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土壤所在施硒降低水稻对镉的吸收机理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20-10-10
  • 土壤镉污染严重威胁我国水稻安全生产,亟需有效、可复制易推广的修复技术缓解农田镉污染风险。硒是动植物生长的有益元素,具有抗氧化、抗衰老的特性,施用硒肥降低水稻镉吸收的相关技术研究备受关注。已有文献报道施用硒肥可缓解镉造成的氧化毒性、降低水稻镉吸收,但效果不稳定,对其内在机理认识不足。深入理解硒肥降镉作用机理对合理利用硒肥促进中轻度镉污染农田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王兴祥课题组利用水培试验研究了镉暴露条件下,添加硒处理水稻根系生理生化特征及植株镉积累量的响应变化。研究结果显示,硒通过提高SOD、CAT等酶的活性,降低水稻组织中活性氧(O2-、H2O2)水平,显著缓解镉对水稻造成的氧化毒性。硒的解毒作用同时影响根系形态和氧气的传输,课题组利用氧微电极(Unisense, Denmark)技术分析了水稻根系氧气径向分泌状况,发现镉暴露明显抑制水稻根系泌氧,而添加硒后水稻根系泌氧量显著增加、氧气的传输范围变宽。在无亚铁存在的培养体系中,硒处理可缓解镉的毒性,促进水稻生长,但对水稻镉的吸收积累总量无显著影响;在有亚铁配合条件下,硒通过促进水稻根系泌氧,进而强化根表铁膜形成及其对镉吸收的阻挡作用,减弱水稻根系对镉的吸收,显著降低水稻镉积累量。因此,硒对水稻的降镉作用与其促进根系泌氧、提高根表铁膜的阻镉吸收作用有关,在施用硒肥降镉技术应用中应当充分考虑土壤亚铁离子的作用,以更好地发挥其降镉效果。

    该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5BAD05B04)等资助。

相关报告
  • 《南京土壤研究所在稳定镉同位素示踪水稻叶片和根系吸收大气沉降镉方面取得研究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3-11-10
    •     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镉等重金属营养盐。在大的区域尺度上,大气沉降已然成为农田生态系统重金属Cd输入的重要来源。其沉降至农田生态系统后,既可以增加土壤总镉和有效态镉含量,促进作物根系吸收,也可沉降至作物叶面被叶片直接吸收并在体内富集和转运至农作物可食部分。然而,有关这两种途径的相对贡献份额并没有量化,相应的关键的富集途径尚未明晰。Cd稳定同位素为追踪环境中镉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但由于Cd同位素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发生明显的质量分馏,严重制约了直接利用Cd同位素的混合模型估算植物组织中Cd的来源。     针对该科学问题,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周静团队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水稻在根部暴露和叶面暴露这两种暴露途径下的吸附和转运过程所发生的Cd同位素分馏,结果表明,不同暴露剂量虽然改变了水稻不同组织的Cd浓度,却没有改变不同组织的Cd同位素比值,由此可以计算得到大气沉降被水稻吸收并在体内转运所发生的Cd同位素分馏值,其结果优化了Cd同位素混合模型参数,优化的模型并可用于计算大田水稻组织中Cd的来源贡献份额。 此外,通过开顶式气室(OTC)暴露试验和Cd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为水稻可以通过叶面吸收并向其他组织转运Cd的猜想提供了证据。并且使用上述优化后的Cd同位素混合模型,在考虑吸附和生物过程会发生Cd同位素质量分馏的情况下,实现了使用Cd同位素比值对野外样品进行不同污染来源通过叶面和根系吸收对水稻各组织贡献率的准确计算。研究结果表明:(1)水稻叶片可以直接吸收大气沉降中的Cd,并在水稻植株中向其他组织转运,其对籽粒中Cd的贡献达52-70%,超过了根部暴露对Cd的贡献(30-48%);(2)水稻根部优先吸收大气湿沉降中的Cd,而叶片更倾向于吸收干沉降中的Cd,叶片对Cd的吸收可以通过水稻的节点进行重新分配,并可向上转运至籽粒,但不能向下转运至根;(3)水稻的叶片和根部优先吸收大气沉降中的偏重同位素,保留轻同位素,并进一步向籽粒转运重同位素;以上研究成果均强调了大气沉降对水稻的贡献以及Cd同位素可以作为定量植物污染来源的示踪剂,为使用Cd同位素在环境中的示踪提供了重要信息,并为区域稻田Cd污染精准防治提供新的认知。
  • 《南京土壤所在全国水稻氮肥用量优化研究中获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民以食为天,食以米为先”,水稻是我国三粮之首,事关国计民生。过去农户常以“水大肥勤不问人”作为水稻种植的金科玉律,导致“化肥依赖症”越来越重。如何实现既保证水稻增产,又最大限度降低环境成本,是实现我国水稻绿色可持续生产的必然要求,建立一套高产、高效与环保等多目标并重、简单易推广的施氮量优化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环节。   现行两类施氮量优化途径:一是通过土壤和/或植株测试直接确定满足作物所需的适宜施氮量,而我国以小农户种植和分散经营为主、田块小而多、复种指数高茬口紧,故该途径耗时耗力、投入较高,且当前较难大面积推行;二是以产量/施氮量田间试验为基础,确定边际效应最大化的平均适宜施氮量作为区域推荐,具有纲举目张、简便易掌握的特点和优点,但多以产量或经济效益为施氮量确定依据,忽略了环境效益,不符合水稻可持续生产的新时代要求。另外,小农户种植模式下,田块间的产量表现不尽相同,同一稻区统一氮肥优化管理仍会带来小农户田间产量的波动。因此,动员数以千万计的小农户氮肥减施颇具挑战性,同时,需要对小农户氮肥优化面临的减产风险和环境影响进行权衡分析,以达到满足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多目标协同。对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合作,构建了不同稻区水稻产量/活性氮排放与施氮量定量关系模型,建立了以经济和环境经济指标为优化依据的适宜氮量分区确定方法,并通过大范围田间试验验证了可行性,分析了产量、经济和环境经济效益变异,多角度评估了氮量优化的有效性,提出了以区域适宜施氮量为核心、可持续生产为目标的我国水稻氮肥分区控制新策略。   研究提出,以氮肥减施的环境收益和区域产量经济损失上限对比作为稻区推荐施氮量确定方法,在东北和华南稻区采用更偏重经济收益,而华东、华中等活性氮排放热区更重视环境收益,通过全盘规划实现经济和环境效益双赢目标。区域施氮量优化技术可保障水稻总产能需求下,减少氮肥投入10-27%,减排活性氮7-24%。田块变异分析表明,区域氮量优化可在85-90%的点位上实现水稻基本平产或增产,90-92%点位上做到收益大体持平或增加,93-95%点位上实现环境经济效益无明显降低或提高,同时提高氮肥利用率30-36%。研究从科技、管理、政策三个层面提出了构建全国尺度大范围田块产量-施氮量动态监测试验网和“控氮”决策智能管理系统,建立适度规模经营下的氮肥配额管理与实名购买定额使用制度,出台面向全体种植户的优化氮量激励补贴等建议,可有效降低土壤、品种、栽培、管理等生产条件变化造成的田块时空异质性,实现优化施氮量的动态调整,提高准确度和适用性,以最低的技术推广成本,确保科学精准实施氮肥分区宏观调控,达到区域效益的最大化。该方法亦可与其他优化施氮技术相结合,进一步完善科学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