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将迎来地球科学实地调查的又一个繁忙之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7-02-06
  • 从夏威夷火山到科罗拉多山顶和西太平洋岛屿,2017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学家们正在踏遍世界各地,研究地球如何变化以及对人类影响的关键科学问题。

    现场实验是NASA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卫星观测和计算机模型,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使用该机构的实地数据应对环境挑战,提高我们对地球这个复杂的综合系统的认知。

    NASA科学任务局的副主管Thomas Zurbuchen说道,NASA一直在努力拓宽太空研究的边界,推进科学发展并改善世界各地生活。这些实地考察活动帮助我们建立更好的工具,以解决水资源短缺的管理和公众自然灾害预警等问题。

    新增调查任务

    2017年1月NASA新增了三个新的实地考察活动。科学家准备采用未来卫星将高光谱红外成像仪(HyspIRI)投放到夏威夷上空,用以收集有关珊瑚礁健康和火山爆发及其排放物的机载数据。这个空中实验支撑着一个潜在的HyspIRI卫星任务,研究世界生态系统并提供自然灾害信息。

    借助卫星开展未来工作的科学家1月份便从夏威夷启航,负责完成浮游生物、气溶胶、云、海洋生态系统(PACE)任务。他们搭载Falkor号科考船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横跨整个太平洋海域,以监测海洋浮游植物和微观植物类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对海洋碳循环的影响。新测量数据将与现有卫星观测数据进行比较,并用于为PACE任务做准备。

    同年2月,SnowEx机载任务开始飞跃科罗拉多积雪覆盖的森林上空,这是多年来首次确定地球上积雪覆盖区的储水量。

    持续调查任务

    除了新的实地考察活动外,今年还将继续进行八个地球科学项目。 NASA的大气层析成像(ATom)任务的第二次部署开始于1月份,计划在世界各地飞行28天。 ATom将收集200多种不同气体的测量数据,以及海表面附近7英里高度范围内空气中的气溶胶。其目标是了解短期温室气体(如臭氧和甲烷)的来源、运动和转化,这些气体是气候变化的重要贡献者。

    大气碳和转移研究。美国(ACT-America)研究小组于1月返回美国东半部天空,继续跟踪大气碳的运动,其目标是更好地了解温室气体的来源和汇集。

    NASA正前往北极开展三次实地考察活动。本年3月,格陵兰岛海洋融化(OGG)项目将对格陵兰岛边缘和沿海状况进行第二次冰川高度空中调查,其任务是首次全面了解冰川和海洋的年度变化。

    冰桥行动小组(Operation IceBridge)将于3月返回北极,连续第九年测量格陵兰冰盖海拔和海冰范围变化。在秋天,该团队还将开始其在南极洲陆地和海冰的年度测量工作。

    为期十年的北极北方脆弱性实验(ABoVE)于去年正式启动,今年夏天将继续其任务中的机载部分,以研究快速变化的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部地区生态。该小组将运用多样化的仪器来调查该地区的冰冻层、碳循环、植被和水体,调查数据将应用于未来的卫星任务,科学家也将进入现场支持机载测量。

    今年NASA将回到太平洋地区开展两项实验。2月,珊瑚礁机载实验室(CORAL)项目小组将继续在夏威夷群岛进行空中和水中调查,以评估面临威胁的珊瑚礁生态系统状况。2017年春天,CORAL将针对帕劳、关岛以及马里亚纳群岛其他地区水域开展调研。同年10月,NASA上层海洋地区研究第二盐度流程(SPURS-2)项目小组将返回东部热带太平洋,以回收去年9月安装的仪器,并调查控制盐度变化的海洋和大气过程。

    在世界另一边,NASA将回到大西洋开展两场实地调研。气溶胶上云层观测及其相互作用(ORACLES)研究小组将从其纳米比亚基地出发,在今年秋天使用机载仪器开展一系列工作,以探测东南大西洋上空云层与南部非洲植被燃烧释放烟雾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气候和降雨的影响。北大西洋气溶胶和海洋生态系统研究(NAAMES)小组将开始从事海洋和空气部分的调研工作,在前两年的基础上继续研究世界上最大的水华如何产生有机小颗粒并对云和气候产生相应影响的。

    (於维樱 编译)

相关报告
  • 《NASA新发射的卫星将跟踪地球的融化极点和消失的海冰》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8-09-29
    • 全球气候变化现象显著:北极海冰正在消失,而格陵兰岛和南极洲的冰盖融化正在加速海平面上升。但近十年来,美国宇航局(NASA)缺乏一颗专用卫星来测量极地冰堆积的高度以及冰融化或滑入海洋时的坍塌情况。 9月15日,随着价值10亿美元的冰、云和陆地高度卫星(ICESat-2)的发射,上述问题即将得到解决。ICESat-1使用单个激光束,而ICESat-2具有三对平行光束,使其能够同时沿多个路径扫描(需要配对来计算给定轨道的斜率,这有助于避免在稍微偏移的返回通道识别出高度变化时冰的损失)。其分辨率也高得多:ICESat-1每150米沿着它的轨道读取一次读数,ICESat-2将每70厘米记录一次高度,每秒发射10,000次激光。频繁点火意味着每个脉冲相对较弱;为了捕捉微弱的反射,卫星使用一个小望远镜将光线射到敏感的真空管上,这些真空管可以探测到单个光子。 ICESat-2的首要任务是评估南极东部冰盖,即地球上最大的冰盖。科学家们想了解降雪、融冰和移动基岩是如何导致冰盖海拔发生微小变化的。此外,该卫星还将用来监测冰盖的边缘线。坍塌入海的冰川首先漂浮在基岩上并变成冰架,这些冰架很容易被温暖的海水熔化,导致边缘线在内陆撤退。由于南极洲基岩的碗状地形,冰川学家担心撤退会加速,且在反馈过程中,冰会暴露得更多,并导致冰层迅速坍塌。 在冰层开始随着潮汐上升和下降的点处,冰的坡度发生细微变化,边缘线显示出冰川表面。ICESat-2将每3个月检查一次。冰川学家Helen Fricker说:“我们会更好地了解冰层下方是否存在更温暖的水。” ICESat-2还将被用来测量高纬度森林的树冠高度,为气候科学家提供树木中储存碳的代用指标;而且,还可与CryoSat-2共同测量覆盖陆地和海冰的雪。由于激光从雪中反射,而雷达从下方的冰中反射,结合两颗卫星的测量值可以帮助调查人员分辨雪与冰。但首先,ICESat-2必须到达预定轨道,并达到所需的观测精度。 (傅圆圆 编译)
  • 《开放标本运动建议或将改变现代科学》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陈方
    • 发布时间:2021-03-08
    • 动物源性冠状病毒引起了例如SARS、MERS以及当前的新冠肺炎等新发传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EID)的暴发,在寻找引起新冠肺炎疫情的病毒SARS-CoV-2宿主的过程中,天然宿主的研究对象曾指向蝙蝠和穿山甲,但病毒的中间宿主目前尚不明晰。迄今为止,对于动物、动物产品等相关的病原体筛查并没有相关国际惯例,并且在多数时候研究人员对EID诊断的能力也相对有限。基于此,国际实地项目(Field Projects International,FPI)野生动物疾病监测重点研究小组研究人员M. Watsa等2020年7月10日在《科学》发文表示,与野生动物贸易相关的EID风险仍是当前疾病监测工作中尚未解决的最大挑战,同时提出了防范人畜共患EID需进行“严格的野生动物疾病监测”的观点 。2020年11月13日,美国堪萨斯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所研究员、堪萨斯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哺乳动物助理馆长Jocelyn Colella在《科学》发文 ,对M. Watsa等提出的“严格的野生动物疾病监测”观点表示部分赞同,M. Wasta等强调了“全健康(One Health)”的方法在促进整合目前孤立的人畜共患疾病研究等方面的重要价值,然而,大多数导致人类严重疾病暴发的病原体都是动物源性的,在了解其野生宿主进化以及相关公共卫生领域,国际社会对自然历史博物馆冷冻脊椎动物组织收藏发展的支持仍是“全健康”中缺失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同时Jocelyn Colella指出,博物馆生物库可作为公共卫生研究的重要参与者,以帮助满足分析、监测和减轻EID的迫切需要。在自然历史博物馆发展方面,考虑到生物标本作为主要科学数据的重要性,12月16日,Jocelyn Colella在《生物科学》发文,进一步针对标本保藏等问题,提出了开放标本运动(Open-Specimen Movement)建议 ,旨在将开放科学精神(即通过强调增加透明度、可重复性以及数据共享来改变现代科学)应用于自然历史博物馆标本的存放、管理等方面。 为了对公共博物馆中的标本和相关数据进行更好的保存,Jocelyn Colella提出的开放标本运动建议鼓励科学期刊和出版商扩大开放数据倡议,同时通过资助机构和许可机构将标本保藏实践纳入数据管理计划(Data management plans,DMPs)等来提高标本存放的要求。 1. 期刊和出版商对开放标本的要求 越来越多的期刊和出版商采用开放数据政策,要求作者保存并上传相关数据以增加文章数据的透明度、开放性以及重现性。但其对数据方面的要求(尤其对特定数据类型的要求)来说,各期刊间差异较大。总的来看目前最少关注的是标本问题(动物学和生态学的期刊体现较为明显),比如大多数提到标本的只要求对新物种进行描述即可,并未对其保藏做相关规定,这也容易导致部分相关数据来源(比如测量值等)与期刊要求的保留原始数据之间的矛盾,而这一问题是对整个生物界敲出的警钟,警示研究人员需重点关注原始标本数据的保存。另一方面,除动物学和生态学类期刊外,更多的期刊应加入到对物理材料永久保藏进行要求的队伍中来,在跨期刊开放数据要求不一致的问题上,需鼓励编辑和审稿人对作者提出标本保藏的要求,这对于促进规范标本保藏的生命科学文化变革至关重要。 2. 资助和许可机构对标本存放的要求 在过去十年中,许多美国联邦机构已经有意识地转向开放数据框架,并通过法律要求和建议以及相关行动来提高数据透明度和安全性。尽管如此,现有的开放数据的要求高度可变且特定于某些机构,并且很少将标本作为主要数据来使用。但事实上,在促进科学发展、确保国家数据利益并为科学基础设施做出贡献方面,标本的存放与这些机构的使命密切相关。目前,基于馆藏的研究机构在其馆藏管理指南和许可申请中,都提到了通过对标本的永久保藏确保发布数据以标准化和开放形式进行呈现。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鉴于标本对于科学的可重复性和扩展性的重要作用,就以前标本收藏许可申请中提到的“不再具有美国地质调查局(US Geological Survey,USGS)认定的科学价值或潜在用途,则可以对其进行销毁”的说法应进行相关更改,对某些保藏品确定为没有价值就对其销毁的做法也是不合理的。总之,将标本管理明确纳入提议的DMPs、许可证申请和强制性年度报告将有助于缩小现有差距,并创建更加统一的标本存放文化。 3. 将标本整合到DMPs中 DMPs描述了在项目过程中要收集、存储和共享的数据类型,以确保长期的数据使用、重用和延用。鉴于标本保藏的价值,除了通常被认为是DMPs一部分衍生数据资源的计划之外,制定明确的标本存放、可访问性计划等是至关重要的。标本管理的最佳实践适用于标本或数据生命周期的所有阶段,包括规划(Planning)、获取(Acquisition)、使用(Use)、保存(Preservation)和传播(Publication and sharing),这一过程凸显了标本馆藏在数据安全中的关键作用。在设计全面的、具有标本意识的DMPs时有几个考虑因素是确保广泛保存和获取材料所必需的,而博物馆馆藏在促进这一过程中具有核心作用。 (1)规划 DMPs提供了有关要收集物种及样品的基本信息,以及最终授权获取生物或样品的相关许可信息。DMPs应清楚的确定许可机构,并指定要收集并最终保藏的标本数量及分类学身份。另一方面,为了缓解研究人员对正在进行的项目中竞争的恐惧,相关标本可以由项目研究人员暂存,但DMPs需明确双方商定的保藏范围和时长,因此DMPs还应包括研究人员计划。事实上,与项目研究人员相比,博物馆拥有更好的长期对数据安全性使用和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标本所有权转移到博物馆中可以确保这些资源及其相关数据有更高的价值或使用寿命,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了这些资源未来的可重用性。 (2)获取 野外采集、标本制备等的最佳实践在各分类群中已经确立,这对于确保高质量保藏和最大限度提高可重用性至关重要。DMPs应包括对一系列数据格式和内容(例如记录标本的体重、性别、采集环境、采集日期、采集方法、采集人等)的相关标准准备计划,以便通过研究工作流程,简化对生物样本或相关样本的跟踪并扩展其使用范围。 (3)使用 DMPs应包括对派生数据的描述,且最好以有助于在尚未预料到的或长期的项目中重复使用的方式处理原始标本数据,同时还应确保在整个样本和研究工作流程中保持适当的记录以提高可重用性和样本实用性,并将其集成到博物馆的样本跟踪数据库中。 (4)保存 数据管理的最佳实践包括将多个数据副本存放在不同地方以降低与单副本数据相关的风险。与长期标本的整理、存储和维护相关的成本可能很高,因此通常是DMPs和提案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收集人员和已识别的生物存储库必须事先就拟议的标本保存费用达成共识,以避免不必要的财务压力和标本临时纳入博物馆而带来后续的挑战。对于多年期项目,DMPs还应指定保存间隔,促进在标本采集和使用后快速、定期地将标本整合到公共研究馆藏中,以确保尽可能高的数据准确性和安全性。 (5)传播 DMPs应以开放的、机器可读的格式维护详细的标本信息,该格式既可以数字方式访问,又可以与最终出版物相关联,以最大程度地提高相关数据的可访问性和数据集成性。数字化的相关举措(如iDigBio)正在增加标本数据的数字连接性,而这将进一步促进综合科学观点,防止不必要的重复,最大化收集材料的科学潜力,并增加对全球研究人员有用的不断增长的生物信息系统。 4. 结论 时间久远和地理范围广泛的生物样本收集的累积价值不仅在于通过单一调查获得的即时见解,还在于随着技术的发展、访问范围的扩大以及数据流的增强而使标本相关数据大量预期外的未来用途变得关联性越来越高。作为标本保存和管理的关键基础设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记录使标本的普遍保存、可用性、安全性和未来的广泛使用成为可能,体现了开放科学伦理(open-science ethic)。在博物馆内建立标本基础设施是扩展标本网络的基础,从而可以公开地管理、使用和共享原始的生物多样性记录。在最近一些美国联邦机构资助的野生动物采样计划中严重忽视了标本保藏的重要性,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资助的国家生态监测网(the National Ecological Observatory Network,NEON)等,在一定程度上给更广泛的科学界带来了损失。诸如此类的大规模野生动植物采样计划缺乏标本档案,阻碍了科学重现、推广以及研究人员对宿主标识、分布、性状和病原体关联的生物分类验证。将标本纳入现有的DMPs和年度报告要求并增加期刊的开放数据要求,将确保科学的可重复性,并有利于防止国家和全球生物多样性不可替代的记录丢失。而这可以通过编辑审核主要科学文献、批准和许可申请的推荐人以及年度报告来实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措施可以转变目前现状并使其趋于正常化。在全球快速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时期,这种新的转变将确保野外采集标本的持续利用,并促进基于标本的科学透明度和可重复性。 宋琪 编译自https://academic.oup.com/bioscience/advance- article/doi/10.1093/biosci/biaa146/6030117?login=true 原文标题:The Open-Specimen Mov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