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世界性难题!我国科研团队在“可燃冰”大规模利用领域实现重要突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8-22
  • 8 月 21 日消息,据海南省科学技术厅官方公众号“海南科技”消息,近日,海南大学海洋清洁能源创新团队成功破解了长期制约的世界性难题,在甲烷直接催化转化领域取得颠覆性突破。该团队研发的新型催化体系,以接近 100% 的完美选择性,在温和条件下将气态的甲烷高效转化为高附加值的液体燃料甲醇,为我国南海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就地转化、高效利用提供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方案。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

    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是蕴藏在中国南海的巨大战略能源宝库,其主要成分甲烷,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一环。然而,甲烷分子结构异常稳定,传统的工业利用方式如同“大火猛攻”,需在高温高压下进行粗放式转化,不仅能耗巨大,且大量甲烷被过度氧化为二氧化碳,造成能源和资源的双重浪费。因此,如何在温和条件下实现原子级的精准调控,将甲烷直接、高效地转化为甲醇,一直是全球催化化学领域的“圣杯级”挑战。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在这一背景下,海南大学海洋清洁能源创新团队为国家“可燃冰”开发利用提供了一份“海南方案”。他们巧妙地设计出一种纳米级别的钯(Pd)催化剂,通过对晶面的精密“装修”,能够精准识别并激活甲烷分子。更关键的是,它对目标产物甲醇具有一种“快速释放”的特性:一旦宝贵的甲醇分子生成,催化平台会立即将其“弹出”,避免其在反应环境中停留过久而被过度氧化。这项突破性技术实现了两大创新,一是根据最终实验结果显示,甲醇的选择性高达 99.7%,几乎实现了“零损耗”的完美转化;二是整个过程仅需 70℃的低温,这意味着未来的工业化生产将更安全、更节能、更环保,具备了极高的商业应用潜力和经济价值。

    从南海深处开采的“可燃冰”,有望在海南本地被高效、低成本地转化为清洁的甲醇燃料。同时,甲醇作为“化工之母”,可以进一步合成为新材料、特种纤维等各类高附加值产品,进入千家万户。这不仅将极大提升我国的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更意味着海南有望成为全球深海能源开发与利用的技术策源地和产业集聚地。

    据悉,该成果是海南大学海洋清洁能源创新团队继 2024 年通过调控超薄 PdxAuy 纳米片上金原子的覆盖率,揭示甲烷直接氧化制甲醇微观机制的基础上又一个未来突破。未来,团队将充分发挥海南大学海洋清洁能源创新团队一流科研平台优势,推动绿色催化技术产业化,为碳中和政策提供科学支撑,真正实现从实验室到产业的全链条创新,为能源与环境的全球挑战贡献“海南方案”。

  • 原文来源:https://www.nengyuanjie.net/article/116566.html
相关报告
  • 《我国“可燃冰”开发利用取得重要突破》

    • 来源专题:深海资源开发
    • 编译者:徐冰烨
    • 发布时间:2025-08-27
    • 近日,海南大学海洋清洁能源创新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通讯》发表重大研究成果,其研发的新型纳米钯催化体系实现了甲烷向甲醇的近完美转化,为我国南海可燃冰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南方案”。这一突破使我国在深海能源利用领域跃居世界领先地位,为实现“双碳”目标开辟了新路径。 南海可燃冰长期以来因甲烷转化难题未能充分利用。传统转化工艺需在高温高压下进行,不仅能耗巨大,还导致大量甲烷被过度氧化为二氧化碳,造成双重浪费。海南大学团队研发的纳米级钯催化剂,通过晶面精密调控技术,实现了两大颠覆性创新:甲醇选择性高达99.7%,近乎零损耗;反应温度仅需 70℃,较传统工艺节能60%,设备投资成本降低40%。 作为最具潜力的清洁能源,可燃冰在我国南海储量丰富,此次技术突破使南海可燃冰就地转化成为可能。甲醇作为“化工之母”,不仅是清洁燃料,更可合成新材料、特种纤维等高附加值产品。 依托海南自贸港政策优势,海洋能源装备进口免征关税政策将大幅降低技术转化成本。海南大学团队正加速推动技术产业化,计划构建“开采—转化—制造”全链条创新体系。业内分析认为,该技术成熟后,海南将成为全球深海能源开发的技术策源地和产业集聚地,不仅显著提升我国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更将推动甲醇燃料、高端化工材料等产业升级,为“双碳”目标实现提供关键支撑。
  • 《我国氨煤混燃技术取得世界性突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1-29
    • 1月24日,国家能源集团正式对外发布“燃煤锅炉混氨燃烧技术”。该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实现40兆瓦等级燃煤锅炉氨混燃比例为35%的中试验证,标志着我国燃煤锅炉混氨技术迈入世界领先行列。 燃煤发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巨大,目前占我国总二氧化碳排放量的40%左右,因此,减少燃煤发电的二氧化碳排放是我国顺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该技术通过对氨煤混燃机理实验研究、40兆瓦燃煤锅炉混氨燃烧工业试验研究,验证了燃煤锅炉混氨燃烧的可行性,开发了火电机组燃煤锅炉混氨燃烧技术。 据了解,该技术成果开发了可灵活调节的混氨低氮煤粉燃烧器,并配备多变量可调的氨供应系统,完成了对氨煤混燃技术的整体性研究,为更高等级燃煤锅炉混氨燃烧系统的工业应用提供了基础数据和技术方案。 该技术由国家能源集团所属龙源技术公司研发,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家能源集团自主开发的第一代混氨低氮煤粉燃烧器,在龙源技术40MWth燃烧试验平台上进行全尺度了混氨燃烧试验,氨燃尽率99.99%,混氨燃烧比例最高达到35%,同时实现氮氧化物有效控制。该项技术成果可应用于发电、工业等领域的燃煤锅炉,通过对现有燃煤锅炉低成本的混氨燃烧改造,实现化石燃料的替代,实现燃煤机组的大幅度CO2减排。 中国工程院院士岳光溪表示,国家能源集团开发的煤粉锅炉混氨燃烧技术在工业级粉煤锅炉上示范成功打通了绿氨在粉煤锅炉降碳、NOx减排的瓶颈,为我国未来燃煤机组实现大幅度碳减排探索出一条CCS以外的新路径。这也是国家大型央企牵头与科研单位和高校组成科技创新平台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一个典范事例。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吉臻认为,未来能源转型的方向是化石能源清洁化、清洁能源规模化、多种能源综合化转型。这其中混氨燃烧等灵活发电技术承担着重要的作用。绿氨作为低碳能源,其安全属性日益受到关注,应用前景极为广阔。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也非常看好这一技术前景,他表示,燃煤锅炉混氨燃烧技术的开发为火电燃料多元化开辟了一个新的路径,也为合成氨的利用开创了一个“老兵新传”的新市场。 专家表示,该项技术成果将改变传统高碳排放的燃煤发电方式,逐步实现化石燃料替代,大幅度缩减燃煤机组碳排放,为我国未来燃煤机组实现大幅度碳减排探索出一条有效技术路径,为推动我国化石能源高效清洁高效利用,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