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海洋铁循环反馈使大气CO2与经向翻转流解耦》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8-20
  • 研究表明,海洋经向翻转环流(MOC)能将富含碳和营养盐的深层水带到南极洲海水表层。由于受光照和溶解铁的限制,光合微生物无法完全消耗这些营养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无机碳进入大气的量。MOC上升流的变化可能调节了南大洋的排气作用,导致冰器—间冰期大气CO2的振荡。然而,探索现有的数值模型通常不包括生物活动与控制溶解铁可用性的有机螯合配体丰度之间的反馈。

    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项研究探讨了海洋铁循环反馈对大气CO2和MOC变化之间的影响。研究表明,海洋铁循环的动态反馈机制可以使大气CO2水平与MOC强度变化解耦,具体来说,海洋环流减弱不仅减少海洋吸收二氧化碳能力,还会导致更多碳从深海释放到大气中,这一发现挑战了传统观点。

    研究者总结了动态配体参数化的MOC—大气CO2关系:MOC营养盐上升流减少降低了生物活性,导致配体生产不足,铁限制加剧,营养盐利用不完全,海洋碳气排放增加,反之亦然。这种反馈机制表明铁循环反馈可能是海洋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关键驱动因素。这一发现对人们理解海洋环流与碳储存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张灿影 编译;熊萍 责编)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49274-1
相关报告
  • 《PNAS:微生物反馈对海洋铁可用性的优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3-28
    • 3月3日,PNAS期刊发表了题为“Microbial feedbacks optimize ocean iron availability”的文章。由于游离铁在好氧条件下被迅速清除或沉淀,因此铁是大部分表层海洋生物生产的限制因素。溶解铁的现存量是通过与生物过程产生的有机分子(配体)结合来维持的。文章假设铁循环、微生物活性和配体丰度之间存在正反馈:外部铁输入促进微生物生产,产生支持海水中更多铁的有机配体,导致进一步的宏量营养素消耗,直到宏量营养素或光照等其他微生物需求受到限制,而且额外的铁不再增加生产力,生物生产力达到最大化。这种反馈出现在宏量营养素和铁的耦合海洋循环的数值模拟中,解决了微生物动态生产和铁螯合配体的损失。模型仅在限定配体源/汇比的有限范围内与现代营养分布相似,通过微量营养素和宏量营养素推动海洋模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整合,使全球产量最大化。本研究认为全球范围的微生物配体循环选择可能已经发生,以维持海洋中“刚好足量”的铁。 (刘思青 编译)
  • 《大气 O2 和 CO2 组成变化对海洋热吸收的定量研究》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张灿影
    • 发布时间:2020-01-10
    • 衡量全球变暖的一个基本指标是海洋对热量的吸收,它占地球获得多余能量的 90%以上。 海洋变暖已经通过水文温度测量进行了量化,包括来自 Argo 浮标计划的数据,该计划在 2007 年后扩大了覆盖范围。这种扩散主要是由填隙方法和系统误差造成的,这些误差加在一起,在升温趋势中引入了高达 25~50%的不确定性。基于大气中气体丰度的变化,这种变化通过气体 在海水中溶解度的温度依赖性来响应整个海洋的变暖。这种方法不受数据稀疏的限制,因为大 气中的快速混合有效地集成了全球海洋信号。该研究对大气中 O2 和 CO2 进行测 量,并重建了 15 个季节和 16 个冰期-间 冰期时间尺度上海洋热含量的变化。当海 洋变暖时,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溶解度下降, 海洋所损失的气体量可以用在大气中观 察到的互补变化来量化。 本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立的估计,测量大气中的氧气(O2)和二氧化碳(CO2)水平,并作 为一个整体海洋温度计。海气通量由温度驱动,也受到溶解度变化的控制,海洋中氧和碳的自 然分布支持了溶解度在远古气候中的主导地位。它们的生物效应强度与海洋循环和光合作用/ 呼吸的变化有关,更强生物效应的模型在给定的海洋变暖条件下产生更强的海洋电位氧损失, 以及更强的大气氧气释放。 研究结果表明,1991~2016 年间,海洋每年增加 1.29 ±  0.79 × 1022 焦耳的热量,相当于地 球表面每平方米 0.80 ± 0.49 瓦特的行星能量不平衡。我们还发现,导致 O2 和 CO2 排放的海洋变 暖效应可以从人为排放和 CO2 汇的直接影响中分离出来。研究结果依赖于 1991 年的高精度氧 气大气测量,其利用了一种综合地球系统方法,并提供了根据海洋数据估计的热量吸收的单独确认。 (郭亚茹 编译;於维樱 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