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影响下近海生态系统长期变化及稳态转换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9-13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LMB)海洋浮游生物生态学研究团队牵头在人类活动引起的营养物质输入背景下近海生态系统长期变化及稳态转换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Regime shift in a coastal pelagic ecosystem with increasing human-induced nutrient inputs over decades”为标题发表在《Water Research》上。副研究员周林滨与高级工程师杨熙为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员谭烨辉与研究员李开枝为共同通讯作者。

    人类大量使用化肥与化石燃料以获得食物和能源,排放大量的活性氮至自然生态系统中。长期持续的营养输入导致近海等水体富营养化,生态系统功能也随之变化调整。长期不断增强的营养输入可能迫使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变化到达临界点,从而出现剧烈持续的改变,造成生态系统稳态转换。

    生态系统是一个错综复杂、相互关联的系统,由大量动态相互作用的生物和非生物成分组成。描述生态系统功能与状态的变化,判断生态系统变化临界点及稳态转换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为探究人类活动引起营养物质输入背景下近海生态系统长期变化及其临界点,研究团队整理分析了大亚湾1991-2018年无机营养盐和浮游生物丰度数据。为阐释浮游生态系统功能变化,该研究引入粒径谱方法,根据浮游生物丰度数据构建简化粒径谱表征浮游生态系统功能。

    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海水溶解无机氮浓度升高,浮游食物网整体能量传递效率持续降低,在2006-2007年左右浮游生态系统变化达到临界点,营养盐组成与结构、浮游生态系统功能等出现明显变化,很可能发生了稳态转换。这提示大亚湾渔业资源生产、氧化亚氮温室气体排放等过程都可能发生了显著的改变,需要进一步研究关注。

    本研究为浮游食物网能量传递效率随营养水平增加不断下降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观测证据。明确判断大亚湾浮游生态系统长期变化临界点,并提出浮游生态系统已发生稳态转换的观点,可为海湾生态系统管理、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提供参考。

    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积累了大量长期的有关湖泊、河流、近海等水域的理化与浮游生物调查数据,该研究可为基于这些历史调查数据分析水生生态系统长期变化及其临界点与稳态转换判断,提供方法和案例参考。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南海海洋所自主部署项目等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Linbin Zhou,Xi Yang,Kaizhi Li,Chenhui Xiang,Yunchao Wu,Xiaoping Huang,Liangmin Huang,& Yehui Tan. Regime shift in a coastal pelagic ecosystem with increasing human-induced nutrient inputs over decades. Water Research,2024,122147.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watres.2024.122147

  • 原文来源:https://scsio.cas.cn/news/kydt/202408/t20240813_7263793.html
相关报告
  • 《海洋牧场生态系统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3-14
    • 海洋牧场是全球海洋渔业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受到中央和沿海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丁德文院士团队针对我国现代海洋牧场发展中存在的生态学问题,持续开展了海洋牧场生态系统研究工作,相关研究成果分别以“Construc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n early warning system for marine ranching ecological security: Experience from China’s coastal areas” “Trophic structure of fishes and macroinvertebrates in relation to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in artificial reef ecosystems of Pearl River Estuary” “现代海洋牧场建设的人工生态系统理论思考”为题目发表在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Ecological Indicators、《中国科学院院刊》等国内外知名期刊。 研究团队在系统总结国内外海洋牧场概念演进过程及其实践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剖析了现代海洋牧场建设存在生态学理论缺失、生态工程技术缺少、生态管理缺位等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提出海洋牧场人工生态系统理论,海洋牧场渔业资源关键功能群构造及其生境营造原理方法,及包括方案规划设计、生态工程与智能工程建设、生态适应性管理模式在内的海洋牧场人工生态系统构筑基本范式,为我国现代海洋牧场建设探讨生态系统理论体系。 研究团队采用综合指标评估模型和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了海洋牧场生态安全预警体系,并将该体系应用于2010-2035年中国沿海国家级海洋牧场生态安全评价与预警,探讨未来不同发展模式下中国海洋牧场生态安全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广东省、山东省和江苏省海洋牧场生态安全耦合协调性较高,资源成为影响中国63.6%区域海洋牧场生态安全协调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在生态优先发展情景下,到2035年中国沿海海洋牧场生态安全将发展到最高水平,但仍有27%的研究区域(江苏、福建和海南省)存在生态安全高度预警。研究结果可为海洋牧场建设规划、管理维护和管理决策提供参考,实现开发与保护的平衡。 研究团队采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方法研究了珠江口万山、庙湾两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的食物网结构,结果表明万山海洋牧场以底栖生物/游泳生物食性鱼类为主,浮游生产是万山海洋牧场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主要驱动能量(鱼类:80%,大型无脊椎动物:52%),海洋牧场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营养多样性和较低的营养冗余;而庙湾海洋牧场以底栖生物食性鱼类为主,底栖生产是庙湾海洋牧场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主要驱动能量(鱼类:91%,大型无脊椎动物:78%)。大型无脊椎动物功能群以碎屑食性和肉食性类群丰度最高,是底栖食物网中的顶级捕食者。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珠江口海洋牧场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状况,可为珠江口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建设和渔业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另外,研究团队完成的广东省管辖海域40个区域的海洋牧场选址生态适宜性评价,为广东省海洋牧场“十四五”规划编制提供了技术依据。研究团队研制的海洋牧场大型底栖生物原位调查设备、海洋牧场增殖放流鱼苗索饵游泳训练装置等装备,为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提供了实用技术装备。 研究团队博士研究生焦梦雨、助理研究员周卫国、丁德文院士、索安宁研究员分别是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人才引进重大项目广东省海洋牧场规划、建设与管理工程技术研究项目(GML2019ZD0402)支持。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6840997/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470160X22002941?via%3Dihub  http://www.bulletin.cas.cn/zgkxyyk/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lag=1&file_no=20220916&journal_id=zgkxyyk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343-022-1423-8  
  • 《胶州湾热浪的长期趋势及生态系统响应研究方面获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4-12-04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胶州湾站科研人员在胶州湾热浪的长期趋势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本研究基于历史长期实测数据,揭示了长时间尺度下胶州湾热浪的历史分布模式和发展趋势,率先从生态系统层面探究了浮游生物对热浪的响应趋势,发现了热浪对浮游生物影响的季节异质性,为揭示热浪对近海浮游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提供实测数据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在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发表。 热浪是指温度至少连续五天超出气候平均态90百分位阈值的极端高温事件。它是一种广泛存在的极端气候事件,随着全球变暖它的出现越来越普遍。世界气象组织报告指出,气温和海温都在不断打破历史记录。热浪已被证明对环境和生态系统有多重不可逆转的不利影响,海洋热浪会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增加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压力。国际上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热浪及其特征的时空演变机制和热浪对海洋生物的影响,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开阔海域,且主要通过遥感数据和模型模拟的手段进行研究。历史实测数据的不足也限制了热浪对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 本研究利用1954-2022年胶州湾的气温数据,检测到156次热浪及其特征,对胶州湾热浪的长期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每十年的增量为热浪次数(HWN)增加0.62次,参与热浪的总天数(HWF)增加6.65天,热浪持续时间(HWD)增加0.66天。热浪强度则呈现出周期逐渐缩短的规律波动,这与热浪的频率增加有直接关系。热浪事件的发生也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在夏季发生最频繁。研究团队重点基于2003-2022年胶州湾12个站位实测获取的浮游生物数据,比较了热浪和非热浪期间浮游生物丰度和代表性功能群的变化。结果表明,热浪期间,浮游动物丰度显著增高(p < 0.001)。这种显著性主要归因于热浪期间桡足类(p < 0.001)和胶质类浮游动物(p < 0.01)的丰度较高。然而,浮游生物对热浪的响应具有季节异质性。表层Chl-a浓度在秋季显著升高,在夏季和冬季显著降低。硅藻丰度夏季显著增高,春、冬季显著降低。甲藻丰度夏季显著增高,秋、冬季显著降低。 本研究以胶州湾的历史实测数据为基础,揭示了典型的海湾生态系统对热浪的响应。此外,目前的研究现状表明,热浪的驱动机制、发生的区域和当地的环境因子都会造成生态系统对热浪的响应不尽相同,其中涉及的机制较为复杂,仍需大量的基础研究支撑。因此,本研究倡议开展更多基于不同区域的实测数据探究生态系统对热浪的响应,以进一步完善对近海沿岸生态系统对热浪响应机制的认识。 相关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王婧,通讯作者为研究员孙晓霞。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国际科学伙伴计划等项目联合资助。 论文信息: Wang,J.,Sun,X.,Zhao,Y.,Zheng,S.,Zhu,M.,2024. Long-term trends of heat waves and ecosystem responses in Jiaozhou Bay,the Yellow Sea.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09,117304. https://doi.org/10.1016/j.marpolbul.2024.117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