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AI算力发展赋能 亿铸科技获颁中国AI算力层创新企业》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3-04-28
  • 由科技智库甲子光年举办的“2023甲子引力X智能新世代峰会”,聚集了产学研投领军者,聚焦AIGC爆发下中国科技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未来。会议指出,人工智能技术正从AI 1.0进入到以大模型和多模态生成式AI技术引领的AI 2.0阶段。而我国AI算力芯片的发展也从过往以ASIC,GPGPU等架构为主的创业浪潮中,涌现出以专注存算一体架构为代表的3.0新企业。亿铸科技正是该浪潮下极具代表性的一家公司。

    亿铸科技高级副总裁徐芳女士表示:“亿铸科技之所以能够在AI算力层实现突破,是因为做到了‘四新一强’—— 存算一体架构创新,ReRAM新型忆阻器的应用创新,全数字化技术路径创新,存算一体超异构系统级创新和专业团队阵容极强。”

    此次榜单评选历时一个月,甲子光年采用科学严谨的数据处理分析方法,结合公司规模、企业技术、商业模式创新等维度进行综合评判,附加结论验证性分析,以提升榜单准确性,最终评选出了在AI算力层有突出贡献和影响力的企业。

    关于亿铸科技

    亿铸科技成立于2020年6月,致力于用存算一体架构设计AI大算力芯片,首次将新型存储器ReRAM和存算一体架构相结合,通过全数字化的芯片设计思路,在当前产业格局的基础上,提供一条更具性价比、更高能效比、更大算力发展空间的AI大算力芯片换道发展新路径。

    亿铸科技拥有非常优秀的研发、工程及顾问团队。研发能力覆盖了工艺器件、架构设计、电路设计和软件生态等全链条;工程团队核心成员平均拥有25年以上的高端集成电路设计和量产经验,有着丰富的应用和产品化实战经历。

相关报告
  • 《超算创新引领智能产业发展》

    • 来源专题:智能制造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23-09-08
    • 8月24日至26日,2023全国高性能计算学术年会在山东青岛举行,探讨产业智能化和智能产业化背景下算力的创新与变革,展望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趋势。   超级计算又称高性能计算,是通过并行计算提高运算速度,解决大规模科技计算和海量并发的数据处理问题。   当前,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产业发展都需要强大的计算能力。算力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生产力,已经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人工智能牵引算力部署   在人工智能的驱动下,算力需求持续增长,高性能计算技术与应用未来的发展和演进引发了广泛关注。   高效的计算能力是越来越复杂和庞大的人工智能应用的基础。反过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大数据训练深度神经网络的需求又推动着算力的进步,新的计算软硬件基础设施不断推陈出新。   最新发布的《智算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2022年我国新增算力设施中,智能算力占比已过半;预计2025年智算规模占比将超过85%;到2025年,算力核心产业规模将超过4.4万亿元,关联产业规模可达24万亿元。   当前,国家启动超算互联网部署将突破现有的单体超算中心运营模式,把全国众多的超算中心连接起来,构建一体化算力服务平台。通过超算互联网建设,将形成强大的国家算力底座,有效促进超算算力的一体化运营。   国家高性能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曹振南指出,当前需要加强全国算力资源统筹协调,以应对算力设施分布不均衡、接口不统一、应用软件自主研发和推广不足等问题。已启动建设的超算互联网旨在连接产业生态中的算力供给、应用开发、运营服务、用户等各方能力和资源,并以互联网的思维运营超算中心,构建一体化超算算力网络和服务平台。曹振南表示,建设超算互联网的目标,不仅希望将超级计算机的设备连接在一起,更希望将所有供需方、整个超算生态链汇聚在一起,通过这个平台提供相应的服务,同时以互联网的思维运营超算,拓展思维与用户。   北京并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健表示,算力网络是解决当前算力问题的最优模式。只要还有可用的超算算力,算力网络就能支撑用户完成计算任务。    加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通用人工智能兴起直接导致了近期全国乃至全球高端超算算力极度紧缺的情况。而夯实软硬件基础设施,为超算算力的释放提供有力支撑成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   我国在顶尖超算系统研制和超算系统部署数量方面处于国际领先行列,但在基础软件生态方面还有待完善。为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郑纬民提出四点建议:加强超算基础软件研制,提升转化能力;研制统一并行编程模型和编译优化平台;建立国产超算HPDA系统软件栈;深入开展超算算力网络研究。   芯片是提高计算机系统性能的主要驱动力,而晶体管数量与工艺制程直接决定了超算系统的性能。变革当前芯片设计堆叠式技术路线,着眼自上而下构造式芯片设计的新范式,集成芯片为芯片算力突围开辟了新途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孙凝晖分析了当前计算系统在互联延迟、多核扩展等方面存在的瓶颈,介绍了通过自主工艺构造式设计高性能芯片的新途径。他表示:“当前,超级计算机的架构存在算力天花板,而集成芯片可突破众核芯片的IO带宽制约和多芯片之间的通信延迟制约,并且通过采用多级基板可进一步扩展众核规模,从而实现算力提升。”   据了解,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与之江实验室合作开展了面向智能计算的大芯片设计工作,基于集成芯片构建高性能计算系统的思路,在多核扩展架构、多芯粒并行、供电散热扩散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开发。   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特别是在场景和应用创新方面,制定了诸多战略方针,旨在提升我国人工智能的创新能力。得益于AI的能力,高性能计算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随着HPC+AI融合应用的不断创新,高性能计算的应用开发、系统软件和体系结构正在发生变革。   华为计算产品线集群创新与仿真Lab主任杜云飞表示,华为围绕性能工程的基础软件、性能加速的中间件、应用的自动化优化,以及在新算法的混合精度、AI大模型和超大规模的存储及网络上,做了大量创新性的实践,使得大量的应用生态在超算系统上获得了更好的性能。   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部主任、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焦李成表示:“从最根本上来讲,ChatGPT也要回到核心,就是要回到数学的基础、数理逻辑和计算的能力,而所有这些正是高性能计算的核心技术所在。所以,高性能计算与人工智能是密切相关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更应该把两者结合起来。对于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来说,高性能计算如何在中间起到连接作用,值得我们去思考。”    多维创新孕育新机   目前,我国算力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二,并且保持着30%左右的年增长率。预计在2023年,AI算力将首次超过通用算力。AI已成为算力增长的新引擎。如何跟上算力发展的步伐,凸显算力优势,实现算力资本、算力服务的协同互补成为亟须破解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算力综合供给水平快速提升,算力产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算力赋能千行百业成效显著。从超算行业来看,超算已为汽车制造、气象海洋、基因测序、新药研发、芯片制造、石油勘探等众多行业提供了灵活弹性、快捷高效、安全可靠的算力支持。在AI的驱动下,超算行业未来仍有巨大潜力可挖,新的技术和应用亮点会层出不穷。   Al大模型训练对集群算力的需求正在高速增长,其中的高性能互联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华为网络技术实验室主任刘冰洋介绍,面对高性能AI训练集群,如何提升其网络通信的性能。华为从两个方面去实现性能的提升:一是物理带宽和物理交换能量,这体现了硬核的实力;二是在硬件基础之上建立拓扑亲和计算的技术体系,通过网络和通信库框架之间的双向协同,充分发挥物理的带宽,从而实现通信效率的最优,并最终达到算效最优化的目标。   数字经济的发展依赖数字化、智能化与网络化的新经济基建开发。“发展数字经济要强调AI,更要强调群体性智能。”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黄铠表示,“面对大数据感知、机器学习认知、生成式AI等新技术、新应用,业界必须重视智能云认知与物联网感知的无缝结合,以及开源大模型在智慧城市、数字经济、远程医疗与全民健保等方面的落地应用,建立与时俱进的生态环境与工业体系,为数字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立新指出,数字孪生作为透明海洋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有效深化人类对海洋系统的认知与变化预测,赋能海洋能源、海底矿产、海洋生物资源高效安全开发、海洋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海洋航运等产业发展。吴立新表示:“超算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时代已经来临。它必将是一种新的科学范式,有重大的颠覆性创新。这一次,中国不仅要成为全球超算算力的领跑者之一,同时也希望能够成为全球超算应用的领跑者之一。”( 郑大海 ) (来源:中国工业报) 编辑:李芊诺 责编:张永杰 审核:陈雪辉 .
  •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人工智能+” 》

    • 来源专题:新一代信息技术
    • 编译者:isticzz2022
    • 发布时间:2024-03-13
    • 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今年工作任务中强调,“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并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围绕怎样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如何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怎样筑牢算力底座等话题,代表委员们展开热烈讨论。   “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新提法。”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杨杰认为,当前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加速迈入规模应用的新阶段,要推动人工智能从助力千行百业提质增效的辅助手段,升级为支撑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和核心能力,加快从“+人工智能”向“人工智能+”转变。   目前,我国已初步构建比较全面的人工智能产业支撑体系。来自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787亿元,相关企业数量达4482家。人工智能产业链已覆盖芯片、算法、数据、平台、应用等上下游关键环节,细分领域不断取得突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表示,在以大模型为代表的创新浪潮带动下,预计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应用等各环节将迎来快速迭代演进和探索突破的关键时期。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将推动人工智能有序赋能重点领域,加快重塑产业生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在不少代表委员看来,人工智能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需要加快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推进人工智能全方位、深层次融入实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