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下一代AI的创纪录低能耗人工视觉系统》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1-01-05
  • 由中国香港城市大学(CityU)领导的一项联合研究建立了一个超低功耗的人工视觉系统来模拟人脑,成功地执行了数据密集型认知任务。他们的实验结果为下一代人工智能应用提供了一个有前途的设备系统。相关工作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

    图1,基于聚酰亚胺基底的柔性准2DEG光子突触装置的照片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点燃了对通过类似大脑的视觉系统准确感知和理解来自外部环境的光信号的新兴需求,但现有的人工突触中以超低功率的方式有效模拟大脑的神经可塑性仍然具有挑战性。随着半导体技术在数字计算中的应用出现停滞迹象,神经形态(类大脑)计算系统被认为是未来的替代方案之一。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开发下一代先进的人工智能计算机,这种计算机可以像人脑一样轻便、节能、适应性强。

    然而,“不幸的是,在现有的人工突触中,通过超低功耗的方式有效地模拟大脑的神经可塑性——改变其神经网络连接或重新连接自身的能力——仍然是一个挑战,”Ho教授说。

    提高人工突触的能量效率

    人工突触是突触的一种人工形式,是两个神经元通过电信号在大脑中相互交流的缝隙。它是一种模拟大脑高效神经信号传输和记忆形成过程的装置。

    为了提高人工突触的能量效率,Ho教授的研究小组首次将准二维电子气(quasi-2DEGs)引入人工神经形态系统,建立了一个模拟人脑的人工视觉系统。这种光子突触基于InGaO3(ZnO)3纳米线(NW)表面上的氧吸附-解吸动力学和超晶格核心中的强载流子量子限制效应的共存,以类似于生物突触中的Ca2+离子通量和神经递质释放动力学。他们首先介绍了超晶格NWs的结构和电学特性,突出了其导带偏移效应、相应的载流子量子限制及高载流子迁移率。基于这些特性,他们构建了基于InGaO3(ZnO)3超晶格NW阵列的光子突触并介绍了其工作机理。为了证明其对于柔性神经形态系统的可能实现,研究人员将整个器件制造过程转移到聚酰亚胺衬底上,并阐述了其类脑功能。

    通过利用他们开发的氧化物超晶格纳米线设计出准2DEG光子突触装置,这种装置的每一个突触事件的能量消耗达到了创纪录的低至亚毫焦耳(0.7fJ)。这意味着与人脑中的突触相比,能量消耗减少了93%。最后,基于这些类脑功能,研究人员搭建了准2DEG人工视觉系统,并通过实验展示了其成像、数据处理和记忆能力。

    类似于突触中的电导变化

    Ho 教授解释说,当电子被限制在两种不同材料之间的二维界面时,就会产生二维电子气。由于没有电子-电子相互作用和电子-离子相互作用,因此电子在界面中自由移动。

    在光脉冲作用下,纳米线表面吸附的氧分子与氧化物超晶格纳米线内部二维电子气中的自由电子发生了一系列反应。因此,光子突触的电导会发生变化。鉴于超晶格纳米线具有出色的电荷载流子迁移率和对光刺激的敏感性,光子突触中电导变化类似于生物突触中的电导。因此,准2DEG光子突触可以模拟人脑中的神经元如何传输和记忆信号。

    光电检测和存储功能的组合

    “超晶格纳米线材料的特殊性能使我们的突触同时具有光电检测和记忆功能。简单地说,纳米线超晶格核可以以高灵敏度的方式检测光刺激,纳米线壳层促进了记忆功能,因此,我们的设备可以节省能源。” Ho教授解释说。他补充说,该团队合成光子突触和人工视觉系统的方式不需要复杂的设备。而且这些设备可以以可扩展且低成本的方式在柔性塑料上制成。

    这项研究工作有可能与从可穿戴人工智能系统到个性化医疗保健的其他研究领域融合在一起,并为在仿生器件、电子眼、多功能机器人等领域应用准2DEG构建人工神经形态系统提供了一种有前景的器件方案以及为下一代人工智能(AI)应用提供有希望的设备系统。

相关报告
  • 《美国发布《面向下一代生物经济的研究路线图》》

    • 来源专题:科技政策与战略动态监测服务
    • 编译者:金瑛
    • 发布时间:2019-11-07
    • 6 月19 日,美国工程生物学研究联盟(EBRC)发布了《工程生物学——面向下一代生物经济的研究路线图》。该路线图对工程生物学现状和潜力进行了评估,旨在帮助研究人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资助方)明确近期和长期的技术挑战和机遇。 一、相关概念 工程生物学是一套设计、建造和测试工程生物系统的方法。工程生物系统已被用于操纵信息、建造材料、加工化学品、生产能源、提供食物,以及帮助维持或改善人类健康和环境等。该路线图探讨了开发、研究和应用工程生物学工具和技术,以应对广泛的社会挑战。 二、技术主题 路线图的四个技术主题构成了工程生物学研究和技术的基础,突出了美国目前的科研实力所在,并指出未来20 年有望取得突破的方向。 1. 工程DNA:合成、组装和编辑。未来20 年有望实现全基因组的快速从头合成,主要目标包括:制造1万个寡聚体长度的高保真寡核苷酸,设计和组装百万碱基长度的克隆DNA片段,以及在没有脱靶效应的情况下进行高精度基因编辑。 2. 生物分子工程:天然大分子、非天然大分子、循环和路径。重点是利用天然和非天然构建块,通过设计、创建和优化实现集成的、可控的电路和路径,从而预测和设计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生物合成非天然氨基酸和其他构件,以及控制决定细胞状态的转录因子的表达。 3. 宿主工程:无细胞系统、单细胞、多细胞、生物组和生物群。涉及联合生物分子、单个细胞甚至整个群落完成更加复杂的功能,重点包括实现定制无细胞系统和合成细胞、特定功能单细胞和多细胞生物体进行按需生产和调控,以及多基因组系统和工程化群落。 4. 数据科学:数据集成、建模和自动化。集成先进数据进行分析、设计和数据建模是支持设计基因组、非天然生物分子电路以及定制细胞和有机体工程和生产的基石,该部分突出了综合生物数据模型以及生物分子、宿主和组织设计框架的转化潜力,以及设计-构建-测试-学习过程自动化的前景。 三、应用和影响领域 路线图阐明了工程生物学的潜在应用和影响,展示了这些工具和技术在解决与克服社会挑战时的潜在用途和影响,重要应用领域如下: 1. 工业生物技术。关注可持续制造、新产品开发、生物相关产品和材料的工艺流程。 2. 健康与医学。不仅注重开发和改进防治疾病的工具,而且强调通过生物技术改善生活福祉,如通过工程细胞系统为残疾人提供新选择,或者减少环境健康威胁造成的损害。 3. 食品和农业。致力于生产更多健康且营养的食品,包括促进非常规来源(如微生物、昆虫、替代植物和“清洁肉类”)食品和营养品的生产。 4. 环境生物技术。促进生物修复、资源回收、工程化有机体、生物支持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实现更清洁的土地、水和空气。 5. 能源。生产能量密集型和碳中性的生物燃料,开发减少传统化石能源使用的工具和产品。 四、其他社会因素 为了扩大技术成果的积极影响,技术发展还要与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环境协调起来。因此,工程生物学发展还需要结合科学和工程以外的学科知识,例如艺术、人文科学以及社会和行为科学等。此外,广泛的跨学科合作对于指导研究走向至关重要。路线图的编写考虑了安全因素,并且将继续接受审查,以明确路线图中工程生物学工具、技术和应用被任何恶意使用的可能性。
  • 《阿里与Ceva携手为下一代视频平台提供可扩展的边缘AI解决方案》

    • 来源专题:新一代信息技术
    • 编译者:张嘉璐
    • 发布时间:2025-08-13
    •   随着消费级和工业级智能视频设备需求激增,扬智科技(ALi Corporation)与Ceva宣布达成战略授权合作。根据协议,Ceva先进的NeuPro-Nano和NeuPro-M神经网络处理器(NPU)将集成至扬智新一代视频显示子系统(VDSS)平台。此次合作融合扬智在多媒体系统级芯片(SoC)的技术积淀与Ceva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将为智能显示屏、机顶盒等视觉计算设备带来高性能音视频、视觉感知与AI处理能力。   NeuPro-Nano嵌入式AI NPU专为持续工作的音频、语音、视觉及传感场景设计,其超低功耗特性与原生Transformer模型支持能力,可高效执行边缘端小型语言模型(SLM)等新兴AI任务。NeuPro-M NPU IP则提供4至200 TOPS/核的可扩展算力,支持Transformer、视觉Transformer(ViT)及生成式AI等先进模型。   扬智科技首席执行官梁厚谊表示:"此次合作强化了我们进军AI芯片设计的战略布局,扩展了服务能力版图,能更敏捷响应客户日新月异的需求。"通过双NPU集成方案,采用扬智ASIC设计服务的客户将获得更灵活、高效的AI加速解决方案,满足广泛智能边缘应用的深度学习推理需求。   Ceva首席商务官Gweltaz Toquet指出:"我们的NPU与扬智系统级设计能力结合,将为边缘AI创新开辟新路径,打造更智能、迅捷、灵敏的视频系统以应对市场升级需求。"合作将充分发挥扬智的设计专长与全球客户资源,结合Ceva NeuPro-Studio AI SDK等开发工具,共同简化AI SoC开发流程,助力ODM、OEM及半导体合作伙伴加速产品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