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首个碳普惠平台 “碳惠冰城”上线》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7-10
  • 记者7月7日获悉,哈尔滨碳普惠平台——“碳惠冰城”近日正式上线启动。该平台作为东北三省首个碳普惠平台,将为人们提供数字化减碳账本。通过微信小程序,用户能看到自己绿色行为产生的减排量,更积极地践行低碳生活。

    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副主任曾红鹰介绍,碳普惠是我国“双碳”目标下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创新机制。这一机制通过建立商业激励、政策激励和核证减排量交易等正向引导机制,将个人绿色行动的涓涓细流凝聚成绿色低碳发展的洪流,开启了个人参与减排的一扇新窗口,是引导公众参与绿色生活的新举措,鼓励公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数字化新工具。

    据悉,“碳惠冰城”以微信小程序为载体,通过分析用户绿色生活、绿色出行等多个维度数据,运用碳减排方法学进行核算,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个人绿色生活激励回馈机制。“碳惠冰城”创新运用碳减排方法学,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存储、取用、转化,形成了冰城哈尔滨的“碳账本”,为碳减排碳中和等关键量值的测算、溯源提供科学支撑。

    “碳惠冰城”借助数字技术打造了绿色出行、光盘行动、快电充电等减碳场景,将陆续覆盖公众衣、食、住、行、游、购、娱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碳惠冰城”还将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线上线下相融合的运营模式。用户可在线上参与低碳知识问答、观看低碳科普视频,在线下参加丰富的减碳活动。同时,“碳惠冰城”围绕碳普惠方法学,与先进地区建立互联互通机制,为跨区域合作及碳交易提供了必要基础。

    记者了解到,哈尔滨产权交易所作为“碳惠冰城”建设运营单位,将以数字技术为核心,让全民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路径更丰富、成效更突出,不断扩大“碳惠冰城”的“朋友圈”。

    哈尔滨市政府副秘书长杨爱国告诉记者,哈尔滨于2023年10月印发《哈尔滨市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推动哈尔滨建立完善碳普惠管理运营体系、技术服务体系、项目场景体系、价值转化体系和试点示范体系,引导公众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组织动员全社会共建美丽冰城。

  • 原文来源:https://www.china5e.com/news/news-1173245-1.html
相关报告
  • 《太原首个碳普惠平台“龙城碳惠”小程序上线》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与碳减排
    • 编译者:李扬
    • 发布时间:2023-04-25
    •   4月18日,山西省太原市首个碳普惠平台——“龙城碳惠”小程序正式上线运行。   “碳普惠”是一项创新性自愿减排机制。它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碳金融”的方式,通过构建一套公民碳减排“可记录、可衡量、有收益、被认同”的机制,对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的节能减碳行为进行具体量化并赋予一定价值,积极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加入全民减排行动,让绿色生活的好处“看得见,摸得着”,助力太原市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   “龙城碳惠”小程序主要功能分为:资讯、碳积分、活动、低碳随手拍、积分商城、减碳榜等板块。通过搭建公众可参与的碳普惠平台,公众通过绿色出行、低碳消费、参与低碳环保活动等行为累积碳积分,碳积分可以兑换商品或服务,引导公众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理念。 .
  • 《岸碳入海“碳”路未来》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1-12
    • 2024年12月16日,我国首个海上膜脱碳示范工程项目——惠州32-5平台伴生气回收脱碳及二氧化碳封存项目全面建成投用,项目每年可回收伴生气超1800万立方米,封存二氧化碳6000吨,对于探索发展CCUS(二氢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和海洋碳汇技术,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为什么要把二氧化碳封存在海底?我们的每一口呼吸,植物的光合作用,都与二氧化碳有关。它可以运用于制冷剂制造、食品保存灭火及烟雾效果制造等,但它也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员”,能导致地面升温,这似乎已是大家对它的共同认识。事实是怎样的?我们该如何应对? 为什么要封存二氧化碳 随着人类活动加剧,工业化程度不断增大,化石燃料消耗日益增多,人为原因的二氧化碳排放越来越大。工业革命前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约为280ppm(百万分率),2022年5月,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联合斯克里普斯海洋学研究所测得大气中二化碳浓度超过420ppm,比工业化前水平高50%以上,2023年二氧化碳浓度仍在继续上升。 空气中不断增加的二氧化碳,一方面改变了现代大气的组成,由于其温室效应造成海冰融化、海洋变暖和海平面上升,造成全球大气环流调整和气候带向极地扩展,而引起气候变化和一些极端天气出现。 另一方面海水溶解大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形成碳酸,导致海洋pH值降低,海水不断酸化,破坏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碳酸盐平衡,导致珊瑚生长缓慢或者珊瑚礁溶解。 科学家的研究,证明二氧化碳是导致全球气温升高和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消减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成了人类维护城市生命线系统运行、保证人居环境质量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安全的至关重要措施。 何为海上二氧化碳地质封存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海洋负排放(即海洋对大气二氧化碳的吸收和封存)潜力巨大。 我国是海洋大国,主张管辖海域总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我国学者对海洋碳达峰、碳中和进行了大量研究,包括海上风电、蓝碳生态系统(如红树林、盐沼、海草等)、“蛎礁藻林”为代表的海洋牧场、“岸碳入海”为代表的海上二氧化碳回注封存等。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是全球碳负排放的重要选项之一,海上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利用海底各种天然地质结构储存二氧化碳,包括海底咸水层封存、油气储层封存、海底玄武层封存等。 海上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的一种,是一项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把通过各种途径捕集的二氧化碳,加压并运输至海上二氧化碳封存平台,进而注入海底合适的地层中,从而实现二氧化碳与大气、海水永久隔离,同时在此过程中尽可能产生一些附加值。 海底咸水层封存和油气储层封存都是将二氧化碳通过海上注入平台充注到海底的深层地质结构体中,其中海底咸水层中主要是咸水,油气储层则是枯竭油气藏或者在开采的油气藏(即地球上存储着石油和天然气的地层结构) 注入地质结构中的二氧化碳由于周围岩石具有二氧化碳的低渗透性,导致二氧化碳被深海地层封闭、溶解、束缚、吸附、矿化等过程而被永久捕获,从而达到封存目的。 海底玄武岩封存主要依托海底玄武层富含的二价金属离子与二氧化碳的高反应性,一部分注入的二氧化碳会生成次生碳酸盐矿物而留存下来,一部分二氧化碳填充玄武岩上部的多孔带中孔隙并被低渗透地层封闭而储存下来。 在这几种封存方式中,海洋水体封存的二氧化碳会由于洋流和海域局部二氧化碳过饱和形成的浓度差,导致二氧化碳通过海水缓慢释放到大气中,而通过海上地质封存的二氧化碳则基本不会。 海上封存的经济、环境成本更低 选择海上进行地质封存,主要考虑经济效益及对封存地周边的环境影响。 我国沿海地区分布了大量距海岸线在50公里范围内的工业园区。这些区域工业和农业占地广阔,人口众多且分布密集,陆上地质封存空间均十分有限。 不论是通过汽车运输还是管道运输,超长的运输距离都将大幅增加二氧化碳的运输成本土地使用成本和潜在的陆上安全风险,导致只能就近寻找封存区域。 2022年广东省发布《广东省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运输与封存规划研究报告》,认为珠江口地、北部湾盆地以及雷州半岛玄武岩封存潜力可观,是广东省内主要的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区域。 此外,相较于陆地封存,海上二氧化碳封存具有不占用土地,不影响地下水资源,远离居民区等优点,且除岩石盖层外,表层还有海水的压力和阻隔,因此封存的风险性大幅降低。 海上封存有利有弊 选择海上二氧化碳地质封存,一方面可以减少大气和海洋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减少因为氧化碳导致的气候灾害出现几率,减缓地球表面温度升高速率,减低海洋酸化、海冰溶解程度;另一方面,海上二氧化碳地质封存不在陆地进行,减少了对人类生存土地的占用,也降低了对人类生活环境的影响。 可是海上二氧化碳地质封存也有一些潜在的整端和负面影响。首先,原本海底地层没有过多二氧化碳,存在一种天然平衡,不断注入二氧化碳,可能会导致地层内部结构发生变化,打破这种平衡。 其次,海上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存在二氧化碳泄漏的风险,这些风险伴随整个地质封存工程和封存地质体的生命周期,涵括了汽车运输、管道运输、海底地质活动等风险,最恶劣的情况就是整个地质体中封存的二氧化碳又重新完全释放出来,释放的二氧化碳会与周围的沉积物海水发生反应,引起海洋酸化和碳酸盐体系急剧波动,危害海洋生态系统。 第三,海洋中本来没有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的设备和建筑物,突然增加的建筑物和人类活动,肯定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一走影响。 2021年8月,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在南海珠江口盆地实施了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将恩平15-1油田群开发伴生的二氧化碳封存于海底以下800米~900米深度的储层,预计每年可封存二氧化碳约30万吨。 海上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是一项新技术,最近几年才有运营的实例,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任重道远。相信随着科技水平和海上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研究水平的提高,未来“岸碳入海”的更好方案将不断出现,完美实现海上绿色低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