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超过75%的海洋生物可发光》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7-04-22
  • 大多数人可能见过深海鮟鱇鱼的照片:利用本身肉质的发光体,引诱猎物靠近嘴部,其发光体是一种通过细菌产生的生物性光源。

    这些海洋生物发光现象曾被认为是罕见的,而最近Scientific Reports期刊发布的一项新研究,对深海生物发光(Bioluminescence)现象进行了第一次定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生活在海洋表层及到4000米深度的海洋生物中,超过四分之三的海洋生物都存在发光现象,包括鱼类、水母、虫类(如深海螺旋虫)、透明动物、甲壳类动物、鱿鱼和章鱼等。其中一部分海洋生物像鮟鱇鱼一样,依靠光细菌发光,但大多数海洋生物则像水母一样通过化学作用发光。

    深海中的发光现象有很多作用,比如可以狩猎、警告掠食者或吸引伴侣。科学家解释说,这项发现使得海洋中的生物发光现象成为一个“生态特征”,这个特征是生活在深海中的大多数生物都应该具备的。

    (刘雪雁 编译)

相关报告
  • 《研究发现海洋生物中的新型病毒圈》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8-09-29
    • 一项针对RNA病毒的综合探测技术的研究表明,多种多样的RNA病毒会感染海洋微生物并与其共存,该技术被称为片段和引物连接双链RNA测序(FLDS)。 病毒通常会感染宿主机体并大量复制,破坏宿主细胞后重新寻找新的宿主生物体。为了解病毒的多样性和其生存环境,科学家通常以细胞中的病毒粒子为研究对象。病毒主要被归类为DNA病毒、RNA病毒和逆转录病毒。研究表明,海洋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DNA病毒,相比之下,自然环境中RNA病毒的多样性和生态学尚不为人所知,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环境基因组学研究方法。 为了评估RNA病毒在海洋环境中的多样性,由Syun-ichi Urayama研究员(日本筑波大学生态和环境科学系的助理教授)和Takuro Nunoura博士(日本JAMSTEC机构海洋生物科学研究与发展中心的理事长)开发了一种新的技术来全面分析RNA病毒的基因组。结果显示,10升海水中共鉴定出842种RNA病毒,其中大部分是新物种。其中一些归类为已部分了解的RNA病毒种类,而另一些则被划分为从未被了解的新类型。此外,科学家们还比较了在微生物中发现的RNA病毒和在海水中漂浮的RNA病毒的多样性,发现许多病毒只在微生物细胞内被识别。这些结果表明,仅在微生物中检测到的病毒与宿主微生物共存,他们并不会破坏细胞结构。 传统意义上,大多数病毒被认为是致病的。然而,最近的研究报告了一些病例,在这些病例中,感染病毒的生物没有表现出任何症状。根据这些结果,很有可能在自然界中,许多病毒与宿主和谐共存,对宿主产生不利影响的致病性病毒似乎是一个独特的群体。 通过能对RNA病毒的全面检测,新的FLDS技术有望在广泛的应用领域里促进生物技术的进步,而不仅仅局限于病毒的生态学。目前有一项研究已经开始探索FLDS技术在医药、公共卫生和农业领域的潜在应用。 (刘思青 编译)
  • 《研究发现海洋中的人造装置能保护海洋生物》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8-09-11
    • 据美国国家海洋学中心(NOC)研究发现,海洋中的人造装置(如石油和天然气钻井平台、沉船或可再生能源装置等),可以保护受到人类和气候变化影响的海洋生物。这项研究已发表在《生态与环境前沿》(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杂志上。 人造装置广泛存在于全世界的海洋中,可能通过间接促使入侵物种扩散等多种方式,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然而,人们对于这些人造装置是否也有助于保护海洋生物的答案还不明确,因为这些人造装置可以为濒危物种提供新的栖息地和觅食地,扩大它们的地理活动范围。 NOC的科学家们利用计算机算法建立模型,模拟珊瑚物种Lophelia pertusa的幼虫在北海被释放到诸如石油和天然气平台等设施周围的海洋中时,可能会发生的扩散现象。该模型预测,幼虫会在已栖息在人工装置上的珊瑚种群之间扩散,甚至扩散到远处的自然种群。这些幼虫可以补充现存种群,也可以恢复受损珊瑚礁。 研究表明,北海的人造装置形成了一个由密集连接的珊瑚生态系统组成的网络,其长度超过数百公里,并跨越国际边界。因此,这些人工栖息地,如石油平台,可能比原始海底更有价值。 研究作者之一、NOC的科学家Daniel Jones博士说:“英国和其他许多国家一样,正在拆除废弃石油和天然气生产装置。仅在北海就有数百个这样的大型人工结构,它们可能对周围的海洋环境既有消极影响,也有积极影响。我们认为,在下定论前,仔细评估和监测环境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刘雪雁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