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花叶病毒:植物病毒学的开端》

  • 来源专题:农业生物安全
  • 编译者: 刘小燕
  • 发布时间:2023-06-11
  •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植物病毒学和美国植物病理学会有着深深交织在一起的历史。随着该协会在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成为一个独特的实体,病毒也作为新描述和发现的疾病病原体而留下自己的印记。有趣的是,烟草花叶病毒(TMV)及其在Solanaceae的经济宿主,如烟草和西红柿,也起源于美洲。本文是我们对“病毒性质”理解的起源的简要回顾,破译了宿主-病原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以及早期TMV工作人员的小插曲,他们开发了许多工具和技术,这些工具和技术已成为“成为”病毒学家或“做”病毒学定义的一部分。由于植物分子病毒学起源于20世纪初,首先来自病毒疾病的早期描述工作(1900-1935),然后是生化、遗传学和生物物理工作(1935-1960),分子生物学(1960-1980),以及我们当前的转基因技术时代,植物病毒的功能遗传学,以及使用病毒作为分子工具,对我们如何与TMV合作的上下文理解是有用的。
  • 原文来源:https://www.apsnet.org/edcenter/apsnetfeatures/Pages/TMV.aspx
相关报告
  • 《烟草花叶病毒用于RNA干扰技术研究获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病毒学领域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wu
    • 发布时间:2019-04-07
    • RNA干扰技术(RNAi)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遗传性疾病、恶性肿瘤及艾滋病等的治疗,其核心挑战是如何实现目的基因的高效、安全、稳定输送。在RNA干扰技术中,病毒类基因载体及非病毒类基因载体具有各自的优势及局限性。病毒类基因载体具有自然界所赋予的高转染效率,但是其毒性及免疫原性副反应大大阻碍了它的发展;非病毒基因载体(脂质体类载体和阳离子聚合物类载体)无免疫原性、且可以通过分子设计利用多种相互作用构建多功能组装结构,然而一直以来,其基因转染效率无法与病毒类载体相媲美。 近日,受启发于病毒类基因载体的高转染效率及非病毒类载体的安全性,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生物材料与应用技术研究中心首次利用对哺乳动物不具有免疫原性副反应的一维棒状植物病毒——烟草花叶病毒(TMV),构建了高效安全的基因输送体系。该研究中,通过在TMV外表面修饰细胞穿膜肽TAT,实现了载体(TMV-TAT)的电荷反转及溶酶体逃逸能力,并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实现了小干扰RNA(siRNA)的负载。所获得的基因输送体系siRNA@TMV-TAT可有效实现绿色荧光蛋白的基因沉默,在体外细胞实验及体内肿瘤裸鼠实验中均获得了验证。与商业化基因转染试剂Lipofectamine 2000及PEI25k相比,实现相同的生物安全性时,基于该一维植物病毒的基因载体TMV-TAT具有更高的基因转染效率。 该工作结合了病毒类基因载体的高转染效率及非病毒类载体的安全性,将一维棒状植物病毒用于哺乳动物的RNA干扰技术中,不仅为基于植物病毒的生物医用材料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更为基因药物的输送提供了一种新颖、高效、安全的策略,将可能为RNA干扰技术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相关研究成果以Integration of Cell-Penetrating Peptides with Rod-like Bionanoparticles: Virus-Inspired Gene Silencing Technology 为题,发表于近期的Nano Letters上(DOI: 10.1021/acs.nanolett.8b01805),理化所研究员牛忠伟是该论文的通讯作者,副研究员田野是该论文的第一作者。 相关研究工作得到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和理化所所长基金的大力支持。
  • 《理化所烟草花叶病毒用于RNA干扰技术研究获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陈方
    • 发布时间:2020-09-10
    • RNA干扰技术(RNAi)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遗传性疾病、恶性肿瘤及艾滋病等的治疗,其核心挑战是如何实现目的基因的高效、安全、稳定输送。在RNA干扰技术中,病毒类基因载体及非病毒类基因载体具有各自的优势及局限性。受启发于病毒类基因载体的高转染效率及非病毒类载体的安全性,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生物材料与应用技术研究中心首次利用对哺乳动物不具有免疫原性副反应的一维棒状植物病毒——烟草花叶病毒(TMV),构建了高效安全的基因输送体系。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2018年8月9日的Nano Letters期刊上。 该研究中,通过在TMV外表面修饰细胞穿膜肽TAT,实现了载体(TMV-TAT)的电荷反转及溶酶体逃逸能力,并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实现了小干扰RNA(siRNA)的负载。所获得的基因输送体系siRNA@TMV-TAT可有效实现绿色荧光蛋白的基因沉默,在体外细胞实验及体内肿瘤裸鼠实验中均获得了验证。与商业化基因转染试剂Lipofectamine 2000及PEI25k相比,在实现相同的生物安全性时,基于该一维植物病毒的基因载体TMV-TAT具有更高的基因转染效率。 该工作结合了病毒类基因载体的高转染效率及非病毒类载体的安全性,将一维棒状植物病毒用于哺乳动物的RNA干扰技术中,不仅为基于植物病毒的生物医用材料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更为基因药物的输送提供了一种新颖、高效、安全的策略,将可能对RNA干扰技术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陈方 摘编自http://www.kib.ac.cn/xwzx/ttxw/201807/t20180717_5043329.html 原文标题:陈纪军团队在作用于褪黑素受体的具有抗抑郁作用新型小分子的发现方面取得重要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