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I科学家解码鳉鱼抗污染基因》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马丽丽
  • 发布时间:2016-12-14
  • 进化往往是沿海鱼类从人类改变的、致命的环境压力下自救的一种方法。近日,一项新的研究揭示了大西洋鳉鱼的这种超乎寻常的耐受力的复杂遗传基础。此项研究发表在12月9日的《Science》期刊上,由美国伍兹霍尔海洋学研究所和加利福尼亚大学合作完成。

    当环境的变化超出了许多其他物种的进化速度时,鳉鱼在被污染的东海岸口却呈现出惊人的耐受。这些鱼已经适应了那些本该杀死它们的有毒工业污染物,它们可以耐受比那些敏感鱼类高8000倍的有毒污染物浓度。虽然鳉鱼并没有太大商业价值,但它们是其他物种的一种重要食物来源和环境退化的一个指示物。

    伍兹霍尔海洋学研究所的生物学家Mark Hahn和Sibel Karchner自1995年开始即对新贝德福德港鳉鱼的多氯联苯(PCBs)耐受性进行了研究。多氯联苯和其他工业化学物质不容易降解,因此将使相关的酶系统和上百个相关基因持续激活,最终损害鳉鱼和杀死它们的胚胎,“这种遗传反应通路的持续刺激对这些鱼是有害的,就像人类体内过度激活的免疫反应一样”。而PCB耐受性的鳉鱼的这种反应通路却是一直关闭的,使它们在本该致命的环境下得以生存。

    为了研究这种适应性的遗传基础,研究小组分别从4个未被污染和4个被污染的地方取了近400条鳉鱼,对其基因组进行了测序。通过基因组分析在污染区的鳉鱼基因组中鉴定了上百个“热点”区域,研究中发现了多个最强的热点都出现在4个耐受性鱼群中,其中包括很多先前已确定的、是潜在的过激反应途径基因。研究者表示,这并不是某一个基因造成的耐受反应,而更是所有通路中的一组基因的结果。

    这项研究对人类的意义在于为今后揭示赋予某些特殊化学物质耐性的基因研究奠定了基础,相关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释人类和其他物种的遗传差异对环境污染物的敏感性差异。

  • 原文来源:http://www.whoi.edu/news-release/killifish-2016
相关报告
  • 《科学家解码东北水稻育种史》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2-18
    • 随着功能基因组研究的深入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作物育种正由传统的“经验育种”“标记辅助育种”阶段向高效精准的“全基因组设计育种”阶段过渡。目前,对全基因组设计育种技术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是作物遗传育种领域的研究热点。由于品种选育固有的地域特性及年代特性,设计育种的成功实施依赖于对基因功能或基因组的深入注释,也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人们对过去经验育种历史经纬的充分认知。然而,长期以来,从全基因组视角系统诠释特定区域经验育种规律始终颇具挑战性。  2月9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储成才团队、李家洋院士团队,联合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卜庆云团队等,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发表了题为Genomic Decoding of Breeding History to Guide Breeding-by-Design in Rice的研究论文,构建了我国东北稻区经验育种史的分子诠释模型,归纳并验证了该地区不同时期水稻育种规律与未来趋势。    水稻作为南方温热地区起源的作物,在高纬度地区的栽培历史较短。其中,我国东北是全球稻米种植区域中纬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图1)。得益于育种家长期对水稻抽穗期、耐冷性、抗病性、食味品质、抗倒伏性等关键性状的选择和改良,使其能够适应高纬度环境并借助独特的生态环境产出最为优质的大米。当前,东北稻区已成为国内最重要的优质稻米产区。东北地区水稻栽培及育种史相对简明且可追溯,使得从全基因组层面解码经验育种规律、建立基础诠释模型,并为全基因组设计育种提供范本成为可能。同时,该稻区在我国优质稻米供应上占据的重要地位,也使得相关研究在保障我国优质稻米生产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紧迫性。   为全面阐释东北地区品种性状演变趋势以及基因型组合和利用情况,研究团队收集了涵盖东北稻区自1940年代到2010年代选育或引种的546份水稻品种资源,并进行重测序,同时,对22个农艺性状表型进行调查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发现,不同地理来源品种表现出显著的农艺性状差异,反映其环境适应需要和品种特性偏好。生育期、低温结实率、稻瘟病抗性和粒型上表现出显著的年代差异,意味着栽培技术和市场需求变化影响育种家对产量、抗性、品质的选择。也就是说,不同育种家对育种的领悟、偏好及经验等在整体上具有区域以及年代特征,这些特征最终体现在品种表型所对应的基因型上。全基因组SNP标记的群体结构分析揭示,东北地区水稻品种可归类到3个具有不同进化特征的亚群(图2),以石狩白毛为骨干的K3G1亚群在20世纪80年代前的黑龙江品种中占主导地位,随后被以虾夷和空育131为骨干的K3G2亚群取代;而以富士光和藤系138为骨干的K3G3亚群主要分布在辽宁和吉林,但随着时间推移,其在黑龙江省的占比越来越高。  遗传背景狭窄是温带粳稻育种的重要限制因素。我国东北地区的育种家很早提出并引入籼稻遗传成分对粳稻品种进行改良。研究采用群体结构分析、遗传渗入分析、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等技术手段,确认了籼稻渗入对东北水稻育种的重要贡献,特别是对稻瘟病抗性等位基因(如Pi-ta、Ptr)的引入以及穗产量性状(qSB2、qSB8、qSB10、qPL9等)改良的重要作用。进一步通过将品种选育印记追溯到123个已知或新检测到的QTL位点以及大量籼稻渗入片段,研究总结了一些具有年代特征的关键性QTL位点或渗入片段,为后继的品种设计选育提供了依据(图2)。    2009年,李家洋率领的育种团队,对东北水稻品种的现状与需求开展了深入的实地考察与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分子设计育种体系,快速培育了高产、高抗、优质的“中科发”系列水稻品种。其中,代表性品种“中科发5号”于2018年通过国家审定,随后在东北大面积推广,迅速成为黑龙江省与吉林省的主载品种。本研究解析中科发5号发现,其优异等位基因组合与上述分析所揭示的东北地区品种选育趋势高度契合,是上述全基因组诠释分析的最佳例证。中科发5号通过将富含籼稻渗入片段的南方优质粳稻品种长粒粳、东北地区骨干稳产品种空育131以及K3G3亚群的吉粳88进行组配,整合了抽穗期决定基因Hd1,稻瘟病抗性位点Pita、Ptr、Pib,抗倒伏位点SCM2,粒型位点GW5、GS3、GL7,穗产量性状位点qSB2、qSB8、qSB10等一系列分子模块,在高纬度稻区实现了丰产、优质、抗病、抗倒伏等优异性状聚合,取得了东北水稻育种和生产推广上的成功。  该成果全面解析了中国东北地区水稻遗传结构和育种关键位点,揭示了经验育种反馈在基因组上的普遍规律,为东北水稻品种的全基因组设计育种提供参考依据和范例,有望进一步推动水稻分子设计育种的完善和实施,并为其他作物经验育种史的解析和分子设计育种研究提供参考。研究工作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 《英国科学家称基因编辑鸡可以抵抗禽流感》

    • 来源专题:农业生物安全
    • 编译者:李周晶
    • 发布时间:2023-11-22
    • 2023年10月,《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一篇生物技术概念验证研究论文。文章称,基因编辑可用于培育对禽流感有部分抵抗力的鸡。这项研究提出了一种潜在策略,将有助于减少禽流感从野外禽鸟向养殖家禽的传播。 英国爱丁堡大学及其合作研究团队发现,在鸡的体内,禽流感生命周期依赖于一种被称为ANP32A的宿主蛋白,这为创造抗病毒禽类提供了潜在靶标。科学家们编辑了鸡生殖细胞中的ANP32A基因来限制甲型流感的活性。他们发现,基因编辑后长成的鸡与其他受感染禽类正常接触时,对甲型流感具有抵抗力,且恢复力更强。不过,基因编辑鸡对1000倍以上的病毒剂量没有抵抗力。经过两年多的监测,这些鸡的健康或产蛋率没有受到任何不良影响。研究团队还发现,对其他相关基因(ANP32B和ANP32E)进行进一步编辑和删除将能阻止病毒复制。 本项研究结果表明,基因编辑是培育抗禽流感鸡的一种可能途径,后续需要进一步研究确保动物健康未受影响,而且可能需要对ANP32家族基因进行多次编辑才能消除病毒进化的影响。另外,研究也指出,在基因编辑家禽被养殖和食用前,还需要通过多年的测试和监管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