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清洁能源产业跑出“加速度”(国际视点)》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1-05
  • 国际能源署发布二〇二四年度《世界能源展望》报告——

    全球清洁能源产业跑出“加速度”(国际视点)《 人民日报 》( 2024年11月05日   第 14 版)国际能源署日前发布2024年度《世界能源展望》。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产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超过560吉瓦。预计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有望超过目前各国既定发展目标总和的约25%,足以满足全球电力需求的增加。2023年,中国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总装机容量的约六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

    各国持续加大清洁能源投资

    “在世界能源史上,我们已经见证了煤炭时代和石油时代,现在我们正快速进入电力时代。”国际能源署在报告中勾勒了全球能源转型的最新图景。

    报告指出,过去10年,化石燃料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从2013年的82%逐步下降至2023年的80%,而同期全球能源需求增加15%,40%的增长来自清洁能源。得益于技术进步、能源效率提高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全球能耗强度不断下降。

    国际能源署的报告显示,每年有近2万亿美元投资流入清洁能源领域,几乎是石油、天然气和煤炭领域投资总额的两倍。目前,全球约有140个国家制定了能源安全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政策,促进了各行各业加快使用清洁能源。英国能源咨询机构今年8月发布的一份报告也认为,得益于成本的进一步降低和新产能的加速布局,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增长迅速。当前全球能源转型正从“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转向“能源替代”阶段。在该阶段,清洁能源的增加超过了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长,从而使化石能源的消耗量以及碳排放量下降。

    报告预计,2023年到2030年,在现有政策和市场条件下,清洁能源的增量将超出全球电力需求增量的20%。到2030年,全球发电厂的煤炭使用量将减少10%,石油消耗量将减少50%。届时,能源系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首次不再增长。“全球能源格局正进入一个与以往完全不同的阶段,各国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投资,将对能源行业的未来前景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产生巨大影响。”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说。

    全球能源转型面临不同挑战

    国际能源署在报告中也列举了全球能源转型面临的一些挑战。“全球能源不平等现象依然存在。”国际能源署指出,目前全球约有7.5亿人(主要集中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无法获得电力,有超过20亿人无法使用清洁烹饪燃料。高昂的融资成本和项目风险限制了清洁能源技术在这些地区的推广。此外,地区冲突和政治紧张加剧全球能源系统的脆弱性,给能源安全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行动带来挑战。

    报告指出,当前全球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日益严重的热浪、干旱、洪水和风暴等极端天气事件对能源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构成严峻挑战。基于现行政策,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预计将很快达到峰值,《巴黎协定》的控温目标将难以实现。国际能源署呼吁,建立以人为本、具有韧性和灵活性的可持续能源系统,并加大对最不发达国家能源转型的支持力度,逐步消除全球能源鸿沟。

    国际能源署还表示,虽然全球清洁能源发展势头迅猛,但仍存在着融资成本过高、电网基础设施不足、系统整合程度较弱等多方面挑战。各国有必要加大对新能源领域投资,尤其是在电网和能源储存方面。报告认为,“先进的清洁能源技术如太阳能光伏、风能、氢能等将在未来创造巨大的减排潜力。这些技术共同承担了到2050年近3/4的碳减排任务。因此,改善电网基础设施是实现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尤其是加大在储能设备领域的投资。”

    中国积极助力全球绿色发展

    中国秉持生态文明理念,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积极深化国际绿色合作。截至2023年底,中国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较10年前增长了10倍,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占总装机的58.2%,新增清洁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增量一半以上。2023年中国能源转型投资达6760亿美元,是全球能源转型投资最多的国家。中国2023年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助力其他国家减排二氧化碳约8.1亿吨。

    近期,中国企业签署了多个海外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协议,中国制造的太阳能电池板、风电设备等将为当地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能源。在保加利亚,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签署总承包合同,将建设一个229兆瓦峰值的光伏电站,建成后每年预计发电3.2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11万吨标准煤。在老挝,中国云南省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与老挝政府签署甘蒙色邦菲光伏发电项目合作开发协议,一期规划容量50.1兆瓦,配置储能容量10兆瓦时,投产后年均上网电量接近1亿千瓦时。在毛里塔尼亚,中国能建华东院签署了努瓦迪布1200兆瓦风电项目总承包合同,项目建成后,年发电量约41.34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约412万吨的二氧化碳……

    中国建立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绿色能源项目合作。中国的新能源产业丰富了全球供给,推动降低了全球能源转型成本,为全球绿色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国际能源署高级分析师海米·巴哈尔表示:“中国已成为全球清洁能源领域的领跑者。中国清洁能源产能快速增长,不仅有利于中国,也有利于世界。”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阿奇姆·施泰纳认为,中国不断加快科技创新运用,世界上许多地方都将从中国的绿色发展中受益。


  • 原文来源:https://www.cnenergynews.cn/news/2024/11/05/detail_20241105181287.html
相关报告
  • 《河南南阳新能源汽车配件跑出“加速度”》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2-27
    • 2月22日,记者随河南省委宣传部组织的“全力拼经济 奋战开门红”采访团来到南阳市,企业生产车间内拼接、安装、调试,工人们热火朝天忙碌场景随处可见。 【现状】 南阳科技创新强劲起势 2月22司日上午,在淅川县的河南福森新能源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全智能自动化的生产线正在高速运转,工人们有序工作。 该公常务副总经理张晓伟介绍:“我们聚焦于消费类电子高比能锂电池高端定制市场,以18650型锂电池为主导产品,主要应用于智能家居、小动力及便携式储能等高端定制品市场,目前正在筹建容量更大的21700型圆柱电池。” 公司筹建的微型扣式锂电池,主要应用于可穿戴耳机、智能手表、智能手环、AR/VR戴式一体机、智能衣服、智能运动鞋。张晓伟说。 “今年第一季度销量很好,1月份实现产销1.8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4%。”南阳飞龙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席国钦满怀信心说道。 南阳飞龙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位于内乡县湍东镇工业园区,是国内专业生产汽车零部件的重要基地,主导产品为汽车涡轮增压器壳体、排气歧管、水泵、机油泵、飞轮壳等,具备年产550万只汽车水泵、650万只排气歧管、500万只涡轮增压器壳体的生产能力,“飞龙”牌汽车水泵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一,涡轮增压器壳体、排气歧管国内市场占有率国内前二。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飞龙生产的汽车水泵市场份额约超过25%。 2022年共实现产值20亿元,收入19.14亿元,利税1.1亿元,为公司夯实发展基础。 【转型】 抓住新能源发展机遇 “双碳”背景下,新能源成为“风口”。2023年南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持续开展“三大改造”,着力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加快打造千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支持淅减、飞龙、众德等企业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 在南阳市人民政府印发的《加快现代化副中心城市建设若干政策措施》中,传统产业转型发展再次被提及。文件提出,抢抓新能源汽车“风口”机遇,支持淅减、飞龙、众德等汽车零部件企业,实现产品从配套燃油汽车向新能源汽车转变、从单一零部件向系统集成产品转变、从自动化生产向智能化生产转变。 席国钦告诉记者:“现在飞龙公司是双轮驱动战略,传统汽车配件不能丢,新能源领域也得加快发展,用传统汽车配件的盈利为新能源汽车发展打下良好的资金基础。” 席国钦坦言,燃油车开始退潮,新能源车发展非常迅速,从传统汽车配件转到新能源汽车配件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在2008年的时候,公司开始布局新能源汽车的产品。今年预计新能源产品销售收入将会突破8亿元,占整个营收的25%。如果实现这一目标,对公司来说具有划时代意义,转型升级成功。 【创新】 科技赋能转型升级 席国钦介绍,飞龙公司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依托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水泵检测实验室,重点研发电动水泵、涡轮增压器壳体、可变流量机油泵等新能源、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已获得专利67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 “我们国际国内市场并重,去年公司出口产品实现的营收约49%,国内50%多,基本上各占半壁江山。”席国钦说,重视出口,不仅仅是让产品走出国门,更重要的是开阔视野,也引进了一些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为公司的后续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产品销往一汽大众、通用五菱、长城汽车等四十余家企业,并出口美国、英国、巴西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进入美国通用、福特,德国道依茨、戴姆勒-奔驰,意大利菲亚特等国际知名车企的全球采购体系。 公司拥有自动化铸造、清理、加工、装配生产线50余条,与智能立体仓储物流中心、ERP项目融合发展,加快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步伐,逐步向智能化、信息化、高效化工厂迈进,提升企业硬实力。 2023年公司确立了实现产销21亿元,税收超5000万元的目标。根据在手订单,一季度预计实现产值5.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5%。
  • 《新疆油田原油生产跑出“加速度”》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11-26
    • 截至11月24日,新疆油田原油产量超计划11.2万吨。这是新疆油田开发生产66年来厚积薄发的结果。新疆油田在迈向2000万吨现代化大油气田的征途中跑出“加速度”。 面对下半年上产后劲不足的压力,8月中旬以来,开发战线坚决贯彻落实公司党委决策部署,全面启动“原油日产上4万吨”开发会战,全力以赴推进油田开发各项工作。9月下旬,原油日产水平突破4万吨大关,创新疆油田开发史上新纪录。 坚持对标引领,筑牢油田稳产压舱石。在稀油注水方面,对照注水工作对标提升清单,重点开展水驱潜力调查、注水管理培训等工作,油藏含水上升率与自然递减率预计可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在稠油注汽方面,重点加大集团式注汽力度,加强单井单层注汽治理。 突出效益导向,措施增产实现质效“双收”。在成本大幅控减的情况下,新疆油田持续优化方案,提升措施效果。8月中旬到10月底的会战期间,实施措施井283口,日产量增加445吨,措施有效率86.1%,实现效益增产。为保持日产量在较高水平运行,新疆油田找准突破口,加快玛湖低压水平井转抽10口,取得较好效果,对比转抽前日产量增加152吨。 抢建抢投新井,产量再上新台阶。新疆油田通过持续优化批钻批压方案、加强组织管理,会战期间投产新井跨年井486口,日产量5165吨;会战阶段累计产量达32.6万吨,超会战目标0.28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