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微生物影响HIV疫苗的有效性》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网络监测与评估
  • 编译者: 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12-17
  • 据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研究人员称,生活在直肠中的微生物可能会对实验性艾滋病毒疫苗的有效性产生影响。这项研究发表在12月11日的《mSphere》杂志上。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C Davis)免疫学和传染病中心(Center for Immunolo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及兽医学院(School of Veterinary Medicine)的助理教授斯米塔?

    Iyer、研究生Sonny Elizaldi和他的同事们想知道生活在直肠和阴道——艾滋病病毒传播的地方——的微生物是否与一种实验性的艾滋病疫苗相互作用,这种疫苗类似于目前处于人体早期临床试验阶段的HVTN 111疫苗。

    HVTN 111包括两剂艾滋病毒DNA片段和最后一剂艾滋病毒蛋白,全部通过皮肤给予。Iyer说,在发生感染的粘膜处产生抗体的疫苗被认为对预防艾滋病毒感染很重要。

    研究小组研究了接种疫苗前后恒河猴阴道和直肠的微生物。他们发现,接种前后阴道微生物没有太大差异。然而,直肠微生物确实出现了变化,接种疫苗后,类杆菌,尤其是普氏杆菌数量减少。

    乳酸菌和更好的免疫反应

    常见的肠道细菌乳酸菌和梭状芽孢杆菌没有随接种疫苗而改变,但直肠中这些微生物的数量与免疫反应相关。研究人员发现,乳杆菌或梭状芽胞杆菌含量高的动物产生更多的HIV蛋白gp120和gp140抗体。普里沃氏菌则呈现出相反的模式:高水平的普里沃氏菌与较弱的免疫反应相关。

    Iyer说,目前还不清楚某些细菌促进机体特定部位局部免疫反应的机制。然而,针对这些细菌可能是重要的,以获得最好的性能,而疫苗不会引起特别强的免疫反应,如艾滋病毒的情况。

    她说,在评估人类或动物的疫苗时,微生物组可能也是一个重要但被忽视的因素。

相关报告
  • 《活药物:微生物组工程》

    • 来源专题:人类遗传资源和特殊生物资源流失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2-26
    • 这个故事是由银杏生物公司为您带来的,该公司正在开发一种新的生物体,可以用生物技术来替代技术。 利用生物体的内在特性来获得医疗效益的想法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但是在过去的几年里,合成生物学家已经彻底改变了活药物的概念——通过工程微生物来对抗疾病、提供有效的治疗载荷、增强微生物群和保护皮肤。 作为SynBioBeta 2018合成生物学峰会的一部分,与会者就这个快速增长领域的前沿企业最近的亮点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一系列生动的讨论。会议的主要内容包括来自Prokarium、银杏生物工厂、Locus Bio、evolution BioSystems和Azitra的领导人的演讲。会议由银杏生物工作坊主办,克里斯汀·古尔德主持。 驯服体内的“微生物狼” 会议以伦敦Prokarium公司首席执行官泰德•法尔曼(Ted Fjallman)博士的一段讲话拉开序幕。Prokarium公司劫持了一种肠道沙门氏菌的减毒菌株,作为口服疫苗和微生物免疫治疗应用的载体。 Fjallman从一个简单的问题开始:“我们如何驯化(微生物)并……将它们暴露在合适的环境中,以便让‘微生物狼’为我们工作?” 虽然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引起伤害的微生物以及如何阻止它们,但Prokarium却把这些所谓的“微生物狼”列入了人体对抗疾病的名单,比如肠道链球菌(其中一些菌株会导致伤寒或食物中毒)。肠道链球菌的减毒菌株已经在众多临床试验中证明了口服疫苗接种系统的有效性,但Prokarium希望将该菌株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Fjallman着重介绍了Prokarium公司开发的一种经过改造的肠道链球菌,它可以作为一种口服疫苗递送系统,对抗鼠疫耶尔森氏菌(鼠疫杆菌是一种引起瘟疫的细菌),该系统已在临床前试验中被证明是有效的。今年,该公司将与英国国防科技实验室(Defe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aboratory)一道,将这种工程菌株带到临床。 但是,Fjallman宣布了进一步利用这种一度危险的微生物的潜力的计划,详细阐述了肠道链球菌作为一种工具释放致癌有效载荷的能力,这种有效载荷调节肿瘤微环境。 Fjallman说:“沙门氏菌能够进入肿瘤……携带能够调节肿瘤微环境的有效载荷或货物。”Prokarium认为,相对于其他运载载体,肠道S. enterica因其体积大而具有优势,它还可以与其他疗法协同工作,使其成为最先进的免疫肿瘤学应用的有力竞争者。 ——文章发布于2019年2月19日
  • 《3位华人入选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21-02-21
    • 美国微生物科学院今年增选的65位院士,其中有3位华人科学家 !分别是: 复旦大学姜世勃教授 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王林发教授 美国NIH的Wei-Shau Hu高级研究员 三位华人介绍如下: 姜世勃 姜世勃教授、复旦大学病原微生物研究所所长。他毕业于第一和第四军医大学并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1987-1990年在美国纽约洛克菲勒大学细胞生理学与免疫学实验室进修学习和博士后训练, 1990-2010年在纽约血液中心LFK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和研究室主任。2010年10月回国担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卫健委重点实验室教授。 姜世勃主要从事抗病毒(HIV、SARS-CoV、SARS-CoV-2、MERS-CoV、RSV、HPV、IAV、EBOV、ZIKV等)药物及疫苗研究。他的团队在九十年代初发现了第一个高效的抗HIV的C-多肽 -- SJ-2016, 其美国发明专利(USP 5,444,044)于1997年转让给美国的Trimeris药物公司开发出国际上第一个基于“病毒进入抑制剂”(Virus entry inhibitor)的抗HIV多肽药物--恩夫韦肽(Enfuvirtide, Fuzeon,俗称为 “T-20”)。因此,该发现开辟了研发病毒进入抑制剂和抗病毒多肽药物的全新领域。在此基础上, 他的团队又先后发现了抗SARS-CoV、MERS-CoV、HCoV-229E、和ZIKV的多肽, 并研发出安全有效的抗SARS和MERS候选亚单位疫苗。他是国际上最早参与研发预防HIV性传播的杀微生物剂(Microbicides)的研究人员之一,相关的研究获得多项美国NIH大型项目(如U19和P01)的支持,其中一个产品(CAP)已在欧洲进入临床试验。他回国以后,他的团队又发现一个酸酐修饰蛋白可高效地抑制性传播病毒(HIV、HPV和HSV)的感染,他们的专利转让给山西锦波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开发出“抗HPV生物蛋白敷料”,2012年经山西省药监局批准后已在全国数百家三甲医院使用,显示了很好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含有该酸酐蛋白的润滑剂产品在2017年8月获得了医疗器械注册证书,被批准作为辅助措施预防HIV和HPV的性传播。 王林发 王林发教授被誉为“蝙蝠王子”,国际著名病毒学家,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新发突发传染病研究所所长。 1978年王林发考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1982年赴美国戴维斯加州大学留学;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1989年赴澳大利亚莫那什大学生化系工作;1990年任职于澳洲联邦科工组织动物健康研究所;1995年被选为CSIRO杰出青年科学家;1996年成为澳洲动物健康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和课题主任;2010年当选为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 王林发从事新发传染病及病毒与宿主共进化研究,开拓了宿主种群遗传进化、分子免疫学、分子病毒学等学科交叉研究新领域 。 Wei-Shau Hu 主要研究方向:1) HIV pathogenesis, 2) retroviral replication, 3) RNA packaging and virus assembly, 4) virology, 5) molecular biology, 6) infectious diseases 个人主页:https://ccr.cancer.gov/hiv-drp-retroviral-replication-laboratory/wei-shau-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