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 钯催化使酚的交叉偶联类 SN2糖基化》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3-11-24
  • 本文内容转载自“ iNature”微信公众号。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1X0Dd91Ql-sZefeaoxd1OA

    2023年11月23日,四川大学钮大文团队在Science在线发表题为Palladium catalysis enables cross-coupling–like SN2-glycosylation of phenols的研究论文。

    尽管立体糖苷在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但高效构建立体糖苷仍然是一个挑战。如果糖基化方法能像钯(Pd)催化的交叉偶联那样可靠和模块化,将会推动碳水化合物功能的研究。然而,Pd催化在形成sp2 -杂化碳中心方面表现优异,而糖基化主要是建立sp3 -杂化C-O键。

    该研究报道了一个糖基化平台,通过Pd催化SN2从苯酚转移到稳定的含芳基碘化物的糖基硫化物。关键的Pd(II)氧化加成中间体从芳基化剂(Csp2亲电试剂)分化为糖基化剂(Csp3亲电试剂)。该方法继承了交叉偶联反应的许多优点,包括操作简单和官能团容纳性。它保留了各种底物的SN2机制,并适用于商业药物和天然产物的后期糖基化。这项研究将为Pd介导的糖基化反应带来机遇,推动碳水化合物合成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 原文来源: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k1111
相关报告
  • 《钯催化2-异腈苯甲酰胺的不对称偶联—环化反应构建轴手性的2-芳基-和2,3-二芳基喹唑啉酮》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1-03-04
    • 联芳基旋阻异构(atropisomerism)是众多旋阻异构现象中最普遍的一种。一般认为当旋阻能垒ΔG≥30 Kcal/mol且两个芳基具有非对称结构时,它就具有稳定的轴手性。ΔG越大,轴手性越稳定;而20 < ΔG < 30 Kcal/mol这类具有不稳定轴手性的分子在合成中应当避免,特别是在药物分子的设计与合成中;ΔG < 20 Kcal/mol可以认为没有旋阻异构。具有稳定轴手性的联芳基结构广泛存在于手性配体,手性催化剂,天然产物,药物和生物活性分子中,因此,对映体选择性合成具有稳定轴手性的联芳基化合物是近年来不对称合成领域的热点,涌现出大量的优秀的合成方法。这些方法从合成策略上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1)两个芳基物种之间的不对称偶联,即构建手性轴;2)通过不对称环化或者从环状化合物的去中心手性芳构化,构建联芳环结构中的一个芳环;和3)对前手性的联芳环结构的修饰,包括不对称去对称化,C-H键官能化,不对称开环等。而第4种策略,即通过同时构建二芳基轴和芳环,在轴手性联芳基化合物的不对称合成中鲜有报道,目前仅有两例,而且都是两个五员杂环相联的结构。   异腈是一类特殊的具有形式上的二价碳的结构,它参与的多组分反应,如Ugi反应广为人知。此外,异腈在对过渡金属物种特别是钯物种的迁移插入反应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表现出与CO类似的化学性质,但在产物结构上更具复杂性和多样性。但是,异腈基团和过渡金属之间的强配位能力严重影响了手性配体和钯的配位,导致了钯催化的异腈插入即亚胺化反应很难实现不对称转化。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朱强研究员课题组长期以来致力于官能化异腈参与的新反应研究,他们利用官能化异腈的策略,成功地在钯催化的不对称的环亚胺化反应方面取得突破。他们先后实现了官能化异腈的不对称去对称化C-H活化的策略实现了中心手性(ACS Catal. 2017, 7, 3832.)和平面手性 (Org. Lett. 2018, 20, 1837.)的构建,首次将钯催化的不对称异腈插入反应的ee值提高到90%以上。近日,他们又把这一策略成功应用到轴手性化合物的合成上。   在该反应中,N-烷基-2-异腈基苯甲酰胺和2,6-二取代的碘苯化合物在钯催化的条件下能够以高收率和高对映选择性的合成轴手性2-芳基喹唑啉酮。这一反应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拓展了合成轴手性联芳基化合物的第4条策略,即在构建二芳基轴的同时环化芳构化,实现了两个不同的六员环的轴手性联芳基化合物的合成;2)首次实现了轴手性的2-芳基喹唑啉酮的合成,以往的合成都是集中在3位N-芳基手性轴的构建。DFT计算表明所合成的化合物旋阻能垒ΔG>32 Kcal/mol,热稳定实验表明,其中一个化合物的甲苯溶液加热到110 oC,12个小时以后没有观测到消旋;3)当用N-(2,4-二甲氧基苯基)-2-异腈基苯甲酰胺作为官能化异腈底物时,能够以中等的非对映选择性和优秀的对映选择性获得同时包含两个手性轴的2,3-二芳基喹唑啉酮化合物。为相邻两根手性轴的同时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4)合成的轴手性的2-芳基喹唑啉酮可以成功转化成结构独特的N,P配体,在初步的钯催化的不对称烯丙基烷基化(AAA)中表现出良好的不对称诱导效果。   总之,这一研究不仅为合成轴手性联芳基化合物以及多个手性轴的同时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研究具有轴手性的2-芳基喹唑啉酮这类新化合物的生物活性以及其衍生物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也是官能化异腈在钯催化的不对称环亚胺化中应用的成功范例。   相关工作于2月10日发表在J. Am. Chem. Soc. 上,论文第一作者为广州健康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滕帆,朱强研究员、罗爽副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物岛实验室前沿研究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八桂学者”计划项目的支持。同时,该研究也得到中国科学院超级计算中心广州分中心的支持。
  • 《P450酶催化糖肽分子内苯酚偶联反应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6-11
    • 近日,南海海洋所张长生研究员团队和厦门大学王斌举教授团队合作在P450酶催化糖肽分子内苯酚偶联反应的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Discovery and Biosynthesis of Cihanmycins Reveal Cytochrome P450-Catalyzed Intramolecular C−O Phenol Coupling Reactions”发表于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美国化学会志》)。南海海洋所博士方春艳、副研究员张丽萍和厦门大学博士生汪永超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南海海洋所研究员张长生、研究员朱义广和厦门大学教授王斌举为共同通讯作者。 在化学生物学领域,细胞色素P450酶因其独特、多样的催化能力而备受瞩目。P450酶催化的分子内C−O和C−C苯酚偶联反应在天然产物生物合成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广泛存在于糖肽类抗生素如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中。虽然糖肽类抗生素中多个催化分子内苯酚偶联反应P450酶的功能和晶体结构相继被解析,但底物复合物结构的缺失导致该类反应的催化机制一直是未解之谜。 研究团队从放线菌Amycolatopsis cihanbeyliensis DSM 45679中发现了C−O连接的新型双环糖肽类化合物cihanmycins。CHM A (1)的结构通过X-ray单晶衍射确定为双环糖肽,包含肉桂酰基团和两个稀有的D-阿拉伯呋喃糖。研究团队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异源表达实验,在DSM 45679的基因组中定位了CHM的基因簇,并通过体内基因敲除和体外生化实验证实了3个P450酶的功能:Cih26负责肉桂酰基团的环氧化和羟化,Cih32负责三个氨基酸的羟化,Cih33及其同源蛋白DmlH和EpcH催化分子内C−O苯酚偶联反应形成CHM的双环骨架。 为揭示Cih33及其同源蛋白催化C−O苯酚偶联反应的机制,研究团队开展了晶体学研究并解析了DmlH和DmlH−7复合物的晶体结构,首次揭开了分子内C−O苯酚偶联P450酶与大环肽结合模式的神秘面纱。同时,单环底物7的柔性结构使其NMR信号裂分复杂,难以解析结构,而DmlH−7的结构获取提供了通过复合物晶体鉴定小分子结构的经典案例。值得注意的是,底物7与DmlH的辅因子血红素(heme)平面之间有一个水分子,可能在苯酚偶联反应的攫氢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为验证这一推测,研究团队开展了分子动力学(MD)模拟和量子力学/分子力学(QM/MM)计算,揭示了DmlH催化分子内苯酚偶联反应由水介导的双自由基机制,首次提出了水分子在双自由基苯酚偶联反应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基于生信分析,从数据库中挖掘到81个含有Cih33同源蛋白的肽类基因簇。对这些基因簇的P450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发现催化分子内苯酚偶联反应的Cih33/DmlH/EpcH和糖肽类抗生素的P450酶都聚集在同一分支,表明该分支中的其他P450酶可能具有相似的功能和机制,编码这些P450酶的基因簇有望产生新颖的双环肽类化合物。 综上所述,本研究证实了双环糖肽类化合物CHM生物合成中3个P450酶的功能,并利用酶学和计算化学等方法首次揭示了DmlH催化分子内苯酚偶联反应由水介导的双自由基机制,为深入理解P450酶催化的分子内苯酚偶联反应提供了新的视角,还为发现和开发更多新颖的双环肽类化合物奠定了研究基础,有望为抗生素研发提供更多物质基础。 以上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中国科学院王宽诚率先人才计划、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Chunyan Fang†,Liping Zhang†,Yongchao Wang†,Weiliang Xiong,Zier Yan,Wenjun Zhang,Qingbo Zhang,Binju Wang*,Yiguang Zhu*,and Changsheng Zhang*. Discovery and Biosynthesis of Cihanmycins Reveal Cytochrome P450-Catalyzed Intramolecular C−O Phenol Coupling Reactions. J. Am. Chem. Soc. 2024. DOI: 10.1021/jacs.4c02841.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21/jacs.4c02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