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不足是阿尔茨海默氏症的危险因素,科学家们转向动物模型来找出原因》

  • 来源专题:重大疾病防治
  • 编译者: 蒋君
  • 发布时间:2023-06-05
  •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睡眠模式紊乱与神经退行性疾病之间的联系。近年来出现了强有力的证据,将睡眠中断与帕金森氏症联系起来,大量研究探讨了与慢性创伤性脑病(CTE)相关的严重睡眠障碍,CTE是一种与反复头部受伤有关的疾病,例如拳击,足球和其他侵略性运动中遭受的创伤。

    同样令人担忧的是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睡眠障碍,随着世界人口不可避免地老龄化,这种情况在全球范围内正在增加。根据梅奥诊所的数据,估计有25%的轻度至中度疾病患者睡眠不安,50%的人在病情严重时估计有睡眠问题。

    现在,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睡眠不足和阿尔茨海默病发展的挑衅性问题。这些科学家说,慢性睡眠障碍是不可避免的阿尔茨海默氏症风险因素。

    圣路易斯的科学家们还在一系列实验中证明,睡眠剥夺会阻止被称为小胶质细胞的免疫细胞在睡眠周期中适当地清理淀粉样蛋白的沉积物,这一发现有助于解释长期观察到的睡眠不足与神经变性之间的联系。淀粉样蛋白是粘稠淀粉样斑块的组成部分,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关键标志。

相关报告
  • 《发现“两栖瘟疫”的科学家们担心会出现危险的新型杂交疾病》

    • 来源专题:动植物疫病
    • 编译者:刘小燕
    • 发布时间:2019-03-31
    • 一种被称为Bd的致命真菌引发了大规模的两栖动物灭绝,这种灭绝蔓延到了每个大陆,并且被描述为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至少有200种蛙类被确认灭绝,在拉丁美洲的Bd生长区尤为严重。然而,随着两栖动物的国际贸易持续不减,发现这种疾病的科学家团队对未来可能带来的问题感到担忧。特别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Bd菌株的融合可能产生甚至比当前菌株更加致命的杂合体。几十年来,两栖动物一直以食物的方式作为宠物进行交易,而非洲爪蛙的运输已经被确定为原始Bd爆发的触发因素,最近的实验室测试显示,巴西和南非出现的混合菌株似乎比最初的更为致命。另外,针对目前另一种正在出现对生活在欧洲和亚洲的火蜥蜴的威胁,科学家们决心阻止它在海洋蔓延,在移动动物之前要严格的监视和测试,并希望可以避免犯与Bd一样的错误。
  • 《科学家研制出世界首个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的动物模型》

    • 来源专题:病毒性肝炎防治
    • 编译者:李越
    • 发布时间:2014-12-19
    • 美国NIH的Harvey Alter在40年前首次描述了非甲非乙病毒性肝炎 (NANBH),美国Chiron公司的Michael Houghton团队27年前就克隆出丙型肝炎病毒(HCV)并推出HCV的检测技术,HCV诊断和治疗走了近半个世纪。尽管如此,由于HCV经血感染通常无症状,加上经济和医疗水平较低国家和地区的丙肝防控能力低,全球现有近2亿人、我国有逾4千万人携带HCV。慢性丙肝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主要凶手,HCV的大流行已成为现代文明社会公共卫生的巨大负担,人口健康的重大威胁。   尽管慢性丙肝的抗病毒治疗效果显著,但用药毒副作用大,停药病毒又反弹,而新药的投放速度远赶不上病毒耐药变异株的出现,人类彻底清除HCV还只是个梦想。更令人担忧的是,像艾滋病毒一样,研发针对这类高度变异并能逃逸免疫杀伤的RNA病毒的疫苗难度很大。在过去的10年里,科学家一直探索HCV感染的动物模型。然而,HCV只感染人类和黑猩猩,人们试图建立的各种实验小鼠模型,要么HCV病毒无法复制,要么小鼠的免疫系统有缺陷,要么没有慢性丙肝的病理出现。因此,研发出HCV持续感染动物模型,用于探明HCV如何持续感染和造成肝损伤,用于疫苗和药物的研制。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和生物物理研究所唐宏、陈新文研究组经过多年合作,大胆利用免疫系统完整的小鼠,成功研制出世界上首个丙型肝炎病毒(HCV)持续感染、完整反映HCV感染自然史和慢性病毒性肝炎进展的动物模型。相关研究成果于8月27日以封面论文在线发表在Cell Research 杂志上。   参与研究的博士生陈继征指出,“这样的小鼠肝脏细胞上通过转基因技术表达了HCV进入肝细胞的两个受体分子CD81和OCLN,从病人血清中分离的HCV病毒能进入小鼠肝细胞并高度复制。小鼠肝脏和外周血均出现了病毒血症,并已经持续近2年”。更为诱人的是,另一位参与研究的赵洋助理研究员指出,“80%的小鼠都能被HCV持续感染,并出现了典型的HCV急性感染和慢性病理进展,包括感染后1个月出现的脂肪肝,3个月开始出现的肝纤维化,和6个月出现的肝硬化。这在其他动物模型中,包括黑猩猩,都是无法想象的”。另一位团队成员张超博士生补充道,“我们已经能在小鼠中观察到HCV是如何逃逸免疫系统,抗病毒药物又是如何降低病毒滴度了”。   陈新文和唐宏指出,这项成果得益于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体现了武汉病毒所和生物物理所两个科研团队的精诚合作,体现了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牛俊奇教授团队合作的优势。这个模型的成功,不仅为揭示丙肝的致病机制提供了迄今最先进的材料,而且将从根本上推动丙肝防治的疫苗和药物研发,将是中国科学家对威胁人类社会的重大传染疾病研究的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