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值5亿元淳安以中药材铺就新“丰”景》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 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10-18
  • 淳安以一湖秀水闻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据普查,目前淳安有药用动植物1677种,占全省中药材资源种类的70%。其中,山茱萸、白花前胡等中药材种植面积占全省的50%以上,是“浙江省中药材产业基地”。近年来,淳安以中药材为突破口,全方位布局中药材产业,推动标准化种植、规模化发展、多元化融合,探索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发展之路。截至目前,该县拥有中药材规模经营主体近百家,中药材种植面积13.6万余亩、种植农户2万余户,年加工量近9000吨、年产值达5.17亿元,带动农户年均增收1.2万余元。

    打造产业集群        

    育苗基地。淳安出产的药材中,最为出名的当属山茱萸、覆盆子、前胡、黄精、重楼、三叶青这6味,而这6种药材,还有一个统称——“淳六味”。“过去,每到销售季,我们都要出门卖药。”种植中药材近20年的淳安县永印家庭农场负责人罗来印说。如今,“淳六味”在长三角乃至全国都拥有一定的美誉度和知名度,种植户不仅不用为销路发愁,市场上的“淳六味”还常常供不应求。道地药材,关键在于“道地”二字。罗来印的家庭农场位于淳安县临岐镇屏门乡,隶属淳北片区,正是“淳六味”道地中药材的核心产区。近年来,淳安县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拓展中药材产业集群,形成以临岐镇为核心,辐射带动屏门乡、瑶山乡、王阜乡和左口乡等4个乡的“一镇四乡”中药材产业布局。同时,淳安还不断加强中药材市场、中药材品种道地特色及发展区域分布和功能定位的综合分析研究,编制淳北乡村振兴联合共富产业发展规划(2022-2035年),通过组建“县、乡、村”三级服务团队,建立服务项目、需求意向和资源共享清单,靶向开展企业培育,并出台《关于促进淳北产业区块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创新推动“拨改投、补或贴”政策试点。“通过核心地区示范引领作用,以政策支持,鼓励农民上山种植,形成集中连片、管理规范的中药材种植片区和基地,加速推进中药材产业高质量集群发展。”淳安县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姜玲告诉记者,目前,淳安县已建成200亩以上集中连片基地28个,累计培育中药材生产企业24家。眼下,“淳六味”中的掌叶覆盆子、白花前胡已成功入选浙江省新“浙八味”培育品种,“淳萸肉”“淳前胡”等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不仅如此,临岐镇还获得“浙江省中药材之乡”、首批国家级中药材产业强镇等称号。

    厚植产品优势       

     “九蒸九晒”黄精。常言道,药材好,药才好。对于中药材产业而言,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在于抓好药材品质。近年来,淳安县与浙江中医药大学、省农科院、浙江中医药研究院、浙江省中医药大健康联合体等科研院校合作,搭建专家平台,提供道地药材资源保护、良种选育、生态栽培、绿色防控、产品研发等全产业链技术服务。“临岐百草园”是当地的中药材科研示范基地之一,隶属千岛湖淳六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我们基地有300余亩,主要种植覆盆子、黄精、三叶青等30多种药食两用中药材,施用的都是有机肥,并且坚持病虫害绿色防控管理。”该基地负责人郑平汉告诉记者,基地通过与科研院校开展研究合作,先后引进开发了7个中药材品种,并延伸研发出数十个受市场欢迎的新产品。走进该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忙着用“九蒸九晒”传统工艺加工黄精产品。“我们精选最好的道地药材,遵循古法炮制工艺,进行‘九蒸九晒’,每个生产环节严格把关,专业精选、检测,最后统一品牌包装,确保从我们这里出去的都是高品质的健康养生产品。”车间生产管理人员洪长江说。这是淳安县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产业发展模式,实现“六统一”品牌化管理,有效保障中药材品质的生动缩影。“县里还联合科研院校推动中药材精深加工,深化产品研发、中药材有效成分提取、新药研发等领域的探索,不断提升中药材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姜玲表示,目前淳安县已累计招引中药材加工企业10余家,浙江中医药大学中药饮片厂、浙江中医药大学千岛湖研究院也先后落户于此。此外,淳安县围绕“淳六味”特色,先后制定了《覆盆子规范化生产技术规程》《山茱萸规范化生产技术规程》等4项全国性团体标准,《多花黄精生产技术规程》等3项浙江省地方标准,以及《掌叶覆盆子有机栽培技术规程》等15项市、县级地方标准,有效解决了中药材行业发展中的一些短板,有力推进了淳安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多元业态“开花”        

    王建才摄淳安县在推进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一批以中药材为主题的乡村旅游、研学新场景也相继“萌芽”。走进位于淳安县李时珍广场旁的中草药博物馆,记者看到一群前来研学的小学生正围在中药柜旁,跟着老师辨草药、学药性。据介绍,这个博物馆总面积5000多平方米,分中医和中药两大区块,集科普展示、展览体验、中药餐饮等功能于一体,先后获得国家2A级旅游景区、浙江省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等称号。“我认识的很多中草药,平时只在书上看到过。今天不仅见到了实物,还知道了很多药材的功效。”前来参加研学体验的汪同学高兴地说。而在临岐镇北端的五庄村,则有着一家以“淳六味”为主题的民宿——东篱菊。在这里,游客们住的是本草楼,喝的是黄精茶,吃的是养生药膳。“这里不光空气好景色好,药膳产品的味道也很好,店里的太子参竹荪鸡汤,我连喝了三天还没喝腻。”来自上海的游客陆女士笑着说。“东篱菊主打养生药膳牌。”负责人胡泽峰是一名“95后”,他告诉记者,围绕当地中药材,他们开发了天麻鱼头、椒盐黄精、覆盆子南瓜丸等30余道药膳菜品,深受消费者喜爱。不仅如此,淳安县还举办了中药材交易博览会、中药材产业发展大会,创建省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等,通过业态创新、文旅融合,积极打造中医药文化体验与传承、康养旅游理想目的地,加速推进中药材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据统计,2023年,淳安县在中医药文化旅游方面共吸引游客31万人次,实现经济收入3000余万元,进一步打通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编辑:徐碧芳姚力丹)

  • 原文来源:https://www.zyctd.com/zixun/204/1066636.html
相关报告
  • 《湖北中药材综合产值突破800亿元》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服务
    • 编译者: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12-24
    • 作为“药圣”李时珍的故乡,湖北有“华中药库”之称,形成大别山、武陵山、秦巴山、幕阜山、江汉平原等五大中药材优势产区。 二〇二二年七月,我省发布“十大楚药”:蕲艾、半夏、天麻、黄连、茯苓、福白菊、苍术、龟鳖甲、银杏、紫油厚朴和黄精(并列第十位),共十一种;发布“五大特色药材”:资丘木瓜、野菊花、虎杖、金刚藤(菝葜)、马蹄大黄,共五种。它们统称为“鄂优十六味”。 “鄂优十六味”是湖北中药材的代表,不仅承载着地域特色,更蕴含着中药材文化的深厚底蕴。随着国家对中药材产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湖北中药材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连日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分别深入蕲春、利川、安陆等地,采访道地药材如何守正创新、实现三产融合发展;邀请中药材领域专家,为产业“把脉问诊”。 利川黄连 林下种出超1公斤“黄连王” 10月29日,利川市齐岳山入秋已久。沿着318国道进山,深秋的五彩林在金色阳光下格外斑斓。 “我们要去的汪营镇黄连种植基地就在齐岳山腹地,海拔1300多米。”湖北省农科院中药材所研究员游景茂介绍,齐岳山常年温凉多雾,湿度较大,自唐代以来就是道地药材黄连的产区。“利川黄连王”就来自这座大山。 利川出产的黄连根茎集聚成簇,形似鸡爪,干货切开后截面黄中带红,品质上乘。一周前,全国首届黄连GAP基地共建共享暨利川市药商大会上,来自汪营镇的湖北女神湖林业开发有限公司选送的4号样品当选为“利川黄连王”,总重量达1074克。 据悉,这株七年生的“黄连王”,诞生于林下黄连地。 黄连喜阴,种植黄连需要搭建遮阳棚。“伐木种连”是传统黄连种植模式,故有“栽一亩黄连,要砍三亩森林”的说法。1958年,农业科学家徐锦堂赴利川考察,将“伐木种连”改良为“林下栽连”的生态模式,有效破解了药材种植与农田争地的矛盾。 “你看,相比伐木种连的模式,林下的黄连地里杂草少多了。”在种植基地的日本落叶松林中,利川市农技推广中心农艺师龙入海扒开黄连叶片,一层枯黄凋落的松针包覆在地面上,几乎不见杂草。 龙入海介绍,林下栽种模式不仅无须砍树搭棚,地里杂草更少,还有枯枝落叶作为天然肥料,省工、省力又省肥。随着实践中“林下栽连”效益的展现,该模式在利川逐渐扩展开来。 “杉木林下黄连种植模式不仅能显著提高黄连的产量,还能改变异喹啉生物碱含量。”游景茂拿出一张最近的原药检测报告单,“瞧,林下产的黄连表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小檗碱等含量均高于国家药典标准,属于优质药材。” 农业农村部中药材生物学与栽培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国家中药材体系恩施试验站栽培团队长期开展黄连林下栽培模式及病虫害绿色防控研究。今年6月,湖北省农科院成功选育出黄连新品种“楚连1号”。该品种对白绢病和根腐病抗性较强,填补了我省黄连选育品种的空白。 利川市地处喀斯特地貌,山地众多,耕地较少。“目前全市黄连种植面积13万亩,其中‘林下栽连’规模近1万亩。利川现存适合黄连种植的林地10万余亩,若将这10万亩林地都种上黄连,将节约耕地10万亩。”游景茂坦言,从兼顾生态、景观、经济效益的角度看,“林下栽连”的推广空间还很大。 今年,利川市成立了黄连协会,研发的“利川黄连花茶”、黄连牙膏等衍生产品,进一步延长中药材加工生产销售链条。 齐岳山又名齐药山,除了黄连,还盛产大黄、何首乌、厚朴等名贵中药材,入根的、入块的、入花的、入皮的、入叶的、入茎的,应有尽有。目前,利川市中药材在地面积稳定在27万亩,每年采收面积稳定在9.3万亩,产量7.3万吨,产值23.5亿元。 蕲春蕲艾 一支艾草“长”出500多种产品 定穴、艾灸……一个个精湛的技艺让人目不暇接。10月29日,来自全省的160名艾灸师齐聚“中国艾都”蕲春县,参加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保健艾灸师赛项湖北省选拔赛。 蕲春县就业训练中心主任付小华介绍,5月21日,人社部正式颁布《保健艾灸师国家职业标准》,保健艾灸师被列入工种目录,进入职业大典。这是“保健艾灸师”正式成为国家新职业后,各路好手首次同台竞技。 打造“蕲艾”品牌,蕲春县蹚出新路径。 《保健艾灸师国家职业标准》由蕲春县政府组织制定并申报国家批准,这是全国第二个由县级政府制定的国家级技能标准。 付小华介绍,蕲春县从2014年起举办“蕲春艾灸师”培训班,10年间累计培训输出艾灸师近8万人。“蕲春艾灸师”成为全国劳务品牌,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蕲艾艾灸馆达9000余家,带动从业人员近30万人。2021年,蕲春艾灸疗法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蕲艾是道地药材、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340次提到蕲艾。 “千门万户悬菖艾,出城十里闻药香。”行走在蕲春县,街头巷尾的艾灸馆飘散出艾草的淡淡香味。蕲春县被授予“中国艾都”称号,艾草种植面积超过25万亩,涉艾企业有428家,从业人员达14.5万人。 “种蕲艾,有赚头!”蕲春县彭思镇刘堑村艾农叶词发种艾15亩,今年干艾叶收购价每公斤涨到15元,卖了4万多元,亩收入达到3000元。 卖产品,更卖服务。蕲春抓住产业链的价值最高端,以三产促二产带一产,摸索出一条蕲艾的全新价值链:一公斤干艾叶卖15元,加工成艾条可以卖45元,做艾灸服务则能增值到100元。 蕲春千年艾科技有限公司拓展蕲艾产业链,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和培训一条龙,年收入3000多万元。在该公司产品展示厅,精油、艾条、艾灸贴、艾膏、面膜、洗发液、枕头等琳琅满目,艾产品达500多种。“近年来,随着人们的养生保健意识增强,蕲春艾灸疗法深受追捧。”公司负责人左志刚介绍,培训服务成为公司一项重要业务,今年培训艾灸师近5000人,每人培训费2980元。“最近一期培训班学员本科生比例达七成左右。” 近年来,蕲春县实施蕲艾品牌战略,建起“1+N+X”品牌矩阵:“1”是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国际品牌;“N”是“中国艾都”国家文化品牌、“蕲春艾灸师”国家劳务品牌、“蕲春艾灸疗法”国家非遗品牌、“蕲艾”国家地标品牌等系列品牌;“X”是蕲艾与其他品牌的创新组合。 蕲春与长白山人参研究院合作,研发“参艾”牌面膜深受市场青睐;与南阳艾、汤阴北艾等全国六大艾草主产区签署共建倡议书;与吉林人参、东阿阿胶等共建李时珍大健康品牌联盟,推进品牌共建共荣;发布《蕲艾全产业链标准体系》,进一步确保权威性……蕲艾品牌价值达130.3亿元,2023年综合产值达128亿元。 今年8月,省委农办出台“艾七条”,将蕲春蕲艾上升为省级区域公用品牌,打造全国艾行业第一品牌。 安陆银杏 银杏叶做成枕头睡得香 寒风乍起秋意浓,“深秋限定”的绚烂银杏美景即将如约而至。 驱车行走在全国知名的“银杏之乡”安陆,道路两旁的银杏树舒展着满身的枝条,以微醺的姿态轻轻摇曳,给这个季节带来无尽的诗意和浪漫。 地处鄂东北部的安陆市,丘陵众多,土壤酸性,气候温和,适合银杏树生长。目前安陆市银杏树有3672万株,千年以上的古银杏有59株,500年以上的古银杏有1468株,百年以上的有4683株,被确定为“国家银杏自然保护区”。 相中安陆丰富的银杏资源,湖北申道岐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深耕安陆,专注于银杏果的深度开发利用——将银杏果制成银杏粉、银杏片等健康食品。 “提前20多天筹备‘双11’活动,准备了近90万元的银杏粉、银杏片。”10月30日,湖北申道岐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坦言,去年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大关,今年7月试水线上销售,“双11”要冲刺一把。 长成纸扇一般的银杏叶,则成为枕头的原料。 “每年六七月份会收购大量新鲜银杏叶,经过筛选、晒干、灭菌、熏蒸烘干等多道工序后,就成了银杏枕头的主要填充物。”在安陆市棠棣镇黎龙村,天宇保健品有限公司生产银杏枕头的历史超过20年。公司负责人介绍,银杏枕头有淡淡的清香,有助于缓解精神紧张,提高睡眠质量。今年夏天,天宇保健品公司收购了5吨银杏叶,正根据订单生产银杏枕。 通过科技的力量,银杏之乡安陆,让银杏树重焕新颜。 “你看,嫁接口在树根以上10厘米,这长出来的1米多高的树干笔直挺拔,多好看!”在位于棠棣镇幸福里社区的安陆市林业科学研究所试验田里,2000多株金叶银杏嫁接直立苗亭亭玉立。 安陆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所长杨和文介绍,这块试验田经过8年试验,成功解决嫁接金叶银杏树干容易长歪的毛病,该品种正在申报国家苗木新品种。 不同于普通银杏树到秋天才会满头金黄,金叶银杏的叶片在春秋两季都是金黄一片。在安陆市赵棚至钱冲的92.8公里红色旅游公路两旁,3000多株银杏通过嫁接改造成金叶银杏,还有2000多株即将嫁接。“以后这条大道上,春秋两季都可以赏黄叶。”杨和文介绍。 安陆市王义贞镇钱冲村,拥有华中地区最大的古银杏群落,被中国林学会授予“中国最美银杏村落”称号,村内的古银杏国家森林公园是以单一树种命名的国家级森林公园。2023年8月,安陆古银杏群落入选全国100个最美古树群,其中,一株历经3000年风霜雨雪的古银杏入选全国100株最美古树。 再过半个月,安陆银杏将进入最佳观赏期。每年此时,一批批游客纷至沓来,赏银杏、吃农家菜,感受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态风情。依托钱冲古银杏国家森林公园,王义贞镇实现旅游年收入1200余万元,带动全镇3000余人从事银杏产业链相关工作。 在钱冲古银杏国家森林公园的入口处,是正在建设中的银杏科普馆。杨和文介绍,科普馆的内部展陈由专业机构设计,建成后将成为安陆市又一张新名片。 专家点评1 药材变药“财”中药材冲刺千亿产业 湖北省果茶办公室二级推广研究员 宗庆波  中药材是湖北省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之一。湖北中药材资源禀赋得天独厚,是炎帝神农、药圣李时珍的故乡,也是全国道地药材主产区之一,拥有国家地标产品46个。 2023年全省中药材总面积531万亩,产量85.5万吨,农业产值238亿元,综合产值超800亿元,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 我省是中药材资源大省,却不是中药材产业强省。与先进省相比,我省中药材产业存在新品种“保育繁推”体系薄弱、龙头培育与生产加工技术欠缺、品牌建设与三产融合滞后等短板。 中药材健康产业现代化如何“发力出圈”?围绕“国家所需、湖北所要、农民所盼”,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科技引领,“政企协产学研”联动发力。加强保育繁推体系建设,建立种质资源库和科学观测实验站,出台我省中药材新品种鉴定管理办法,制定道地药材精准品种生产布局和配套方案。加强道地药园提质增效,集成推广生态种植、绿色防控、连作障碍消减、机耕机防机收等新模式,实现优质优价。加强趁鲜切制、节能干燥、气调贮藏等新技术应用,提升中药材产地加工和中药饮片炮制水平。加强龙头培育与大健康产品开发,加快“药材变药”“药材变财”步伐,促进联农带农。支持药文旅、康养游学、艾灸馆、中医馆发展,促进三产融合发展,推动药食同源、创新中药、中兽药、化妆品、日用品、功能性食品等大健康产品研发利用进入全国第一方阵。聚焦“十大楚药”“五大特色药材”,加强品牌建设与市场开拓,打造供应链营销新平台,谱写中药材产业千亿发展目标新篇章。  2用好种质资源宝库 加快推动楚药振兴  湖北省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研究员 游景茂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是中药生产的源头。最新普查结果表明,全国中药资源达12807种,湖北拥有中药资源4457种,中药资源居全国第五位。当前,湖北重点培育“十大楚药”和“五大特色药材”道地药材品种,保护利用好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对提高我省中医药产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进一步提升我省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能力。通过对湖北省及周边地区药用植物持续开展野生资源、地方品种、育成品种(系)的收集保存,为后续的优异种质挖掘利用提供物质基础。 第二,进一步提升我省药用植物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及开发利用能力。充分利用“华中药用植物园”“湖北省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等相关科研平台,对保存的种质资源进行鉴定评价,重点围绕抗性强、产量高、品质优等特性,发掘一批可育种利用的种质资源,为具体研究品种的重要性状遗传规律研究及组学研究提供科学素材,助力中药材新品种选育。 第三,进一步提升我省药用植物种子种苗繁育技术水平。加快推进湖北省中药材良种繁育中心建设,通过对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各级各类标准、种子质量检验技术规程等系统标准的研制,形成覆盖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良种选育和品种认定推广、种子种苗生产经营管理、基地建设、繁育、产品质量及质量检验方法、储藏和上市流通等全方位的种子种苗法规,不断完善中药材种子质量管理体系。加强珍稀濒危中药材的繁育技术攻关,为药用植物可持续利用保驾护航。
  • 《种植面积50万亩、年产9万吨、产值7亿元!禹州市中药材产业在守正创新中焕发活力》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11-06
    •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禹州市医药健康产业园区的河南华夏药材有限公司中药饮片成品高架库,琳琅满目的中药材产品便映入眼帘。 “我们的仓储面积有13415平方米,设有高架库、阴凉库、冷库、中药饮片库、中药材库五大库区,目前储存有2000 余种规格的中药材产品共600余种,配送高峰期每天吞吐量达到200 吨左右,客户遍布全国各地。”据该公司负责人赵军强介绍,公司依托禹州作为“四大药都”之一的资源优势,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目前已拥有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生产与销售、大健康产品科研与生产等业务板块。此外,公司还与德济医药共同组建“河南省夏禹检测科技有限公司”,有力助推了河南省中药产业检测领域发展。    全产业链发展的河南华夏药材有限公司是禹州市守正创新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市把医药健康产业作为三大主导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坚持“抓中间、带两头”的发展思路,通过培育壮大中医药制造产业,有效带动中药材种植加工和市场流通等环节共同发展。   “今年的丹参长势特别好,亩产2吨不成问题。”在该市范坡镇姚召寺村丹参种植基地,广顺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宏彬告诉记者,市里帮忙联系了省农科院的专家,经常来帮助指导。  据了解,杨宏彬种植中药材已有六、七个年头了,从最初的几十亩,到现在的上千亩,规模越来越大,切切实实尝到了中药材种植的甜头。他说,今年自己又流转了几百亩土地,明年还要继续扩大种植规模。   种植中药材不仅让杨宏彬的腰包鼓了起来,也带动了周边村民增收致富。从栽种、管理到收获、分拣,中药材种植需要大量人力,附近很多村民都在合作社找到了务工的机会,仅日常管护,每天就需要七八十人,用工量大的时候,每天需要二百多人工。   通过积极探索特色资源转化为特色产业、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发展路径,禹州中医药产业特色逐步凸显,经济规模持续壮大。   目前,该市拥有药材种植品种50余种,种植面积稳定在50万亩左右,拥有种植大户、种植合作社180余家,规模化种植基地96个,年产中药材9万吨,年产值7亿元。拥有涵盖中药材初加工、饮片生产、中成药制药、生物制药、中药保健品(调味品)、中兽药、药品销售等领域的中医药企业78家,可加工产品1000种以上。禹州中药材专业市场规模达到400余亩,门店2000余间,经营中药材品种2000种以上,从业人员达2万人,年交易额近4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