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实现小鼠个体水平的靶向遗传筛选》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oujie
  • 发布时间:2019-07-09
  • 我国科学家实现小鼠个体水平的靶向遗传筛选.。近年来,CRISPR-Cas9技术介导的突变筛选在小鼠和人细胞中已被广泛应用,而实现高效的小鼠个体水平遗传筛选对哺乳动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李劲松和邹卫国研究团队合作应用孤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人造精子细胞”)介导的半克隆技术,结合CRISPR-Cas9介导的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实现了小鼠骨发育相关基因的个体水平遗传筛选,并揭示Irx5基因作为骨发育过程中重要调控因子,通过抑制PPARγ分子促进成骨分化并抑制成脂分化,为小鼠发育过程中关键基因功能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该研究成果7月2日在线发表于《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生物》(Plos Biology)。 李劲松研究员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科研人员基于体外成骨分化过程高通量测序分析数据,筛选了72个潜在骨发育相关基因,建立了一个携带216个向导RNA(sgRNA)的单倍体干细胞库(即“人造精子细胞库”),其中的每个“人造精子”一般都携带一个针对不同基因的“sgRNA导航器”,精确定位到靶基因上并对其进行基因编辑。李劲松解释道,“我们将这些携带修饰基因的‘人造精子’逐一注射入小鼠MⅡ期卵母细胞,一个月不到,就获得了400多只携带不同突变基因的半克隆小鼠。” 邹卫国研究员说:“我们在这些小鼠出生后,就开始对其进行骨骼整体染色分析,依据骨骼大小、钙化、颅顶骨、长骨、椎骨形态等指标对每只小鼠进行评分。与此同时,我们利用每只小鼠携带的‘sgRNA导航器’对骨发育异常的小鼠所携带的‘靶基因’的测序分析,最终确定其是否存在基因突变。” “我们从72个候选基因中筛选出了4个参与骨发育调控的关键基因 。”邹卫国进一步介绍说,“在这4个关键基因中,基因Zic1和Clec11a被其他研究证实参与骨发育调控,而基因Rln1和Irx5在小鼠骨发育过程中的功能尚不明确。为了验证它们在小鼠骨骼发育中的调控机制,我们构建了基因Rln1和基因Irx5敲除的小鼠模型来验证这两个基因在骨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发现敲除了Rln1基因的小鼠在出生时骨骼较小,而成年后差异不显著;敲除基因Irx5的小鼠在出生时和成年后骨骼较小和骨量下降特征均很显著,同时伴随着骨髓中脂肪形成增加的特征。进一步的分子机制研究表明,IRX5通过抑制PPARγ通路的激活,促进成骨分化同时抑制脂肪生成。” “这项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首次实现了小鼠个体水平骨发育靶向遗传筛选。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建立器官特异性血管遗传靶向技术》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6-10
    • 5月15日,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周斌研究组在国际学术期刊Circulation Research上发表了题为Genetic Targeting of Organ-Specific Blood Vessels 的最新研究成果。该项工作建立一套新的遗传操作系统以实现更加精确的遗传靶向,可用于基因敲除和过表达,并成功构建了心脏冠状动脉特异性Cre(CoEC-Cre)和大脑血管特异性Cre(BEC-Cre),并利用这套新系统揭示了VEGF信号通路参与调控大脑血管新生及血脑屏障的形成。 血管是血液流通的管道,负责运输氧气、营养物质以及代谢废物,在器官和组织的发育及再生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器官的血管在结构及功能上是异质性的。在组织损伤反应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协调组织特异性干细胞自我更新和分化以促进组织修复,并分泌大量趋化因子和分泌因子诱导组织再生。不同器官的内皮细胞在损伤反应中的作用都是独特的。研究血管常用的遗传工具小鼠为VE-cad-Cre、Tie2-Cre等,这些工具小鼠标记所有的内皮细胞,无法精确地研究特定组织器官的血管。因此提高遗传靶向的精度,开发组织特异性Cre工具将促进研究人员对内皮细胞在器官形成及再生过程中的深入功能研究。 到目前为止,遗传靶向工具主要依赖于Cre-LoxP同源重组系统以解决细胞示踪问题,进行基因功能研究。该系统的精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因表达的特异性,这种传统方法具有固有的局限性。在该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两套互相排他的同源重组系统即Dre-Rox与Cre-LoxP系统进行顺序交叉遗传靶向操纵,实现精确地遗传靶向器官特异性的血管。顺序交叉遗传靶向操纵系统包括两个要素:A-Dre和B-Cre-Rox-ER-Rox。传统的CreER位于细胞质中,无法入核进行Cre-LoxP反应。在同时表达A和B的细胞中,Dre重组酶将识别并切割Rox位点,之后B-Cre将从细胞质中释放入核,进行后续的Cre-LoxP反应。至此研究人员利用两个启动子更加精确地限定了标记的细胞,并且最后的有效输出是Cre重组酶。该项工作为组织特异性基因操作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策略,可以广泛地应用到其他生物医学领域。 该项工作在研究员周斌的指导下,由研究生蒲文娟等完成,并得到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杨晓、英国牛津大学教授Nicola Smart等大力支持。研究工作得到中国科学院、国家基金委、上海市科委等资助。
  • 《Cell:中国科学家在体外重构小鼠“人工胰岛”》

    • 来源专题:广东省干细胞与组织工程技术路线图信息服务平台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20-04-10
    • 近日,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曾艺研究组在实验小鼠中开展实验,成功鉴定了小鼠胰岛中的干细胞类群,并借助干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获得了有功能的小鼠“人工胰岛”( 胰岛类器官),为下一步人体“人工胰岛”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该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3月19日发表于《细胞》。 糖尿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中国的糖尿病患者数量已达全球4.3亿总病患数的1/4。因为胰岛β细胞功能失常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许多患者需要终生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近年来,胰岛移植作为新兴的糖尿病治疗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供体胰岛的严重不足极大限制了这种方法的普及。如何源源不断地获得可用于移植的胰岛β细胞?一种思路是利用器官或组织自身的成体干细胞,在体外“仿造”有类似功能的器官。器官特有的成体干细胞会遵循“天然”的分化路径,在体外合适的培养条件下通过自我更新和分化,形成该器官的功能细胞。这类基于成体干细胞获得的“人工”器官,其安全性、操作简单性已在肠道等多个系统中得到验证。但是,胰岛中是否存在成体干细胞一直饱受争议,发现并鉴定胰岛干细胞是培养功能性胰岛类器官的先决条件,也是长期难题。 研究人员在小鼠中开展实验,在寻找胰岛中成体干细胞的过程中,他们在实验小鼠身上发现了一群新的细胞类别——Procr+细胞。在确认这群细胞与其它已知的胰岛分化细胞截然不同,可能处于未分化的状态后,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发现,Procr+细胞在体内正常生理状态下可以分化形成胰岛的全部细胞类型,证明这群Procr+细胞是胰岛中的成体干细胞。 为进一步把体内的发现转化成为体外的应用,研究人员建立了一种Procr+胰岛干细胞与血管细胞共培养的3D培养体系,成功获得有功能的小鼠胰岛类器官。在体外“复刻”的“人工胰岛”包含胰岛所有的细胞类型,与真正的小鼠胰岛在功能、形态等方面都非常相似,能够迅速地响应糖刺激、分泌胰岛素。这种小鼠胰岛类器官能够在体外代代“繁衍”到20代以上,每次传代保持3~7倍的细胞数目增长,即一个“人造”器官每一周传一代,每代可以“繁衍”3~7个“后代”。当把这些长期培养的类器官移植到糖尿病小鼠模型体内,小鼠的血糖水平恢复,糖尿病病征减轻,展示了Procr+胰岛干细胞的应用潜力。 该研究首次鉴定了小鼠胰岛中成体干细胞的“身份”,回答了长期以来成体胰岛是否存在干细胞这一争议性问题,是干细胞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这项工作建立的小鼠胰岛类器官的培养体系,能够作为体外的模型,研究生理及病理条件下胰岛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其与微环境的相互作用。该研究为将来能在体外获得大量有功能的人的胰岛β细胞开拓了新的思路。需要说明的是,目前的研究成果还只是在小鼠模型上取得了成功,人体的胰岛中是否也存在成体干细胞,是否也能在体外培养成胰岛,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据悉,该项成果得到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上海市科委及中心所长基金等的经费支持。(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