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热等五位一体模式助力全球最大集中连片统一开发综合示范园》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10-13
  • 记者近日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了解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南藏族自治州把清洁能源产业作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不断扩大光伏发电规模,鼓励各大新能源企业向生态环保、旅游观光等方向多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海南州光伏、风能产业从2012年起步,当时入驻海南州生态光伏园区企业仅有10家,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累计不到200兆瓦,建成并网风电仅为50兆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过十年的快速发展,海南州创建的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已成为集光伏、光热、风电、装备制造、电力基础设施智能化运维为一体的全球最大的集中连片、统一开发综合示范园区,并初步形成了风、光、水、地热、储能“五位一体”清洁能源发展模式。目前,海南州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累计完成投资1237亿元,入驻光伏及风能企业84家,清洁能源装机容量2794万千瓦、并网1984万千瓦,2021年全州清洁能源累计完成投资174.14亿元。

    十年来,世界首条100%输送清洁能源±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在海南州建成投运,85万千瓦水光互补发电项目成为世界单体规模最大电站,5万千瓦熔盐塔式光热发电项目、百兆瓦国家级太阳能发电实证基地均已落户园区;青海省首个地热供暖示范项目在海南州建成运行,干热岩实现装机300千瓦试采发电;2022年6月,海南州生态光伏园区和龙羊峡水光互补发电站正式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成为全球最大装机容量的光伏发电园区和最大装机容量的水光互补发电站。

    “十四五”期间,海南州将继续打好清洁能源“绿色牌”,力争将该州新能源基地打造成在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亿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建成水光互补、风光互补、水风互补和水、风、光互补的清洁能源发电体系,提高电力系统转动惯量,为提升清洁能源外送能力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在已有青豫直流特高压外送通道的基础上,全力推动海南至江苏特高压外送通道建设,集中建设三条光伏带;围绕“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通过建设氢能产业园、零碳产业园等高比例清洁能源消纳园区,形成以消纳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增量配电网,构建清洁能源消费新体系。

    原标题:《海南:在泛共和盆地打好清洁能源“绿色牌”》

    来源:青海日报融媒体 记者 栾雨嘉

    新闻回放

    我国首次!海南州实现干热岩试验性发电并网

    2022年1月21日,记者从省十三届人大七次会议海南藏族自治州代表团分团审议中获悉,共和盆地及周缘地区圈定18处干热岩体,总面积3092平方千米,10公里以浅干热岩资源量可供我国使用130年,已成功实现我国首次干热岩试验性发电并网。

    经过多年连续勘查,海南州发现共和盆地拥有国内最好的干热岩资源,呈集中连片分布,开发开采条件优良,被业内专家誉为中国热盆和中国的温泉之乡、地热之城、干热岩之都,呈现出“四个最”。

    埋藏最浅,3350米深度普遍埋藏超180℃的干热岩体;温度最高,国内已实施10余眼干热岩勘探孔,同等深度共和盆地干热岩温度最高;规模最大,在共和盆地及周缘地区已圈定18处干热岩体,总面积3092平方千米,随着勘探精度的进一步提高,干热岩分布范围将进一步增加;品质最好,共和盆地干热岩热储层为花岗岩,3公里至10公里深度资源量折合标准煤约6300亿吨,是目前国内最具开发前景的地区。以2019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48.7亿吨标准煤计算,共和盆地10公里以浅干热岩资源量可供我国使用130年。

    近年来,海南州在勘查区相继开展地热回灌及发电、供暖、种植等利用可行性试验工作,成功实现我国首次干热岩试验性发电并网,推动我国干热岩资源勘查开发取得历史性重大突破,也为海南州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创造了一项新纪录。

相关报告
  • 《全面建成!全国最大“线性菲涅尔”综合能源示范基地》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9-23
    • 9月18日 中国能建中电工程西北院总承包的 三峡哈密100万千瓦“光热+光伏”一体化 综合能源示范项目10万千瓦光热电站 全系统并网发电 成为全国首个聚光集热、储换热、汽轮发电机 全系统同步投运发电的光热电站 标志着我国光热发电技术迈向更加成熟的新阶段 同时意味着 全国最大“线性菲涅尔”光热综合能源示范基地 全面建成 三峡哈密100万千瓦“光热+光伏”一体化综合能源示范项目是全国最大的“线性菲涅尔”综合能源示范项目,位于哈密市伊州区西山乡境内,总装机容量100万千万,按照“光热+光伏”一体化模式开发建设。其中10万千瓦光热电站由西北院承建,是新疆首个采用熔盐线性菲涅尔技术路线的光热发电项目,配置26万块反射镜,集热面积达80万平方米,储能时长8小时。投产后,年发电量约1.48亿千瓦时,相当于减排130吨二氧化碳。 该光热电站将与配套的90万千瓦光伏电站协同运行,通过光热发电稳定出力的特性有效弥补光伏发电的波动性,实现电力24小时持续稳定输出,推动传统新能源基地由“单一间歇性能源”向“可控、可调、安全的综合能源基地”转型升级,对于破解新能源大规模开发瓶颈、推进可再生能源替代有着重要示范和推动作用。 该综合能源基地全面建成投产后,预计每年可提供清洁电能约20.67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超过163万吨,节约标煤62万吨,在大幅提升哈密地区新能源消纳能力的同时,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提供了重要实践参考。 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成功应用多项优化设计及首创技术,为光热发电的可靠性、经济性与运维效率提升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01 优化设计助力降本增效 西北院设计团队通过开展线性菲涅尔聚光集热系统水力平衡优化,显著改善各回路流量均衡性,以较低成本解决失衡难题。与此同时,加强对蒸汽发生器、熔盐储罐等关键熔盐设备的结构设计与运行策略优化,有效降低设备故障率,提升电站整体可靠性。此外,针对光热发电的特殊运行模式,西北院团队优化主机冷却系统设计,在保障冷却效果的同时,使得建设效率大幅提高。 02 光伏+光热一体化集控 西北院团队将三峡哈密综合能源示范项目中的2座光伏电站与1座光热电站数据全面接入光热电站集控室及三峡集团集控中心,实现管理模式从分散化、扁平化向区域化、集约化、精益化转型,提升项目整体运营效率。 03 首台“线菲”仿真机成功应用 西北院团队开发了全球首台覆盖线性菲涅尔光热电站全系统的仿真机,将大幅提升项目运行人员的操作熟练度和事故应急处置能力,为项目后期安全、高效运维提供有力支持。 04 首个光热电站APS系统成功运行 西北院联合调试单位华中电力试验研究院成功开发了我国光热发电领域首个一键启停(APS)系统。该系统采用分段式断点控制技术,使项目各运行环节既可独立执行又可联动运行,显著减少人工操作步骤,降低误操作风险,使机组安全性、稳定性和运行灵活性获得全面提升。 项目自2024年3月开工以来,通过全面推行标准化清单巡查、动态积分网格及网格长负责制等一系列先进管理制度,实现了“统一策划、表单执行、责任到人”的精细化运营,历时仅18个月便成功实现全系统并网,创下同类型光热项目建设周期最短纪录,充分彰显了“能建速度”与“能建质量”的行业标杆水准。
  • 《深圳龙华:“五个瞄准”打造“三位一体”政务服务龙华模式》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10-23
    • 深圳市龙华区围绕“争当现代化政务服务尖兵”目标,瞄准传统政务服务“五大问题”,逐个击破,全速提升政务服务品质,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实现全新型、标准化、数字化的政务服务窗口一体运行管理机制,打造区、街道、社区行政服务大厅综合窗口人员统一编制、统一管理的“三位一体”政务服务“龙华模式”,实现窗口服务效率和品质的“双提升”。 一、瞄准“管理机构分散”问题,创新机构职能设置,强化政务服务统筹管理能力 (一)率先成立区级、正处级政务服务管理机构。2017年2月,政务服务局正式挂牌成立,成为全市首个区级正处级政务服务机构。统筹推进“一门式、一网式”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务体系建设、行政服务大厅垂直管理、政务公开等政务服务工作。 (二)三级行政服务大厅窗口实行统一编制、统一管理。全市率先实行三级行政服务大厅综合窗口人员统一编制、统一管理。2017年12月1日,各街道、社区综合窗口人员劳动合同签订工作完成,标志着政务服务三级窗口人员整合工作圆满结束,我区走向政务服务“统一人员、统一考核、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系统”新纪元。 (三)设置区域组长制,实现化整为零。按照地域划分将全区330余名综合窗口人员分为7 个大组,通过公平公开的推举、竞聘方式,每个街道在窗口人员中产生一名专职组长及副组长,每个社区产生一个管理协调岗。通过明确管理权责,设定职务任期,打通窗口人员晋升渠道,增强职业荣誉感,促使窗口人员自我要求、自我管理、自我提升。 (四)实现街道政务服务管理有机构、有职能、有编制。成立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加挂“政务服务中心”标牌,负责街道行政服务大厅的管理与服务,推动街道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指导社区服务大厅工作开展。 二、瞄准“标准不一”问题,多措合力,促进全区行政服务窗口品质统一 (一)制定全区政务服务“一套制度”。以请(休)假制度、行为规范、绩效考核为根本,辅之以提升各级行政服务大厅作风建设的“1+4”工作方案、应急预案等,形成一整套内容完备、切实可行的长效管理机制。同时高度重视制度宣讲、培训与执行,将管理理念“固化于制、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实化于行”,有效规范窗口工作人员行为。 (二)明确受理服务“一个标准”。我区自2016年底全面梳理政务服务事项,制定587个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的办事指南和业务手册,实现事项申办条件、申办材料、办事环节、办理时限等要素的统一,群众根据“一个办事标准”即可到全区各行政服务大厅申办事项。同时,全区政务服务事项全部纳入深圳市权责清单系统进行电子化统一监管并实时更新,在市网上办事大厅和区政府门户网站进行发布。 (三)轮岗学习促成“一个品质”。充分发挥区行政服务大厅窗口“模范先导”的培训基地作用,针对业务能力薄弱的街道、社区窗口工作人员,安排进区大厅轮岗学习。轮岗学习名单由各街道组长上报,确定后下发书面“调岗通知书”,轮岗学习期满且合格才能回到原岗位工作。目前已开展轮岗学习30 余次,成效显著。 三、瞄准“忙闲不均”问题,实现人力资源充分利用,缩短群众等候时间 (一)全面实现综合窗口服务转变。2017年4月,全区1个区大厅,6个街道大厅,50个社区大厅全部完成综合服务窗口转变,实现“一窗大综合”的一站式服务。2017年12月,龙华区政务服务创全市之先,建立由区政务服务局统一编制,1个区大厅、6个街道大厅、50个社区大厅扁平化管理的政务体系,实行 “统一人员,统一考核,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系统”六个统一。目前全区三级行政服务大厅共开设240个窗口,共21个部门合计691个行政许可和公共服务事项全部实现“一窗综合受理”,实现适合进驻事项的100%进驻。 (二)实施人员动态调配管理。建立应急调配和长期调配机制,在街道内、街道间、街道与区级大厅间进行调剂。从业务量少且人员充沛的大厅选定调配人员到因季节或政策因素导致窗口业务量超负荷的大厅工作。目前已针对入学、入园、计生的信息核对和录入,房屋租赁、登记、备案等业务高峰阶段实施动态调配全区窗口服务人力100余次。 (三)科学推动事项下沉。从合理分配业务角度,从根源解决不同层级之前忙闲不均问题,推动食品登记、人才人事等业务下沉到街道级行政服务大厅办理,充分利用街道大厅的窗口服务资源。 四、瞄准“传统管理低效”问题,依托科技手段,实现数字化、智能化、高效化管理 (一)智能定位,破解跨区域管理难题。针对窗口人员数量多、分布广、管理团队人员不足等难题,积极与国内知名互联网公司合作,在全市率先实行手机协同办公及管理。目前已实现窗口服务团队人脸识别考勤、精准定位签到、全流程电子请休假审批、视频电话会议、全区工作人员即时通讯、文件即时共享、内部事务电子化流转审批等功能,为三级窗口人员管理提供保障,实现科学、高效、灵活、全面的管理要求,降低行政管理成本。 (二)实施“两个部署”,规范人员行为。运用科技手段,对全区各级行政服务大厅工作人员及办公电脑开展有效监督,形成以预防为主、纠正为辅的常态化、长期化机制。一方面,全面部署现场监控系统,实现全区各级行政服务大厅全面实时监控;另一方面,全面部署电脑终端安全管理系统,对内网进行严格管控和稳定加密,以防范信息泄露、严格窗口人员上网行为管理。 (三)运用社会力量,建立日常监管机制。委托第三方机构采用常态化明察暗访、服务对象电话回访、专家体验式评估和形成办事体验全景视图等多种方式,对全区各级行政服务大厅工作情况进行不定期满意度评价,测评结果以每日检查报告、月度汇报的形式反馈,并纳入专项整改督办。此举将实现第三方监督常态化、制度化,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五、瞄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提升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凝聚力 (一)实施业务“月考”制度。针对审批部门的最新要求、业务难点和业务易错点,通过审批骨干讲课、窗口业务骨干讲课、师傅老带新等形式开展业务培训,提高窗口人员的整体业务能力。每月由区大厅主管和各街道协调岗联合相关审批部门制定当月考题,进行闭卷考试。 (二)强化思想教育。通过组织全区各级行政服务大厅组长开展纪律作风培训会、一对一谈话提醒全覆盖、签订履职责任书等形式,强化综合窗口人员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 (三)加强综合素质培训。通过窗口素养专题培训,“外塑形象、内强素质”户外拓展培训、各类体育赛事、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形式,增强窗口人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积极营造健康的团队文化。 六、主要成效 (一)群众等候时间明显缩短,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 人员统一后,全区行政服务综合窗口人员总数由512人减至336人,减员35%。在保证服务质量不断提升的基础上,窗口人均业务办理量较改革前提高64%,群众平均等候时间从30分钟减少到20分钟,群众综合办事体验显著提升。 (二)创新建立纵到底、横到边的组织管理模式 创新成立政务服务局党总支,下设7个行政服务大厅党支部,其中区行政服务大厅党支部打破人事关系界限,首创党员首席代表、窗口人员、后台管理人员统一纳入的综合性党支部,街道社区大厅党员实现双向管理,深层监督。三级综合窗口人员统一的工会、妇委会、共青团先后成立,凝聚了政务服务力量,为无差别服务改革奠定基础。 (三)全区政务服务改革工作形成合力 理顺区、街道、社区对行政服务大厅的政务窗口管理职责,实现“双重、综合”管理,加速政务服务改革进程。通过明确工作流程,编制职责清单,确保群众服务工作无遗漏,切实把优质的政务服务延伸到街道、社区基层窗口,扎实延伸服务触角,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助力优化企业营商环境建设。 (四)全面实现“五个一”建设 全面实现“一码管理、一门集中、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体运行”。“一码管理”:编制全区所有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标准化业务手册和办事指南,统一事项编码,确保事项数据同源;“一门集中”:实现所有适合进驻政务服务事项分级分类进驻行政服务大厅集中办理;“一窗受理”:整合部门窗口为综合受理窗口,采用综合受理服务模式;“一网通办”:推动市权责清单系统、业务审批系统、市网上办事大厅和市一窗综合受理服务平台的无缝对接,实现一网式办理;“一体运行”: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横纵联动、无缝衔接”的政务服务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