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植物园在高山树线响应气候变化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2-05-25
  •   高山树线 (alpine treeline) 通常被认为是亚高山森林和高山草甸之间的气候敏感区域,全球范围的树线通常处于生长季土壤温度为6-7℃的海拔位置。过去的一个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几乎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气候变暖现象,其中高海拔和高纬度地区的变暖现象最为明显。因此,在全球范围内,树线几乎都发生了响应气候变暖而向高海拔迁移以及树木密度增加的现象。然而,对于树线交错区的位置迁移和树木密度增加之间的相互关联目前知之甚少。过去在区域和局域尺度上关于这两个生态过程的研究通常会产生不一致的结果。例如,部分树线区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树木密度增加而没有发生明显的树线位置迁移,而另外一些树线则出现了相反的现象。

      近日,武汉植物园森林生态学科组发现了树线位置迁移和密度变化差异的全球性格局,相关成果以“Climate warming will widen the lagging gap of global treeline shift relative to densification” 为题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研究人员通过量化全球范围树线交错区位置迁移速度与树木致密化速度之间的差异,并且探讨其背后的驱动因子。研究发现位置迁移和致密化之间的不匹配性存在于全球范围内超过63%的树线区域 (图1)。这一结果主要是由温度变化导致的,具体表现为:与树木致密化的速度相比,当温度变暖的速度增加时,树线上移的速度趋于明显的下降趋势 (图2)。因此,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变暖的加速扩大了树线上移速率与树木致密化速率之间的不匹配程度,从而扩大了全球树线迁移相对于树木致密化的滞后差距。

      武汉植物园助理研究员史航为论文第一作者,党海山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971491,31770517),中国环科院生物多样性调查和评估项目(2019HJ2096001006)和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KFJ-STS-QYZD-178)的资助。

  • 原文来源:http://www.whiob.ac.cn/xwdt/kydt/yjjz/202205/t20220525_6453753.html;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168192322001101
相关报告
  • 《武汉植物园在高山林线生态学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3-16
    •  处于物种分布海拔范围上限的树木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因此气候变暖导致高山林线树木的更新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然而,以前的研究只关注了日平均温度升高的影响,忽视了白天和夜间升温对高山林线树木更新的不对称性作用。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助理研究员史航在张全发研究员和党海山研究员的指导下,通过在全球范围内收集和整理高山林线的更新数据,并结合本课题组的野外数据,运用整合分析的方法比较了北半球林线更新对白天和夜间升温的响应,并评估了降雨对林线更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管处于何种环境条件之下,白天和夜间的升温都能显著促进林线的更新。然而,相比于白天温度,林线更新对夜间温度的变化更为敏感。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白天温度的升高更容易导致干旱情况的发生。因此,鉴于当前全球地表温度将继续上升,我们需要更多的关注这种白天和夜间变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不对称影响,以制定有效的策略来应对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对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研究成果以“Asymmetric effects of daytime and nighttime warming on alpine treeline recruitment” 为题发表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Global Change Biology。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971491, 31770517, 32201371)的支持。
  • 《武汉植物园在在构树及木通病害鉴定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12-10
    • 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为桑科构属多年生阔叶乔木,自然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和东南亚,是一种典型的乡土树种和先锋植物。同时,构树有着悠久的开发历史,是一种多用途资源植物,可被用作饲料、药材及纸浆原材料,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武汉植物园猕猴桃种质资源与育种学科组研究人员首次在湖北浠水地区发现构树上出现了溃疡病斑,新生叶片上呈现褪绿小点,水渍状,后发展成不规则形或多角形、褐色斑点,病斑周围有较宽的黄色晕圈。通过系统鉴定确定致病菌为猕猴桃溃疡病菌,证实构树为该病原菌的天然宿主。鉴于构树的经济价值,建议对该病的危害引起重视;同时,由于溃疡病为目前猕猴桃产业面临的最严重细菌性病害,建议在猕猴桃园区附近避免栽植构树植株,以避免病原菌进一步传播。 三叶木通又名八月瓜,为多年生落叶木质藤本。果实富含蛋白质、可溶性糖、维生素、矿质元素等,集食用、药用、观赏等功能于一体,具有较高的经济开发及应用价值。近年来,随着木通人工种植面积扩大,生长年份增加,其病害问题也日益突出,但尚未展开系统研究。研究人员首次对武汉地区三叶木通的炭疽病叶片和果实病害样本进行了采集,发现叶片受害初期出现褐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斑点,病斑中心灰白,伴有褐色轮纹,边缘深褐色,叶片背面呈黑褐色;后期病斑逐渐扩大,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及生长,同时导致叶片脱落。果实表皮出现大面积褐色斑点,部分伴有白色霜状物,严重影响果实的产量和品质。对样本进行病原菌分离及鉴定,最终确定病原菌为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研究结果为人工栽培三叶木通病害的防治技术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关成果分别以“First Report of Bacterial Canker of Broussonetia papyrifera Caused by 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ctinidiae in Hubei Province, China”及“First report of anthracnose caused by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on Akebia trifoliata in China”为题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Plant Disease上。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701974; 31901980)及武汉市科技局项目(2018020401011307)资助。武汉植物园、中国科学院植物种质创新与特色农业重点实验室为项目完成单位,猕猴桃种质资源与育种学科组李黎副研究员及潘慧工程师分别为第一作者,钟彩虹研究员为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