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植物所在天麻植物化学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06-18
  •      兰科(Orchidaceae)天麻属(Gastrodia)天麻(G. elata?Blume)块茎是常用中药天麻(GASTRODIAE RHIZOMA)的应用部位,功能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周俊等对天麻药用部位开展了植物化学研究,阐明天麻主成分天麻素和巴利森苷等,为天麻种植、加工以及药学研究开发奠定了科学依据。进一步的,完成了天麻素全合成工艺并形成天麻素产品销售至今。

        天麻首次记载出现在《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名“赤箭”。《本草纲目》称其主“杀鬼精物,蛊毒恶气”,所以有“鬼督邮”之名。李时珍释曰:“鬼督邮以功为名”。“督邮”,原为汉置官名,为郡守佐吏,专掌督察纠举所领县的违法之事。李时珍称“鬼督邮专主鬼病,犹司鬼之督邮也”。为了进一步挖掘天麻中的活性成分,借鉴天麻的传统应用历史以及对应药用部位,研究人员对天麻的花秆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发现新颖6,6,5熔合的三环骨架gastrodinol(一个萘环和一个重排重构的C环部分),具有较好抗菌活性(RSC Advances, 2020, 10, 14644.),为解决化合物来源随之对该化合物进行了全合成工作(Organic Letters,2020, 22, 17, 6822–6826)。

        近期,在中国科学院科技扶贫项目(KFJ-FP-201905)支持下,对采自云南昭通的天麻花杆进行进一步植物化学研究并取得了新的进展,从天麻花枝中分离出系列赤箭素类(gastrodinols)化合物,丰富了该类化合物的构成。同时,非常罕见地从兰科植物分离得到系列异戊烯基化桑黄素,桑呋喃,以及天麻二胺类化合物,极大丰富了天麻的化学物质组成。相关进展发表在Nat. Prod. Bioprospect.?14, 22 (2024).

  • 原文来源:http://www.kib.cas.cn/xwzx/kyjz/202406/t20240613_7188022.html
相关报告
  • 《昆明植物所在兰科药用植物多糖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2-12-13
    •       兰科(Orchidaceae)是被子植物中最古老、最大的科之一,是一个高度进化而复杂的科,全科约800属两万余种,分布域广泛,具有极高的药用、观赏和科研价值。中国是世界上兰科植物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以云南为代表的西南地区是全球兰科植物分布中心之一。按照生态习性,兰科植物主要分为地生、附生或腐生三类,对应的药用兰科植物有白及、石斛、天麻等。由于特殊的生理生境,兰科药用植物在块茎、茎或假鳞茎等部位富含多糖。多糖是兰科药用植物能量存储的主要方式,也是药用部位的主要物质构成之一。天然多糖结构的多样性、复杂性及研究手段的局限性给化学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这也阻碍了人们进一步认识兰科药用植物多糖类成分的药学活性。基于此,近年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胡江苗团队主要从“天然多糖的结构表征”和“代谢性疾病等药学研究”两方面开展兰科多糖的研究工作。  近日,该团队进一步对铁皮石斛低聚糖展开研究,运用有效的降解方法从铁皮石斛中首次获得了一种高含量的α-甘露糖型低聚糖(DOMOS),该低聚糖可以作为外源性的补充在体外和体内产生抗衰老作用。通过基因、细胞、离体皮肤、人体临床等多维度的研究表明,DOMOS通过TGF-β/Smad-SIRT1信号通路触发ECM过程,从而发挥抗衰老的作用。   相关研究成果以Target acquisition of anti-aging manno-oligosaccharide that triggers ECM process via TGF-β/Smads-SIRT1 signalling pathway为题在线发表在Carbohydrate Polymer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计划等的支持。
  • 《昆明植物所在植物化学防御的生态功能和分子机理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3-11-24
    •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综合保护团队的动植物受威胁生态关系专题组在开展野外工作时,发现贯叶马兜铃(Aristolochia delavayi)这一金沙江干热河谷特有受威胁植物的特殊防御特征。研究团队观察到,受干扰的贯叶马兜铃叶片释放出一种类似于臭虫防御物质的气味,吸引了大量盗食寄生的叶蝇(Milichiella arcuata)。盗食寄生蝇是一类以偷窃其他慢食性节肢动物的猎物为生的蝇类。这项研究中,叶蝇将臭虫受到威胁时释放的防御性气味作为取食信号。鉴于金沙江干热河谷草本植物可能面临来自大型草食动物的较大取食压力,而臭虫具备较好的防御能力,研究团队推测贯叶马兜铃可能通过模拟臭虫的防御性气味来实现自我保护。为验证这一假设,研究团队与云南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和英国杜伦大学合作开展了一系列野外实验、化学分析、行为实验和电生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贯叶马兜铃叶片释放的气味在化学组成和生态功能上与臭虫普遍产生的防御性挥发物相似。此外,这些(E)-2-烯醛类化合物能够激活多种草食动物的TRPA1受体,从而有效地抵御草食动物的取食行为。   近日,该研究成果以Aristolochia mimics stink bugs to repel vertebrate herbivores via TRPA1 activation为题,在New Phytologist在线发表。该研究为植物通过拟态昆虫信号防御草食动物的动植物多重互作生态过程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扩展了植物气味拟态研究领域的内涵和外延。云南大学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于玉龙、昆明植物所葛佳博士、东北林业大学博士研究生董文琪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昆明植物所陈高研究员和云南大学耿宇鹏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东北林业大学杨仕隆教授和英国杜伦大学Chomicki Guillaume教授也参与了该研究。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云南省联合基金重点项目(U1602264)、云南省科技厅科技计划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202301AS070001)和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YNWR- QNBJ-2018-017)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