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的科学家利用葡萄提升量子传感器性能》

  • 来源专题:计量基标准与精密测量
  • 编译者: 张宇
  • 发布时间:2024-12-31
  • 近日,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Macquarie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展示了普通超市里的葡萄如何帮助提高量子传感器的性能,从而有可能带来更高效的量子技术提升。

    该研究表明成对的葡萄可以产生用于量子传感应用的微波的强局部磁场热点——这一发现可能有助于开发更紧凑、更具成本效益的量子设备。

    “虽然之前的研究一直关注于电场引起的等离子体效应,但现在我们表明成对的葡萄还可以增强磁场,这对于量子传感应用至关重要,”麦考瑞大学量子物理学博士生、主要作者Ali Fawaz说。

    这项研究源于在社交媒体上病毒式传播的视频,该视频显示葡萄在微波炉中产生等离子体——发光的带电粒子球。

    虽然以前的研究侧重于电场,但麦考瑞大学的团队研究了对量子应用至关重要的磁场效应。

    该团队使用了特殊的含有氮空位中心的纳米金刚石——作为量子传感器的原子级缺陷。这些缺陷(赋予金刚石颜色的众多缺陷之一)就像一个个微型磁铁,可以用来探测磁场。

    “纯金刚石是无色的,但当某些原子取代碳原子时,它们会形成具有光学特性的所谓'缺陷'中心,”该研究的合著者、麦考瑞大学量子技术讲师Sarath Raman Nair博士说。

    “我们使用的纳米金刚石中的氮空位中心就是我们所研究的可以用于量子传感的微型磁铁,”他说。

    该团队将他们研究的量子传感器(一种含有特殊原子的金刚石)放在一根细玻璃纤维的尖端,并将其定位在两颗葡萄之间。通过光纤照射绿色激光,他们可以使这些原子发出红光。这种红光的亮度揭示了葡萄周围微波场的强度。

    “使用这种技术,我们发现当我们加入葡萄时,微波辐射的磁场强度会增加了一倍,”Fawaz 说。

    资深作者、麦考瑞数学与物理科学学院量子材料和应用小组负责人Thomas Volz教授表示,这些发现为量子技术微型化开启了激动人心的可能性。

    “这项研究为探索量子技术的替代微波谐振器设计开辟了另一条途径,有可能会带来更紧凑、高效的量子传感设备,”他说。

    事实证明,葡萄的大小和形状对实验的成功至关重要。该团队的实验依赖于精确尺寸的葡萄(每颗约 27 毫米长),以在金刚石量子传感器的适当频率下集中微波能量。

    量子传感设备传统上使用蓝宝石来达到这个目标。然而,麦考瑞的研究团队推测,水可能会实现更好的效果。这使被包裹在薄皮中的葡萄(主要由水组成)成为测试他们理论的完美对象。

    “实际上,水在集中微波能量方面比蓝宝石更有效,但它也不太稳定,并且在此过程中会损失更多的能量。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关键挑战!“Fawaz 说。

    除了葡萄之外,研究人员目前正在开发更可靠的材料,这些材料可以利用水的独特属性,使我们更接近于实现这种更高效的传感设备。

    这项工作得到了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卓越工程量子系统卓越中心的支持,该研究的详细信息已于 2024 年 12月20日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Applied》上。

  • 原文来源:https://thequantuminsider.com/2024/12/24/scientists-use-grapes-to-juice-quantum-sensor-performance/
相关报告
  • 《澳大利亚科学家开发出可再生电力高效制氨》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12-08
    • 澳大利亚科学家开发出利用可再生电力生产氨的新技术,这可能导致使用化石燃料生产氨的技术过时。这一发现由墨尔本莫纳什大学的科学家们完成,并在著名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论文,详细介绍了这一发现。该研究团队包括化学教授道格·麦克法兰(Doug MacFarlane)及其合作者亚历山大·西蒙诺夫(Alexandr Simonov)博士和布莱恩·苏里亚诺(Bryan Suryanto)博士。 目前,大多数氨的生产都是采用哈伯-博世(Haber-Bosch)工艺完成的——该工艺由德国科学家于1909年和1910年开发,后来他们的工作获得了诺贝尔奖。这一工艺通常使用化石燃料作为氢的来源,氢与氮结合生成氨。这项技术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8%。 新的氨生产技术涉及从水中提取氢气的电解过程,这一过程由电力驱动,可以利用风能和太阳能供应。科学家的研究论文说:“一种电化学合成氨的方法可以大大降低与当前热哈伯-博世过程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研究人员说,以前通过电解过程生产氨的尝试依赖于使用乙醇作为化学反应的一部分,而乙醇往往会降解。研究小组发现,用膦盐代替乙醇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盐被证明能抵抗同样的降解。 这一发现为利用绿色电力大规模高效生产氨创造了机会,取代了天然气作为原料的需求。氨已被确定为零排放燃料的一个关键选择,可以使用零排放氢气供应生产,通常比氢气更易于运输和储存。氨已经被普遍用作肥料,这意味着全球供应链、运输系统和存储基础设施已经存在。除了用作肥料外,氨本身还可以直接用作燃料或氢气的储存介质,氢气可在以后提取用于运输、能源储存或作为工业热源。 这可能是一个重大的发展,因为澳大利亚许多大的项目,如CWP Global和铁矿石亿万富翁安德鲁·福雷斯特(Andrew Forrest)提出的项目,都同样关注绿色氨和绿色氢,有潜力成为清洁的航运燃料。
  • 《澳大利亚科学家在大堡礁首次发现500米高珊瑚礁》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11-03
    • 澳大利亚施密特海洋研究所宣布,120多年来首次在大堡礁发现一个巨大的独立珊瑚礁。这片珊瑚礁的高度有500多米,是由施密特海洋研究所的福尔科号科考船发现的。目前福尔科号正在对澳大利亚周围的海洋开展为期12个月的探测。 10月20日,由詹姆斯库克大学Robin Beaman博士带领的科学家小组在对大堡礁北部海底进行水下测绘时首次发现了该珊瑚礁。10月25日,该团队使用施密特海洋研究所的水下机器人SuBastian开展水下观测,以探索新的珊瑚礁。经海底调查工作获悉,该刀锋状的暗礁底部宽1.5公里,然后向上陡增至500米,最浅深度达到海平面以下仅40米。施密特海洋研究所联合创始人Wendy Schmidt表示,这一意外的发现证实了海洋中的确存在未知的结构和新物种。长期以来,人类对海洋生物的了解非常有限。目前,新技术如同我们的眼睛、耳朵和手一样在深海中工作,为我们提供前所未有的海底探索能力。新的海洋场景正在向我们开放,展示与我们共享这个星球的生态系统和多样的生命形式。 Beaman博士表示,本次探测工作不仅能直观地看到水下机器人SuBastian的视频,还能绘制详细的珊瑚礁3D地图。 作为施密特海洋研究所在澳大利亚探测行动的一部分,本次在大堡礁北部深处的航行将持续到11月17日,海底地图将可以通过AusSeabed获取,并将为日本基金会的“大洋地势图海床2030计划”(GEBCO Seabed 2030 Project)贡献力量。 (冯若燕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