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研发新型OLED:可做衣服 比头发丝还细_平板显示》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1-16
  • 来自韩国电气工程学院的kyung cheol choi教授和他的团队,他们在超薄发光二极管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这项由博士候选人Seonil Kwon领导的研究于12月6日在国际纳米杂志,纳米快报上在线发表。据这个团队预测,这种高效且持久的发光二极管技术,将被广泛应用于可穿戴显示器。

    当前的可穿戴显示器一般基于OLED屏幕,由于可穿戴设备的尺寸限制,现有的屏幕无法取得很好的显示效果。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kyung团队设计出了一种可以与纤维相容的OLED结构,通过在纤维的三维结构浸涂的方法,该小组成功的设计出基于纤维的OLED发光二极管。

    这个团队同样证实了这种纤维有机二极管在经受住4.3%拉伸应变,同时还能保持畅通90%的电流效率。而且,他们可以编织成纺织品和针织服装,不会造成任何问题。

    另外,这种技术允许在比人的头发还薄的纤维上制作有机二极管。需要注意的是,所有工作都是在负105度的低温环境下进行的。

    Choi教授表示:“现有的可穿戴显示器由于其性能太低,在适用性上有局限性,然而这种技术可以制造出高性能的光纤有机二极管,这种简单的、低成本的工艺流程为光纤可穿戴显示器开辟了一条商业化道路。”

相关报告
  • 《韩显示器业技术蓝图:发展核心是OLED》

    • 来源专题:绿色印刷—OLED
    • 编译者:王阳
    • 发布时间:2016-03-29
    • 南韩半导体、显示器业界描绘技术蓝图,指出半导体的技术发展核心在以经济的成本实现微细制程,显示器的技术发展核心是可发掘多元应用领域的有机发光二极体(OLED)。   据南韩ET NEWS报导,南韩产业通商资源部、南韩显示器产业协会、南韩半导体产业协会在首尔举办第3界半导体、显示器技术蓝图论坛。会中三星显示器(Samsung Display)、乐金显示器(LG Display)一致认为OLED为主导次世代显示器市场的技术。   外电引用市调机构UBI Research资料指出,可挠式OLED市场自2015年至2020年,年平均成长41%。比起整体OLED面板市场年平均成长30%,可挠式面板市场成长幅度更大。   乐金显示器强调,自映像管(CRT)、液晶显示器(LCD)时代之后,OLED将带来第3个显示器革命。打破传统显示器框架,以设计和画质带动创新。   乐金显示器研究所长尹洙荣表示,OLED可弯、可折,且可实现圆形等多元形态。可挠式、透明、镜像等新OLED技术也将创造出更多新的应用领域。   搭载透明OLED面板的电视和玻璃窗、采用镜像显示器的镜子、搭载可挠式显示器的汽车和大型广告看板等,乐金显示器正在研发技术以与新领域接轨。并以生产卷曲显示器为目标,研发广告看板等多元领域技术。三星显示器也指出可挠式、可折叠、透明、镜像OLED显示器等为未来市场。   三星显示器常务李璋斗(音译)表示,AMOLED应用产品群估计有可折叠、可挠式、穿戴式、头戴装置显示器、透明、镜像、汽车等。此外,三星显示器也正在研发技术以跨足更多元的应用领域。   目前OLED技术有待解决的课题有可挠式面板的触控功能、塑胶窗、背板、柔软性和实现高信赖度的封装技术等。结合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的混合材料、封装制程中减少有机物层和无机物层的数量,实现较薄的厚度及可耐弯曲的技术等尚在研究中。可实现高解析度的微细图样蒸镀技术、画素驱动电路、材料技术等也是必须研究项目。   在半导体领域,则以确保巨量资料相关应用领域的芯片技术为核心。   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常务洪钟书(音译)表示,现在是移动装置的全盛时期,巨量资料、云端运算等朝物联网发展,连网汽车、移动健康管理等也扩大成为市场。人工智能(AI)将成为最终目标,半导体的技术也将配合机器人技术发展。大容量、低功耗、高功率的芯片技术将持续进化。   SK海力士(SK Hynix)则强调次世代存储器的制程技术和材料研发的重要性。   SK海力士常务Seung-Ho Pyi强调,取代、补强传统存储器的次世代存储器商用化进度较预期的晚。若韩半导体厂没有彻底做好准备,即使目前独大市场,未来仍有可能丧失存储器强国的地位。包含3D NAND,想要确保DRAM和快闪存储器的新技术,除相关制程技术外,材料、设备等技术研发也必须要跟进,支撑制程技术发展。南韩产业界和存储器制造业者间的合作相当重要。
  • 《用这样的“布”做衣服,把显示器“穿”上身》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1-03-18
    • 实验显示,团队制成的长6米、宽0.25米、含约50万个发光点的发光织物,在对折、拉伸等条件下亦能保持亮度稳定,可耐受上百次洗涤。   你有设想过显示器竟能“穿”在身上?在我们穿的衣服上实现资讯浏览、信息收发……这是研究人员近年来着力探寻的方向。   近日,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教授彭慧胜领衔的研究团队,成功将显示器件的制备与织物编织过程实现融合,在高分子复合纤维交织点集成多功能微型发光器件,揭示了纤维电极之间电场分布的独特规律,研制出大面积柔性显示织物和智能集成系统。相关研究成果3月11日在线发表于《自然》。   是什么使织物拥有了显示特性?其内在结构如何?“显示织物由发光经线和导电纬线交错搭接而成。”彭慧胜解释道。从横截面方向看,其中一根为涂覆有发光材料的导电纱线,另一根透明导电纤维通过编织与其经纬搭接。“施加交流电压后,位于发光纤维上的高分子复合发光活性层在搭接点区域被电场激发,就形成一个个发光‘像素点’。”就这样,在电场的激发下,电极和发光层凭借物理搭接即可实现有效发光。   该方法可以将发光器件制备与织物编织过程相统一。据介绍,团队利用工业化编织设备,已经制成了长6米、宽0.25米、含约50万个发光点的发光织物,发光点之间最小间距仅0.8毫米,能初步满足部分实际应用的分辨率需求。   团队在导电纤维纬线的力学性能方面也下足了工夫,通过熔融挤出方法制备了一种高弹性透明高分子导电纤维。彭慧胜介绍,在两根纤维发生相对滑移、旋转、弯曲的情况下,交织发光点亮度变动范围仍控制在5%以内,显示织物在对折、拉伸、按压循环变形条件下亦能保持亮度稳定,可耐受上百次的洗衣机洗涤。   除显示织物之外,研究团队还基于编织方法研制出光伏织物、储能织物、触摸传感织物与显示织物的功能集成系统,使集能量转换与存储、传感与显示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织物系统成为可能。极地科考、地质勘探等野外工作场景中,只需在衣物上轻点几下,即可实时显示位置信息,地图导航由“衣”指引;把显示器“穿”在身上,语言障碍人群也可高效便捷地进行交流和表达……这些原存于想象中的场景,或许在不远的将来就能走进人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