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卫星数据对外开放共享公众可免费下载》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发布时间:2017-11-06
  • 自10月24日开始,我国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以下简称“碳卫星”)数据正式对外开放共享。社会公众可登录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网站免费进行数据检索和下载。这也意味着,继美国、日本之后,我国成为第三个可以提供碳卫星数据的国家。

      这颗中国自主研制的碳卫星于2016年12月22日发射,经过8个月的在轨测试,于2017年8月31日具备在轨交付条件。

      据介绍,碳卫星利用高光谱温室气体探测仪、多谱段云与气溶胶探测仪等探测设备,通过地面数据接收、处理与验证系统,定期获取全球二氧化碳分布图,大气二氧化碳反演精度优于4ppm。其中高光谱温室气体探测仪填补了我国天基高光谱温室气体测量的空白。

      此次数据开放,包括了碳卫星的两个核心仪器数据。用户在登录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网站(http://data.nsmc.org.cn)后,可检索下载碳卫星高光谱温室气体探测仪(HSCO2)云和气溶胶探测仪(CAPI)两台仪器的1级数据(L1)。

      此前,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显示,全球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浓度已经上升到2500万年以来的最高值,并且依然呈上升趋势。

      而目前国际上对二氧化碳等影响气候变化关键因子的连续监测和分析能力仍较为薄弱,尚未形成完备的基础数据。精确监视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状况已成为有效开展气候变化研究和应对的迫切需求。

      下一步,通过对碳卫星全球气候变化关键因子连续观测数据的分析,科学界将有效提高对全球碳循环过程的理论认识,进而改进气候变化预测结果的可信度和稳定性,为积极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依据。

相关报告
  • 《大气环境监测卫星与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正式投入使用》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7-26
    • 来自国家航天局的消息,7月25日,大气环境监测卫星、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两颗科研卫星正式投入使用。两星投入使用后,将对大气环境与陆地生态系统开展监测,为建设美丽中国,有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大气环境监测卫星是世界首颗采用激光主动探测手段的高精度大气环境遥感卫星,利用主动激光、高光谱、多光谱、高精度偏振等多种手段综合观测,可对大气细颗粒物、污染气体、温室气体、云和气溶胶以及陆表、水体等环境要素开展大范围、连续、动态、全天时的综合监测,首次实现了全球全天时1ppm高精度CO?柱浓度探测。 本次发布的首批应用成果包括首个高精度全球全天时二氧化碳柱浓度分布图,首个全球二氧化氮柱浓度遥感图,全球臭氧柱浓度遥感图,全球PM2.5产品分布遥感图等20余项产品。 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又称“句芒号”,是世界首颗森林碳汇主被动联合观测的遥感卫星,通过激光、多角度、多光谱、超光谱、偏振等综合遥感手段,探测植被生物量和植被生产力,同时满足地理测绘、灾害评估、农情遥感等需求。 该卫星实现了对森林植被高度、生物量、叶绿素荧光的定量遥感探测,提升了我国和全球森林碳汇监测能力。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首批发布的应用成果包括海南岛叶绿素荧光空间连续产品,东北虎豹公园生物量反演产品,京津冀地区冬季小麦产量和夏季玉米生物量等20余项产品。 两星在轨测试期间,在生态环境、林业和草原、地理测绘、气象、农业、应急减灾等多个行业,均展示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国家航天局将进一步组织卫星工程研制团队和用户单位,充分发挥科研卫星技术创新与应用创新引领作用,深入挖掘应用场景,提升卫星综合应用效能,推进卫星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推动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
  • 《中国首颗"碳卫星"今年发射:加强碳排放问题的国际话语权》

    • 来源专题:能源战略信息监测
    • 编译者:giecinfo
    • 发布时间:2016-03-11
    •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家骐3月5日向《中国科学报》记者透露,我国首颗“碳卫星”已进入整星试验测试阶段,计划今年发射。   王家骐告诉记者,为有效掌握全球二氧化碳分布情况,“十二五”国家863计划设置了“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与应用示范”重大项目。这也是我国第一颗“碳卫星”。     王家骐介绍说,“碳卫星”以二氧化碳遥感监测为切入点,以高光谱二氧化碳探测仪、多谱段云与气溶胶探测仪为主要载荷,具有高空间分辨率和高光谱分辨率,监测精度优于4ppm,这一精度已达到高光谱大气痕量气体探测方面的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承担了“碳卫星”全部两台载荷研制任务。2月24日,在“碳卫星”载荷正样产品出所评审会上,载荷正样产品过程控制及最终测试结果得到专家认可,同意交付卫星总体单位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进入整星试验测试阶段。      “作为我国首颗‘碳卫星’载荷,二氧化碳探测仪、云与气溶胶探测仪的研制成功将填补我国大气二氧化碳浓度遥感监测的空白,为温室气体排放、碳核查等领域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为我国节能减排等宏观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增加我国在国际碳排放方面的话语权。”王家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