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植物所揭示亚基因组在竹子进化中的作用》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04-26
  •     多倍化(基因组加倍)作为进化的主要驱动力,在开花植物进化树的不同阶段普遍存在。然而,人们对多倍化细胞核中亲本基因组之间的相互作用还知之甚少,这通常涉及到亚基因组的优势。竹子在物种和形态上表现出很大的多样性,包括一个以二倍体为主的草本分支(约126种)和三个主要的多倍体木本分支(约1576种)。木本竹类是适应森林栖息地的重要植物品系之一,具有快速生长和同步开花等生物学特性。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李德铢研究员领导的团队近日与美国科学家合作,提出了木本竹类起源和多倍化的精细模型。这篇题为“Genome assemblies of 11 bamboo species highlight diversification induced by dynamic subgenome dominance”的论文于3月15日发表在《Nature Genetics》杂志上。研究人员发现,在竹子进化的早期,木本品系的二倍体祖先之间反复发生杂交事件,随后出现多倍化,同时在木本品系和草本品系之间发生基因渐渗现象。李德铢团队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竹子的系统和进化研究。在之前报告四种竹子的基因组草图的工作中,他们提出了木本竹类的杂交和多倍化网状演化路线。为了覆盖不同的倍性水平和系统发育多样性,研究团队选择了11个代表性物种进行基因组测序:两种草本竹子和九种木本竹子,涵盖三个分支:温带木本分支、新热带木本分支和旧热带木本分支。在中国西南野生物种种质资源库的支持下,他们采用三代测序技术成功获得了11个竹子物种的染色体级别的基因组序列。他们收集并测序了476份竹子样本的转录组数据,这些样本覆盖不同的组织和不同的生长阶段。利用多组学方法,研究小组证实了木本竹类存在四套不同的亚基因组:A、B、C和D。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尽管三次多倍化事件集中在2100万年前至1200万年前,但木本竹类却表现出显著的核型稳定性,在亚基因组层面维持了禾本科祖先状态的12条染色体。研究表明,C亚基因组在两个四倍体分支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这反映在一系列的特征上,包括基因组大小、基因分离、基因组重排、转座元件和基因表达。然而,在六倍体分支中,亚基因组优势则表现得更为动态,呈现从C亚基因组到A亚基因组过渡的趋势。进一步分析表明,优势的C亚基因组以及六倍体分支中的A亚基因组对木本竹类独特性状的进化贡献最大,或催生了它们的适应性演化,使其在森林栖息地中成功繁衍。这项工作强调了使用各个分支的基因组序列组装的实用性,可促进我们对多倍体植物亚基因组进化的理解。

  • 原文来源:https://www.ebiotrade.com/newsf/2024-3/20240319230351022.htm
相关报告
  • 《昆明植物所与合作者揭示罂粟属物种的网状异源多倍化起源》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4-28
    • 自然杂交和多倍化是物种形成和演化的重要驱动力,尤其对于被子植物,其导致的网状进化对基于二叉分枝理论的“生命之树”提出了挑战。然而,在全基因组水平解析植物网状演化的研究案例缺乏,究其原因在于具有全基因组序列的物种在属、科级水平的覆盖度与代表性不足。   罂粟属植物因其重要的药用、经济和观赏价值而备受关注,目前该属植物已经发表3个高质量基因组物种。其中,鸦片罂粟(Papaver somniferum)和渥美罂粟(Papaver setigerum)的形成涉及多倍化过程。该研究以三种罂粟属植物基因组为基础,结合亚基因组分型技术,对罂粟属植物的多倍体起源进行了细致的解析。研究发现,罂粟属植物的多倍化事件并非已经报道的简单的全基因组加倍,而是涉及复杂的网状异源多倍化(图1A-D)。此外,研究人员还利用LTR插入时间估计了各个物种的形成时间并进一步推断了物种形成过程(图1E,图2)。   基于该研究提出的基因组网状演化模型,STORR(吗啡合成的关键基因)的融合事件最有可能发生在A和C的祖先中,甚至最早可能发生于这个物种复合体的最近共同祖先中,并通过杂交方式传入鸦片罂粟和渥美罂粟的基因组中(图2)。总体而言,该研究不仅对于理解网状演化在生物多样化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还对理解吗啡生物合成途径的演化具有意义。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山东省农科院和于默奥大学等单位的研究团队合作,在国际知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题为Subgenome-aware analyses suggest a reticulate allopolyploidization origin in three Papaver genomes的研究论文。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综合保护团队保护园艺学与种质创新专题组博士研究生张仁纲、山东省农科院博士后鲁朝霞、源宜基因李光远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马永鹏研究员、山东省农科院贾凯华博士和瑞典于默奥大学赵伟博士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工作还包含来自北京化工大学、济南大学、石家庄人民医专、扬益信孚(济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省林草种质资源中心、北京林业大学等合作者的贡献。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YFF1301702)、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2001AS070019)、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及山东省农科院创新工程及瑞典研究理事会等项目的资助。
  • 《昆明植物所利用基因组揭示板蓝靛蓝生物合成的遗传基础》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王晶静
    • 发布时间:2020-11-24
    •  板蓝(Strobilanthes cusia,又称为“南板蓝根”)具有较丰富的靛蓝色素(indigo),因此,其一直是传统的蓝色染料植物。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民族植物学团队的野外调查发现,居住在云南的少数民族“蓝靛瑶”对靛蓝的利用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他们崇尚蓝色服饰,以蓝色为民族文化的主色调(图1a,b),板蓝的利用对维持蓝靛瑶传统文化具有意义。此外,靛蓝indigo(一种吲哚生物碱)具有多种药物活性,是传统中药中的重要方剂,在当今我国传统中药的现代化利用中具有前景。解析indigo物质生物合成的遗传基础,对高效利用板蓝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近期,昆明植物所民族植物学团队研究员王雨华课题组和木本资源发掘与农林复合系统构建团队研究员刘爱忠课题组合作,开展了板蓝的精细基因组测序研究并揭示靛蓝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研究人员结合MinION单分子测序和Hi-C测序技术,首次获得了板蓝染色体水平的精细基因组(图1c,板蓝基因组网站)。利用代谢组分析发现,靛蓝色素:靛苷(indican)、靛蓝(indigo)和靛玉红(indirubin)主要在板蓝的叶片和茎中累积。结合代谢组和转录组的关联分析发现,与靛蓝色素合成途径相关的酶基因,如细胞色素P450、UDP-葡萄糖基转移酶和β-葡萄糖苷酶(图1d),其叶和茎的变化显著。比较基因组学进一步表明了细胞色素P450和UDP-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家族经历了数量上的扩张和功能的分化。该研究揭示了板蓝累积靛蓝的分子基础。   相关研究成果以Blue genome:Chromosome-scale genome reveals the evolutionary and molecular basis of indigo biosynthesis in Strobilanthes cusia为题,发表在The plant journal杂志上。王雨华、刘爱忠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昆明植物所副研究员徐伟为论文第一作者。研究论文被选为The plant journal的亮点文章,该杂志的资深编辑Alisdair R. Fernie为研究工作撰写了题为Decoding indigo:the chromosome scale genome of Strobilanthes cusia highly pigmented plant important to diverse ethnic cultures in Asia的亮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