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创“物资基因码”成功应用于我国最大油气田》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3-25
  • 近日,中国石油物资采购中心首创的智慧化新型采购供应生态体系——物资基因码,成功运用到我国第一大油气田长庆油田的物资采购招标中,不仅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为油田海量物资数据结构化存储、标准化应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途径和可靠的载体。

    “我们制作生成代表本次招标项目和中标单位唯一身份的‘物资基因码’,仅用两个小时就将以二维码为载体的3000余份电子中标通知书完整送达,这个工作量在过去需要整个团队一个用时一周才能完成。这不仅大幅下降了招投标的工作量,还为招标人、投标人节约各类费用近百万元。”3月16日,中国石油物资采购中心招标业务人员自豪地介绍道。

    自2021年以来,中国石油物资采购中心积极开展数字化转型,在集团公司科技管理部、数字和信息化管理部、工程和物装管理部的指导支持下,深入剖析石油物资从设计、采购、制造、物流、使用到报废全流程,研究创编以“物资基因码”为核心的智慧化新型采购供应生态体系建设方案。

    “物资基因码”就像是物资的“身份证”,将物资从设计到采购,从生产制造到施工运维全生命周期各环节最典型、最核心的特征提炼出来,按照矩阵式构建物的基因库,再以点选、组合的方式生成物的基因组和基因码,最终实现将设计采购、物流、仓储、应用等所有的物资管理活动“数据化”。

    作为全国首创新一代编码技术方案,“物资基因码”能够实现各类信息系统的互通互联和数据要素的快速交互,将业务层面的技术沟通转变为数据层面的自主交流,以推动“物联网+区块链+AI”信息技术与传统油气制造业的深度融合。2021年9月和10月,中国石油物资采购中心申报的《一种基于基因码的物资管理方法和系统》《一种物资基因码的生成方法和系统》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随着“物资基因码”技术的日臻成熟,中国石油物资采购中心持续加快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将工作重点放在成果转化上。今年年初,中国石油物资采购中心招标二处、西北分中心在承担长庆油田2022年至2024年油田井筒技术服务集中招标项目时,首次将“物资基因码”应用到中标通知书中。

    “物资基因码”技术不仅提高了招标工作效率,为招标人和中标人节约了各类费用,而且为海量数据结构化存储、标准化应用提供了有效途径。中标人既可依据“物资基因码”动态加载关键人员、设备信息,提高井筒作业现场管理水平,还可为服务进度统计、结算数据分析、作业服务评价提供关键支撑。这项技术高效、节支、便捷,受到长庆油田高度评价。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
相关报告
  • 《中国最大油气田2021年生产油气当量6244.63万吨》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1-04
    • 记者1日从中国石油长庆油田获悉,长庆油田2021年生产石油2536万吨、天然气465.43亿立方米,折合油气当量6244.63万吨,较上年净增长203万吨,再创新历史新纪录。 据介绍,2012年长庆油田跃居中国第一大油气田之后,2020年油气产量攀升到6041万吨,建成中国首个年产油气6000万吨特大型油气田。 2021年以来,长庆油田一次性提交页岩油探明储量5.5亿吨,探明中国首个储量超10亿吨级页岩油大油田,目前在陇东地区投产页岩油水平井524口,年产页岩油132万吨,支撑陇东油区油气产量突破千万吨。全年探明天然气储量3174亿立方米,新投产气井超过2200口,拉动天然气产量较上年净增长18亿立方米。 长庆油田开发的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田,是国际上典型的“三低”(低渗、低压、低丰度)油气资源,常规技术难以实现经济有效开发。长庆石油人几十年坚持基础研究、科技攻关,依靠自主创新,形成了快速获取油气资源的五大原创性地质理论,掌握了黄土源三维地震、水平井优快钻井、体积压裂等关键核心技术,探索了“丛式水平井部署、工厂化现场作业”油气开发模式。 长庆油田加大盆地致密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从攻克特低渗、解放超低渗,再战页岩油、突破致密气,让“三低”油气藏持续爆发出巨大能量,建成国内首个百万吨页岩油示范区、30亿立方米致密气高效开发示范区,推进陆相页岩油在国际低油价下实现规模有效开发、致密天然气高效开发。 据了解,作为国内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基地,长庆油田2021年天然气产量占到油气总量的60%,全年超过46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通过西气东输、陕京管道等10多条国家天然气主干线,输往京津冀和陕甘宁蒙晋区域50多个大中城市,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注入强大绿色动能。 此外,长庆油田在“清洁生产、低碳替代、绿色发展”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年实施并投运了近20个风、光发电新能源项目,直接用于油气工业生产,全年仅此一项减少碳排放量近100万吨。在陕北油区建设投运的10万吨级国家CCUS(二氧化碳埋存)示范基地,向地下2000米深处的油层,注入二氧化碳15万吨,既帮助周边煤化工企业减碳,还提升油田开发效益。
  • 《给油气田装上“超级智能大脑”》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2-22
    • 数字经济蓬勃发展,行业数字化转型不断加速,进入“十四五”时期,在高质量发展要求下,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愈发凸显重要性。作为国家战略性资源和工业基础,在数字化浪潮冲击下,油气行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已是大势所趋。 作为典型的传统行业,油气行业拥有庞大的资源数量、数以千亿计的资产规模、数以百万计的员工;同时,也有专业度高、工艺流程复杂、产业链长、设备资产总量巨大,应用场景复杂等特点。 前者为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出需求,后者则给数字化转型增加了难度。 “在数字经济转型的浪潮之下,油气行业面临着‘船大难掉头’的困难。”北京国双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双)大数据事业部总经理薛小渠表示,油气工业是流程性工业的典型代表,给人工智能技术场景化落地提出很大挑战。 如何让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与油气企业深度融合,培育行业发展新生机?国双油气给出的答案是:通过算力、算法和场景化落地三大核心能力,把人从经济社会常规运行的烦琐工作中解放出来,通过打造一个“混合式产业智能”解决方案,有效利用人与机器的充分融合互补,助力垂直行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在年前揭晓的第十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名单中,国双“油气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平台”还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企业技术创新工程项目)。 智能化分析预测成为重要抓手 在薛小渠看来,油气行业对于数字技术的需要紧迫而持久:一方面,油气开发难度日益增加,持续稳产形势严峻,新老油田都面临着生产成本升高与效益降低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各层级对企业的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责任要求越来越严格。 “诸如此类的问题会在未来几年持续存在,对油气行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和决策提出新的挑战。”薛小渠说,“地下有多少油气储量、分布状况、如何开采?如何让油气田安全高效地运行十年、二十年?以前用传统工艺模型去做,现在可以通过算力算法的升级,解决行业的普遍问题。”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为油气田的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智能化分析预测技术成为解决油气研究与生产问题的重要手段。”薛小渠表示,传统油气勘探与开发研究技术如储层预测、油层识别、注采分析优化等,需要人工花费大量时间整理分析数据,效率低、问题多,而未来通过“油气智能大脑”,可以对输入的相关数据进行自动分析推理,直接给出开采方案的参考建议。 据介绍,国双研究团队对多年来积累形成的大量研究成果、业务模型等进行科学管理,通过知识图谱技术将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中的勘探开发知识进行分析处理:首先通过行业专家的标注,逐步训练和优化机器学习算法,进而实现自动识别与标注,成功构建国内首个基于自动知识抽取和知识图谱架构的油气行业知识库,奠定了勘探开发认知计算应用基础,形成油气勘探开发的“超级智能大脑”。 与此同时,国双还进一步打造了包括智能油气藏、智能井场、智能管道、油气智能生产管控、油气知识共享等业务应用场景的智能油气田整体解决方案,并与国内多个油气田企业、研究机构等客户进行了深度合作,技术创新点得到了充分验证。 “混合式产业智能”是可行之道 油气行业是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场景之一,据国双首席技术官刘激扬介绍,要想真正把AI能力落地到具体场景为产业所用,需要“混合式产业智能”的加持。 他表示,“混合”首先指的是感知智能和认知智能的混合。前者指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等感知层面的智能,后者则指让机器像人一样,通过对知识的学习、积累和应用来实现认知能力,“要实现这一点,必须赋予计算机理解语言、学习知识、积累经验、运用相关知识经验进行推理、解决现实世界问题的能力”。 第二是指数据和知识的混合。刘激扬表示,要想把垂直行业积累的大量数据有效利用起来,必须对业务场景有深入理解,只有把数据和知识汇聚起来,才能真正理解垂直行业的具体业务,进而满足行业客户的需求。 第三是行业专家和数据科学家的混合。行业专家负责提供行业领域的知识和经验,数据科学家则用这些知识做深度的数据挖掘、构建有效的模型,人工智能落地产业需要二者的高度协作。 “无论是智慧法院、智慧能源,还是智慧园区、智慧城市,要想在行业领域实现人工智能的场景化落地,都需要‘混合’的能力和打法。”刘激扬强调。 薛小渠同样表示,要想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行业场景,尤其是油气这样传统而复杂的行业,技术储备、行业经验的积淀、人工智能的思维逻辑、扎根真实的应用场景等缺一不可。这既是人工智能技术落地油气行业的经验,也是可以推而广之的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