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将对化肥征收5%的增值税;到2033年化肥进口量预计达683万吨》

  • 来源专题:现代化工
  • 编译者: 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06-19
  • 越通社消息—根据增值税法修订草案,化肥预计将被纳入征收增值税的商品类别,税率为5%,以解决国内生产企业面临的困难,确保该项目可与进口同类型产品有效竞争。在增值税法草案中,化肥应缴纳5%的增值税,而不是按照现行规定不征税(2014年11月26日第71/2014/QH13号法)。
    财政部表示,在上述规定实施过程中,化肥生产企业要求修改了不得申报和抵扣货物劳务进项税额的问题,包括为化肥生产服务的投资和固定资产采购活动。必须计入生产成本,导致成本增加,利润减少。这使得它们在与进口化肥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资金匮乏也导致企业难以主动投资、扩大生产。
    Apromaco农资股份公司副总经理Do Duc Hung表示,目前,化肥进口商没有进项税,这使得他们相对于国内化肥生产商具有竞争优势。将化肥纳入增值税应税商品清单并设定5%的特定增值税税率也将有助于与进口化肥,特别是来自化肥零进口关税国家的化肥公平竞争,例如中国和东盟。
    越南化肥市场大有可为
    农业人口占越南总人口的50%以上,耕地和林地占越南国土总面积的60%。近年来越南每年化肥出口量超过300万吨,同时化肥进口量也超过100万吨。
    越南化肥市场集中度较低,本土企业约占70%的市场份额。以2023年越南化肥市场整体收入计算,前五名企业合计约占市场份额的30%。越南市场的主要化肥制造商正在采取各种策略,如扩大产能、寻找更多经销商等,以增加市场份额。
    越南出口化肥的主要品种有硫酸铵、磷酸二铵、氮、磷、钾等。柬埔寨、印度、印度尼西亚、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是越南化肥的主要出口市场。同时,越南每年进口化肥超过400万吨,其中硫酸铵进口量最大,中国目前是越南最大的化肥供应国,占越南化肥进口总量的近45%。此外,俄罗斯、以色列、老挝、加拿大等国家也是越南化肥的主要进口来源地。
    尽管新冠对越南经济造成了一定影响,但越南化肥行业在疫情期间仍呈现增长趋势,2020-2021年其化肥产量分别增长5.2%和3.5%。此外,尽管疫情期间供应链和物流受到干扰,但化肥进出口量仍呈现整体上升趋势。2023年越南化肥进口量将达到411.6万吨,同比增长21.3%。
    但到了2023年,由于全球化肥行业供应过剩,化肥价格下跌,国外订单减少导致越南化肥出口下降。然而,作为化肥净进口国,越南在此过程中经历了化肥价格下降。2023年,越南化肥进口量同比增长21.3%,但进口金额同比下降12.8%。
    在越南,大田作物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占总量的81.6%。尽管种植面积减少,但该国农作物产量却显着增加,因此需要更高的化肥用量。值得注意的是,水稻、豌豆和大豆是越南的主要大田作物。2022年,农业部门粮食产量目标为4830万吨,其中水稻产量目标为4390万吨。这凸显了未来几年大田作物市场的预期增长。
    2022年,园艺作物在越南化肥市场中占据25.8%的份额。欧盟与越南之间即将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特别是从2023年开始的园艺作物出口协定,有望进一步促进该领域的增长。
    草坪和观赏植物行业的复合年增长率预计将达到 4.4%。值得注意的是,花卉和观赏植物生产取得了显着进步,产生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农业和农村发展部强调,花卉和盆景树的需求正在上升。2022年,草坪和观赏作物占越南化肥市场的0.4%。
    随着越南农业和种植业的发展,未来几年越南化肥进口量将逐步增加。并且,越南政府一直在推行降低生产成本的政策,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鼓励使用农场或本地生产的化肥,以提高大田作物的生产力、质量和利润。由于缺乏养分而导致农作物歉收的发生率不断增加,以及为防止植物矮化而对高效肥料的需求增加,是促进越南化肥市场增长的其他因素。鉴于市场吸引力不断增强和需求不断增长,越南化肥市场有望大幅增长。预测到2033年,越南化肥进口量将达到683万吨,2024年至2033年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5.2%。
    查看全部内容
  • 原文来源:http://cn.agropages.com/News/NewsDetail---31829.htm
相关报告
  • 《巴西化肥对外依存度达86%!在建化肥厂数量增加将减少对进口依赖》

    • 来源专题:现代化工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09-19
    • 据巴西CNN网站日前消息,目前巴西化肥进口量约为3940万吨,对外依存度为86%,国内产量仅为680万吨,其中还有小部分出口。 巴西化肥原料工业工会(Sinprifert)调查显示,该国对三种肥料的需求占比分别为钾肥39%,磷肥32%和氮肥29%,俄乌冲突引起了全球范围的化肥供应恐慌,如果巴西能够将当下全国产量增加500%,到2050年或能将对进口化肥的依存度降低至50%。 目前巴西国内有25个化肥生产企业,其中最重要钾肥工厂是位于亚马孙州奥塔泽斯市的巴西钾肥公司(Potássio do Brasil),其产能预计可满足全国需求的20%至25%;主要磷肥工厂是位于塞阿拉州圣基特里亚的伽伐尼肥料公司(Galvani Fertilizantes),该公司还与巴西核工业公司(INB)合作开发铀等核能材料;主要氮肥工厂是巴西国家石油公司在南马托格罗索州、巴伊亚州和圣埃斯皮里图州的原有几个化肥厂,但目前工厂仍未正式启动量产。 报道还罗列了其他在建化肥厂,包括亚马孙州Autazes钾肥厂、塞阿拉州Santa Quitéria 磷肥厂、南马托格罗索州Trê 氮肥厂、米纳斯吉拉斯州Tiros钾肥厂、米纳斯吉拉斯州Uberaba氮肥厂、南大河州Lavras do Sul 磷肥厂。
  • 《提升农业含绿量 增加发展含金量——农用化肥农药施用量连续7年保持下降趋势》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4-12-03
    • 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农用化肥施用量5022万吨,比2012年下降14.0%,科学施肥用药水平不断提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8.3%,种养结合农牧循环格局加快建立;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为主的多元利用方式提质增效;农膜处置率稳定在80%以上,科学使用回收机制日趋完善……我国农用化肥农药施用量连续7年保持下降趋势,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取得积极成效。 施肥有了最高限量—— 立足源头治理,促进治存量、遏增量 每亩底肥30公斤、分蘖肥10公斤、拔节孕穗肥10公斤……翻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太阳镇双庙村的化肥定额制示范区施肥方案,表格中清晰标注了水稻生长各阶段化肥投入的最高限量标准。 “偏施氮肥引起土壤板结,还会污染周边水体。我们通过试验对比,筛选出水稻最佳用肥技术模式,氮肥用量减少了10%以上。”化肥定额制项目实施方、杭州佳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余岳峰说。 “当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正处在治存量、遏增量的重要关口。”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绿色发展团队首席专家金书秦介绍,农业面源污染往往具有分散性、不确定性和滞后性,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突出难点。 立足源头治理,促进污染减量。2020年,临安区农林技术推广中心与浙江农林大学、临安区产品质量监测中心合作,针对水稻、茶树、雷竹、核桃等9种作物,制定发布了全国首个化肥定额制限量地方标准。 临安区农林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邬奇峰介绍,为加强施肥行为管控,当地一方面引导农资经营单位建立购销数据库和补贴档案,平台可自动识别购买用量是否触碰“红线”;另一方面推动规模主体签订承诺书,保留购买凭证、建立肥料施用档案,实现可追溯。目前,全区化肥定额制已推广25万亩,近5年减少化肥用量1380吨。 着眼顶层设计,推动系统发力。农业农村部科学技术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国家层面已编制全国畜禽粪肥利用种养结合、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等专项规划,系统谋划重点领域、关键区域农业环境问题治理。全国布设241个农田氮磷流失国控监测点和500个农膜残留国控监测点,选取太湖、鄱阳湖、洞庭湖等区域,探索开展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分析评估氮磷流失规律,加快构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一张网”。 灌溉有了循环水网—— 瞄准重点领域、关键区域,综合研发优化技术 湖北省安陆市洑水镇车站村,一套智能化生态水网排灌系统,充分发挥农田固碳减排作用:通过农田水位控制闸门开合,可调节雨水、灌溉水等水体滞留时间;生态沟渠里,一丛丛水生植物拦截着农田排水中的污染物;田间灌溉尾水经多轮预处理后,流至农田排水水质水量综合平衡调控站…… 安陆市水域面积达1.7万公顷,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点多面广。“运用生态学原理进行整体统筹设计,将区域沟渠水系联通形成‘活水’循环系统,是区域农村水系可循环、可监测、可控制的关键。”湖北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站站长樊丹说,这统筹解决了区域农田面源污染、农村生活污水、堰塘淤塞等突出环境问题,在全省已推广应用达60万亩。 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离不开科技支撑。农业农村部科学技术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依托“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组织实施了典型农区氮磷迁移转化与面源污染调控等项目,强化综合防治技术供给。同时,实施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导则,发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相关岗位科学家作用,推广绿色投入品和农业废弃物利用技术。 “实现污染防治区域全覆盖、可持续,仅靠单一技术难以达到目的,要因地制宜进行系统集成组装。在推广相关技术时还要充分考虑农户的接受程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罗良国发现,农民往往更青睐土壤有机质提升、投入品减量等技术,在设计农业环境保护方案时,需要为农户提供更加灵活多元的选择和服务。罗良国建议,将农业补贴标准核算与采用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更紧密挂钩,提高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参与绿色生产的积极性。 绿色投入品配套适用农机日益成为主流。在江苏省仪征市壮禾米业专业合作社,水稻用上了“侧深施肥+作物营养诊断精准施肥+无人机喷肥”技术模式。“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推广,提高了绿色高效施肥技术到位率,越来越多农户认可并参与其中。”江苏省耕地质量与农业环境保护站农艺师仇美华说。 金书秦建议,要加快以调查、监测、评估技术为重点的联合攻关,完善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体系,加强小流域尺度的农业面源污染形成机理研究;针对源头减量、过程拦截、末端治理等环节,研发优化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污染阻滞降解、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不断提高科学治污水平。 农膜有了回收链条—— 全要素全链条推进,促进治理模式可持续发展 “1立方米废旧农膜可以在回收网点兑换7.5公斤新农膜,划算!”在甘肃省民勤县苏武镇元泰村,慧丰源农牧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尚福说,购买新农膜也有补贴,亩均可节省20—30元。 在甘肃邦德实业有限公司的万吨废弃膜清洗造粒生产线,旧农膜经过切割、漂洗、热熔、模压等流程,变成再生颗粒、滴灌带等产品。“废弃农膜‘变废为宝’,推动农业经济与生态效益实现双赢。”公司负责人李玉德说。 河西走廊气候干旱,农膜应用广泛。“加厚高强度农膜韧性好,揭膜时不易破损残留。”民勤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段振佼介绍,为促进更多农户使用加厚农膜,县里从农膜生产、回收到利用构建起全产业链闭环,通过价格补贴、技术服务、农机农艺结合等手段,让企业和农户“两头甜”,全县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5%。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具有长期性,农户和经营主体很难从中直接获益,往往缺乏持续投入的动力。”金书秦建议,通过机制创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复合种养、优化布局延链增值。 近年来,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已逐渐从攻坚战转向持久战,从源头控制为主逐渐转向全过程监管。2023年3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整建制全要素全链条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实施方案》。“方案以长江、黄河流域为重点,遴选一批县(市、区)率先开展试点,探索整建制全要素全链条推进机制和有效路径。”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有关负责人介绍。 放眼全国,从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支持162个养殖大县整县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到在长江、黄河流域新建65个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重点县,再到建设440个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24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试点推广加厚高强度农膜和全生物降解农膜……提升农业含绿量,增加发展含金量,随着一项项行动先后落地,农业绿色发展成效越来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