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科院作科所首次发现植物中外显子跳跃剪接机制并创制香型水稻》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王晶静
  • 发布时间:2021-03-17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作物生物信息学及应用创新团队与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等单位合作,首次在植物中发现基因外显子跳跃剪接机制并创制香型水稻。相关研究成果于2020年11月20日在《植物生物技术(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在线发表。

    据赵开军研究员介绍,前体信使核糖核酸(pre-mRNAs)剪接是真核细胞基因表达的重要生物学过程。mRNA剪接复合体通常将pre-mRNAs的内含子剪除并将各外显子依次链接成成熟的mRNA,以将遗传信息进一步传递至翻译的蛋白质。如果成熟的mRNA缺少某个(些)外显子,则称为外显子跳跃剪接。前人研究表明,基因内含子的末端碱基缺失或替换,可引起哺乳动物基因外显子跳跃剪接,然而植物中的外显子跳跃剪接现象尚无报道。

    香味是高端优质大米的重要特征之一。水稻香味形成常被 OsBADH2 基因抑制。研究人员将 OsBADH2 基因第2外显子和第2内含子连接点作为基因编辑靶点,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获得一批基因编辑水稻植株,系统分析后不仅发现设计的靶位点实现成功编辑,而且观察到 OsBADH2 基因第2外显子末端的鸟嘌呤核糖核苷酸缺失,会导致成熟mRNA中第2外显子整体缺失,从而首次证实植物中也存在外显子跳跃剪接机制。在该研究中, OsBADH2 基因第2外显子的跳跃剪接使新的mRNA中密码子序列改变,进而导致编码蛋白翻译的提前终止,造成 OsBADH2 基因功能丧失 , 最终创制出香型水稻。该研究不仅首次发现植物基因外显子跳跃剪接现象,而且明确其调控的关键位点是外显子末端核苷酸。此机制的发现为作物性状改良提供了新的思路。

    赵开军研究员、王春连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博士生唐永超、海外相关人才计划Mohamed Abdelrahman、李进波副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发展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计划项目的资助。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pbi.13514

相关报告
  • 《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牵头绘制出小麦D基因组精细图》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7-11-28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贾继增主导的研究团队在小麦D基因组测序研究中又取得新进展,该研究揭示了转座子(TE)在小麦基因组中的重要功能,研究成果将极大加速小麦重要基因克隆和分子育种研究。相关研究论文于2017年11月20日在线发表在《自然—植物》上。   小麦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基因组巨大而且复杂,和其他作物相比转座子含量特别高,基因组超大,这使得小麦基因组测序组装异常困难。粗山羊草是小麦D基因组供体种,对小麦品种改良非常重要。该研究团队在2013年完成了粗山羊草基因组草图的绘制工作,研究成果在《自然》上发表。该文发表后在全世界产生了很大影响,4年多来已被引用412次,成为小麦研究领域的高引论文之一。然而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组装的水平有限,因而影响了研究的深入与基因组信息的利用。   近年来,该团队利用二代、三代等测序技术与最新的组装技术,对D基因组重新测序与组装,将组装质量提高210 倍,完成了染色体级别的D基因组精细图谱的绘制。利用高质量的组装结果,准确地进行了基因注释,构建了基因分布图、基因表达图、假基因分布图、重复序列分布图、甲基化分布图、重组率分布图和smallRNA分布图。研究发现,粗山羊草基因组中有一批基因在近期发生了复制。研究还重点分析了转座子对基因组结构、基因复制、假基因形成与基因表达的影响,发现有近1/2的基因中携带有TE,是已测序基因组中携带TE基因最多的物种,也是迄今为止报道的假基因数量最多的物种。TE通常还抑制基因的表达。该研究还首次把近30年来三代分子标记和之前检测到的重要农艺性状基因和QTL定位到小麦D基因组上,获得一个完整的整合图谱。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D01010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和“青年相关人才计划”启动资金等项目资助。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副研究员赵光耀、邹枨等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作科所研究员贾继增、孔秀英、毛龙等为共同通讯作者。
  • 《中国农科院作科所揭示弱蓝光信号控制大豆赤霉素代谢和避荫反应的分子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王晶静
    • 发布时间:2021-03-17
    • 近期,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作物生物信息学及应用创新团队研究揭示了大豆隐花色素介导弱蓝光信号调控赤霉素代谢和避荫反应的分子机制,并为扩大大豆适应范围及培育适合耐密抗倒高产大豆新品种提供了重要靶基因和育种新材料。相关研究成果于2020年11月27日在线发表于《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上。 据刘斌研究员介绍,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对大豆的需求量急速攀升,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提高大豆产量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求。密植和间套作是提高大豆单产和有效利用种植空间的重要手段。然而,植物之间的相互遮挡会引起周围光环境发生显著变化,导致大豆出现明显的避荫反应(徒长、倒伏、早衰以及抗病虫能力下降等),严重制约了两种栽培模式的推广应用。 该团队通过研究发现,低红光/远红光显著诱导大豆叶夹角变小以及叶柄伸长,而弱蓝光主要促进茎秆伸长,明确了遮荫导致的蓝光水平下降是导致大豆倒伏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人员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大豆基因组编码的7个蓝光受体隐花素(GmCRYs)基因进行了敲除,结果表明,大豆隐花色素单突变体没有明显表型,但其中四个基因同时发生突变形成的 Gmcry1s 即使在正常光照条件下也表现出明显的茎秆徒长,表明 GmCRY1s 基因功能冗余并共同介导了弱蓝光依赖的避荫反应。进一步研究证实,被蓝光激活的GmCRY1s通过上调大豆转录因子STF的水平促进赤霉素氧化酶基因表达,从而降低内源赤霉素的含量并抑制大豆茎秆的伸长;而在弱蓝光条件下则反之。该团队创制的GmCRY1过表达大豆,可显著提高大豆耐荫性,实现密植条件下产量的提高。该研究对充分解析光环境调节大豆生长发育的调控网络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作科所吕向光博士为本论文的第一作者,刘斌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吉林农业大学李海燕团队与东北农业大学陈庆山团队也参与了该项研究。本研究得到了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中国农科院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全文链接:https://www.cell.com/molecular-plant/fulltext/S1674-2052(20)303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