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机构贡献份额暴涨!2021亚太地区自然指数出炉》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oujie
  • 发布时间:2021-03-19
  • 3月18日,“2021亚太地区自然指数”发布。其中包括亚太地区高校和科研机构200强名单,以及4个学科类别百强名单:地球与环境科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统计时间范围为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

    2020年亚太地区科研产出贡献份额排名前10位的机构中,有8家来自中国,分别是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榜单显示,2015~2020年期间,中国大部分学术机构科研产出增幅明显。其中,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机构的自然指数贡献份额“暴涨”, 广州大学(亚太地区195位)相关增幅更是达到7130.4%。

    在地球与环境科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4个分类学科排名中,除东京大学上榜物理学、生命科学2个榜单前5外,其余前5名均由中国机构包揽。

    自2015年以来,亚太地区科研产出对全球的贡献份额已由26.9%增长至2020年的34.3%,而中国对这一增幅的贡献超过了98%。如果不计中国,亚太地区的科研产出份额会略有下降,部分原因在于日本的产出贡献出现了下滑。

    根据最新数据,亚太地区领先的科研国家是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印度,领先的科研城市为北京、上海、东京都市圈、南京和首尔都市圈。

    榜单显示,中国机构整体表现强劲。在2020年亚太地区科研产出贡献份额排名前10位的8家中国机构分别是:中国科学院(第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二)、北京大学(第四)、中国科学院大学(第五)、南京大学(第六)、清华大学(第七)、浙江大学(第八)、上海交通大学(第九)。

    相较之下,日本科研机构的贡献在下滑。比如,此次排名第3的东京大学在2015~2020的贡献份额增长率为-20.7%。

    值得关注的是,2015~2020年中国大部分学术机构科研产出增幅明显。其中,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河海大学等机构的科研产出呈“暴增”趋势,广州大学(亚太地区195位)相关增幅更是达到7130.4%。

    整体来看,近5年亚太地区自然指数贡献份额增加最多的50家机构中,除排名30的新加坡国立大学和排名48的印度加尔各答科学教育与研究所外,其余48家机构均来自中国。

    按照学科划分,就地球与环境科学领域来说,在2020年亚太地区贡献份额排名前20家机构中,有15家来自中国。排名前5的分别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

    在物理学领域,2020年亚太地区贡献份额排名前20家机构中,中国有12家。排名前5的分别是中国科学院、东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在化学领域 ,2020年亚太地区贡献份额排名前20家机构中,中国有16家机构上榜,表现强势。排名前5的机构分别是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

    在生命科学领域,2020年亚太地区贡献份额排名前20家机构中,中国占据“半壁江山”。排名前5的机构分别是:中国科学院、东京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

    注:

    自然指数通过追踪机构和国家发表在82种高质量自然科学期刊上的科研论文,呈现全球高质量科研产出及合作情况。该指数主要采用论文数和份额两种科研产出计算方法:

    •论文数(Count),即“论文计数 (article count/AC)”,是指一篇文章不论有一个还是多个作者,每位作者所在的国家/地区或机构都获得1分。这就是说一篇论文能为多个国家/地区或机构带来一个分值。

    •贡献份额(Share),即“分数式计量(fractional count/FC)”,旨在体现每位论文作者的相对贡献。一篇文章总分值为1,每位作者被认为对论文有相同的贡献,分值在所有作者中平均分配。例如,一篇论文有十个作者,则每位作者的得分为0.1。

相关报告
  • 《中国学术出版业的数字化发展》

    • 来源专题:科技期刊发展智库
    • 编译者:朱汝鑫
    • 发布时间:2023-09-07
    •   6月23日,学者Jiawei Li发布长文,讨论了中国学术出版业的数字化发展。我们挑选终点内容进行了编译。   文章认为,中国学术出版市场正在快速发展,且仍处于增长阶段。这为国际出版商和学会扩大国际影响和多元化收入来源等提供了巨大机会。目前,中国科研生态系统中拥有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科学家,他们产出了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例如,2022年,中国在全球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数量上超过了美国。)这吸引了许多国际学术出版商进入中国市场,他们渴望与越来越多的高级研究人员合作。许多领先的国际学术出版商和学会已经在中国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并投入了大量精力增加中国学术出版市场的份额。 ●中国政府对学术出版数字化的看法   中国政府一直在积极推动学术出版的数字化进程,并采取措施提高中国学术出版物的质量和数量。这为国际学术出版商在中国市场推广其出版物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并在数字化时代与中国学术界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   重点关注学术出版的转型升级,向融媒体出版发展,最终实现深度融合。 ●中国学术出版数字化的现状   中国数字出版物的使用量逐年增长。根据一份报告显示,在中国,2019年,数字出版物占总量的36.2%,在2020年跃升至39.6%,而在2021年则达到了44.4%。   中国学术出版数字化也有大量的的投资和融资。仅在2021年,中国在该领域的投资就达到了惊人的11.7亿元,较2020年增长了42.9%。   中国还拥有大的学术出版数字平台,包括CNKI、万方数据库和维普等。这些平台使得在中国数字领域中访问和分享学术内容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容易。 ●中国学术出版数字化的关键参与者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拥有完备的知识平台。他们已经数字化了海量物理数据。此外,他们在各个领域拥有众多专业数据集,他们的数据还包括机构数据、知识图谱关系数据,以及重要国家和地区的项目数据库等。他们还提供数据处理、情报服务和网络数据捕获等服务。   此外,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还与Clarivate、Springer、Elsevier等全球学术出版巨头合作,不仅收集和存储数据,而且为元数据的组织和访问提供保证。   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中国学术期刊的出版过程变得更快、更易管理、更加灵活,同时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发展真正增强了学术期刊的功能。为了跟上研究人员日益增长的需求,中国学术期刊正在扩大其沟通渠道,并拥抱新媒体平台。 ●结论   总而言之,学术出版在中国正在迅速发展,而这种发展又因数字化而加速。其目的是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促进中国研究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这都是为了通过创新手段促进合作和分享知识。通过利用数字技术的进步,中国的学术期刊和平台正在加紧为研究人员提供比以往更好的服务。这些趋势将继续推动中国学术出版的发展。
  • 《施普林格·自然首次颁发“中国新发展奖”,彰显中国学者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19-08-23
    • 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Nature)于8月22日为10部中国作者撰写的学术图书授予“中国新发展奖(China New Development Awards)”,以表彰这些研究对于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所作出的突出贡献。这些获奖图书评选自施普林格·自然旗下的施普林格(Springer)和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PalgraveMacmillan)2018年出版的中国学者撰写的总计800多册图书,涉及人文和社会科学、经济管理、工程技术、生命科学及医学等领域。其中有两部聚焦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获奖名单附后。 霍尔茨布林克出版集团(Holtzbrinck Publishing Group)首席执行官斯蒂芬·冯·霍尔茨布林克博士(Stefan von Holtzbrinck)为颁奖典礼致闭幕词 联合国193个成员国于2015年9月一致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呼吁各国采取行动在2030年实现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国也在一年后宣布了落实该议程的行动指南,并采取务实行动,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各国政府、企业、组织及全体社会通过共同努力解决贫困、不平等、气候变化、环境恶化、和平与公正等最严峻的挑战提供了行动框架。施普林格·自然作为全球领先的学术出版机构,也推出专门的出版项目,通过促进相关研究成果的分享来帮助应对这些挑战,支持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也是科研产出及影响力增长最快的国家,其对于全球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施普林格·自然可持续发展项目出版总监暨“中国新发展奖”评委会主席妮古拉·琼斯(Nicola Jones)女士说。“作为我们可持续发展项目的组成部分,这一奖项的评选进一步证明了中国学者对于中国乃至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也让我们见证了中国当前正在从追求高速发展过渡到高质量的发展。” 首届“中国新发展奖“评委会成员包括施普林格·自然的内部编辑,以及可持续发展项目的主管人员,他们评选出的10部获奖作品每部都至少涉及17个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一个,并对于解决特定社会发展问题具有现实贡献。 “‘中国新发展奖’涉及自然科学、工程、社会科学和人文等不同领域,有助于促进跨学科互动,以解决一些急迫的社会挑战,如饥饿、贫穷或气候变化等,这些挑战无法依靠单一学科来解决。此外,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个奖项让科研人员获得政界和商界人士的更多关注,推动其研究成果投入应用,解决全球及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挑战。”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全球图书业务总裁汤恩平博士(Dr. Niels Peter Thomas)说。 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全球图书业务总裁汤恩平博士(Dr. Niels Peter Thomas)致开幕词 学术图书是作者长期研究成果的阶段性总结,相较于期刊论文,其内容更加完整全面,论述更具系统性,使用期也更长,尤其是一些基础学科的经典著作和用做教材的研究著作,其学术或思想价值往往历久不衰。因此,学术图书对于帮助应对复杂、涉及多个知识领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具有独特的作用和优势。 来自科研界和出版界近百位专家学者和嘉宾出席了今天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举行的颁奖典礼,并共同回顾中国学者多年来对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作出的杰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