富集与大洋板块俯冲之间的关系、地球深部来源的碳酸盐化熔体在厚层大洋岩石圈中的演化规律以及典型大洋碱性火山岩的成因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项目资助。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16703720305792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010/t20201009_5714537.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俯冲带深部碳循环机制研究获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3-29
    • 日前,Nature出版集团地球科学期刊《通讯-地球与环境》(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在线刊发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国良课题组板块俯冲有关的深部碳循环机制新进展,研究通过室内高温高压模拟,揭示了俯冲板块形成含水碳酸岩熔体是弧下板块脱碳并将碳搬运至弧下地幔的重要方式。 俯冲带是地表和地球碳交换的纽带,板块俯冲将一部分碳带入到地幔深处,同时使部分碳通过熔体/流体形式返回至浅部系统。因此,俯冲带是全球碳循环的调节器,可能对着地球长期气候变化和宜居环境产生深刻影响。俯冲板片脱碳是俯冲带碳循环研究的核心内容,过去20多年的工作总结出四种主要的脱碳机制,即变质反应脱碳、流体溶解作用、底辟作用和熔融作用。在弧下深度,板片熔融生成碳酸岩熔体被认为仅限于极热俯冲带或极富钙岩石(如大理岩或部分下洋壳辉长岩;CaO>20 wt.%)的熔融。这是由于前人认为俯冲沉积物或洋壳玄武岩在弧前深度发生强烈脱水,到达弧下深度后沉积物或玄武岩处于无水-流体不饱和状态,该条件下测得的含碳板片物质的固相线通常高于俯冲带的最高温度。实际上,板片中蛇纹石化橄榄岩在弧下深度会大量脱水,水可以极大降低碳酸盐矿物的固相线,释放的水在向上运移过程中会导致上覆板片重新水化并处于水饱和状态。尽管俯冲沉积物携带的碳占全球俯冲带碳输入通量的约70%,但含碳沉积物在弧下深度流体饱和条件下的相平衡关系、固相线及熔融脱碳行为尚不清楚。 研究团队通过高温高压实验研究厘定了流体饱和条件下碳酸盐化沉积物在2.5-6 GPa压力(弧下深度75-180 km)下的相平衡关系。研究揭示,固相线温度在2.5-4.5 GPa范围随压力升高而升高,固相线以上生成硅酸盐熔体;固相线温度在4.5-6 GPa范围随压力升高而降低,固相线以上初始熔体为钙质含水碳酸岩熔体,继续升温大量硅酸盐参与熔融反应生成碳酸盐化硅酸盐熔体。将固相线与俯冲板片地温曲线比较,在150-180 km深度范围中等温度俯冲板片顶部的P-T路径与生成碳酸盐熔体段固相线(P>4.5 GPa)相交,同时在相近的深度范围莫霍面温度可以使下覆蛇纹岩中的蛇纹石分解脱水,这使得上覆沉积物满足流体饱和熔融条件并在150-180 km深度生成含水碳酸岩熔体。前人研究认为碳酸岩熔体的产生仅限于热俯冲带或者极富钙岩石的熔融,而该工作显示碳酸盐化沉积物在中等温度俯冲环境就可以熔出含水碳酸岩熔体。因此,含水碳酸岩熔体在俯冲带弧下深度是搬运碳的常规介质。 该研究主要创新之处在于,一是科学假设结合了俯冲板片完整的脱水过程,并根据俯冲板片热结构、蛇纹石稳定域和碳酸盐化沉积物流体饱和固相线确定了中等温度俯冲带就满足生成含水碳酸岩熔体的条件;二是发现固相线斜率在4.5-6 GPa压力范围为负值,即固相线温度随压力升高而降低,这对于俯冲碳的释放十分重要。通过计算熔融反应公式并结合碳酸岩熔体极为富钙的现象,碳酸钙熔融温度降低可能引起了整个体系固相线的降低;从热力学角度,固相线斜率定义为dT /dP = ΔV/ΔS = T ΔV /ΔH,负斜率是由于含水碳酸岩熔体的密度大于碳酸钙矿物的密度,导致熔融反应为体积减小的反应(ΔV<0)。 该研究增进了对俯冲板片脱碳机制的认识,板片在弧下深度熔融并生成含水碳酸岩熔体是俯冲板片重要且常规的脱碳方式,该结果对探讨俯冲带深部碳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特别研究助理陈伟博士,通讯作者为研究员张国良,合作者还包括印度Thapar文理学院Shantanu Keshav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广州地化所研究员李元。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项目资助。    论文信息:Chen, W., Zhang, G.L., Keshav, S & Li, Y.  Pervasive hydrous carbonatitic liquids mediate transfer of carbon from the slab to the subarc mantle. 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 4, 73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3247-023-00741-5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揭示热带西太平洋岛弧隆升与风化历史》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5-25
    • 近日,国际地学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地球物理研究通讯》(Nature Index)在线刊发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万世明研究团队在晚新生代西太平洋岛弧风化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团队与法国巴黎萨克雷大学、同济大学等单位开展合作,基于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 368航次在南海北部钻探获取的沉积物岩芯,重建了晚渐新世以来南海北部海水钕(Nd)同位素演化历史。研究发现晚中新世约9百万年前以来热带西太平洋岛弧构造活动引起的火山岩风化显著增强,为晚新生代全球变冷提供了关键的碳汇证据。 在地质时间尺度上,硅酸盐岩化学风化消耗大气CO?,是影响地球长期碳循环和气候演变的主要过程。相较于大陆花岗岩,基性或超基性的岛弧火山岩风化速率高出近一个数量级,因此岛弧风化对全球碳循环可能有重要贡献。然而,在新生代全球气候显著变冷的过程中,岛弧硅酸盐风化的长期演变历史仍不清楚,导致其在新生代变冷中的作用尚不明确。长久以来,传统的沉积矿物或元素指标用于指示风化程度,无法表征风化通量变化,而通量正是衡量风化碳汇效应的关键参数。针对以上问题,研究团队前期工作利用在海水中滞留时间较短的Nd元素,建立了海水Nd同位素追踪风化通量演变的新方法。本研究将该方法应用于南海,以南海北部IODP U1501站位沉积物岩芯为研究材料,通过分析浮游有孔虫壳体的Nd同位素组成,首次重建了约28百万年前以来东亚大陆与热带西太平洋岛弧风化产物输入南海的演变历史。 研究结果表明,自28百万年前以来南海北部U1501站位海水Nd同位素变化幅度达3.6个εNd单位,且呈现明显的阶段性长期变化趋势。通过与南大洋和太平洋水团Nd同位素长期演化记录,以及西太平洋岛弧构造演化历史的综合对比,结果揭示在28~17百万年期间南海北部海水Nd同位素值接近赤道–北太平洋深水水团端元,这和该时期南海处于开放状态、与太平洋深水交换强烈有关。而在17~9百万年期间,受菲律宾群岛向北逆时针旋转及南海东部岩石圈向菲律宾海板块俯冲的影响,吕宋海峡逐渐形成,南海与太平洋深水交换由此受限。与此同时,因青藏高原隆升及东亚夏季风增强驱动,华南大陆向南海的陆源物质输入通量显著增加。因此,该时期逐渐减弱的太平洋水团侵入,叠加增强的东亚大陆陆源物质输入,共同导致研究站位Nd同位素显著负偏。此后,约9百万年前以来,吕宋岛弧与欧亚大陆的弧陆碰撞加剧,导致东南亚岛弧快速隆升与火山岩广泛暴露风化,从而向西太平洋及南海输入更多放射性Nd,最终引起研究站位海水Nd同位素显著正偏。 本研究基于南海过去约28百万年以来的海水Nd同位素记录,提供了晚中新世以来热带西太平洋岛弧隆升-风化增强的关键地质证据,并揭示出岛弧风化不仅对晚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冷可能有重要贡献,而且其风化产物对大洋海水Nd同位素组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李梦君,通讯作者为万世明和于兆杰研究员。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泰山学者项目的支持。 论文信息:Mengjun Li, ChristopheColin, Shiming Wan*, Zhaojie Yu*, Zhimin Jian, Zehua Song, Arnaud Dapoigny, Hualong Jin, Jin Zhang, Debo Zhao, Anchun Li, 2025. Tectonic Modulated Weathering Inputs from the East Asian Continent and Tropical Island Arc to the South China Sea Since the Late Oligocene.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52, e2024GL114500. https://doi.org/10.1029/2024GL11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