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ECC在西班牙首次实现船舶液化生物甲烷加油,推动燃料多样化与循环经济》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1-14
  • 挪威滚装运输提供商联合欧洲汽车运输公司(UECC)近日在西班牙维哥港完成了其“有史以来首次”船舶液化生物甲烷(LBM)加油作业,标志着该公司在扩大可持续燃料供应渠道和支持循环经济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此次作业中,UECC的多燃料LNG电池混合动力纯汽车和卡车运输车(PCTC)Auto Advance通过卡车运输的LBM进行了加油,这一里程碑事件不仅展示了UECC在推动可持续运输方面的创新实践,也彰显了其对循环经济的坚定支持。此次LBM加油作业由绿色能源开发商Naturgy提供燃料,LBM直接从加利西亚省的一家生物甲烷生产厂通过油罐车泵入Auto Advance的油箱中。作为UECC首艘双燃料LNG电池混合动力PCTC,Auto Advance的此次加油作业不仅代表了LBM首次通过卡车在西班牙全境进行船运,也体现了UECC在燃料路径多样化方面的努力。UECC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经理Daniel Gent表示,此次作业使UECC能够将LBM的区域供应来源多样化,不再局限于其主要枢纽泽布吕赫,从而增强了其对可持续燃料的供应能力。

    UECC正加大对LBM这种优质燃料的使用力度,以配合其“改变航程”可持续发展计划的扩展。LBM作为一种具有良好可持续性标准的燃料,每供应一吨可减少约5吨二氧化碳当量,对于减少范围3排放具有重要意义。UECC不仅通过此次作业探索了多种替代输送途径来拓宽其LBM产品组合,还提供了燃料需求来支持Naturgy的可再生能源开发。Naturgy参与的多个创新项目将农业和牲畜废物转化为生物甲烷,计划每年生产1太瓦时的生物甲烷,满足加利西亚7%的年度天然气进口需求,并每年减少5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此外,UECC表示,确保额外的可再生燃料来源有助于其脱碳途径,是实现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要素。UECC目前正在积极评估和采用LBM等替代低碳燃料,以在新法规下实现合规盈余并从中获益。在相关新闻中,UECC本月早些时候还将豪华汽车制造商JLR纳入其在海上运输中使用低碳LBM的计划,使该汽车制造商能够在其全球物流链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这一举措进一步展示了UECC在推动可持续运输和循环经济方面的领导地位。

    此次LBM加油作业的成功实施,不仅为UECC提供了更多的可持续燃料选择,也为全球航运业减少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随着全球对绿色能源转型的日益重视,UECC将继续探索更多创新实践,为推动全球可持续运输和循环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 原文来源:https://www.nengyuanjie.net/article/109213.html
相关报告
  • 《大湾区联动助力香港实现首次“船对船”加注液化天然气》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2-18
    • 香港2月14日电 14日,中国石油控股的昆仑能源有限公司在香港水域为一艘双燃料货柜船加注了2200吨超低温液化天然气。这是香港首单“船对船”海上液化天然气船用燃料加注作业。本次受注船“以星海蓝石”号从韩国釜山起航,经青岛、上海、宁波等地,最终目的地为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此次在香港加注可以满足该航船的全程燃料需求。 记者了解到,此次加注也是粤港澳大湾区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具体体现。这次进行加注作业的船舶、气源和人员均来自深圳。为实现此次加注,香港特区政府、深圳市政府和中国石油携手合作,克服了各方在法律法规、行业规范、行政许可等方面差异,不仅实现了船舶物流“硬联通”,也促进了体制机制“软联通”。 昆仑能源董事会主席付斌表示,此次加注作业既是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航运枢纽、推动香港航运业绿色转型的里程碑,也是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支持香港打造绿色船用燃料加注中心的重要举措。 据介绍,与传统船用燃油相比,液化天然气可以使颗粒物和硫化物基本达到“零排放”,同时减少85%氮氧化物排放,具有绿色、环保、节能、安全等优势。 香港特区政府运输及物流局局长陈美宝表示,特区政府去年11月发表《绿色船用燃料加注行动纲领》,回应了市场对燃料增长的需求,香港与深圳合作完成了此次加注作业,体现粤港澳大湾区港口优势互补,未来香港会继续与区内城市和其他省市在燃料供应方面进行更多合作。
  • 《2017年我国船舶工业经济运行分析报告公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1-26
    •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分析报告显示——   三大造船指标两增一降 三大产业难点困扰依然   1月24日,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在其网站上公布了2017年我国船舶工业经济运行分析报告。2017年,我国船舶工业三大造船指标继续领先、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产融结合更加深入、船配产业质量升级、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但受国际船舶市场深度调整的影响,“融资难”“交付难”“盈利难”等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船舶工业面临形势仍然严峻。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   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船舶工业三大造船指标两增一降,全国造船完工426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0.9%;承接新船订单337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60.1%;12月底,手持船舶订单8723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2.4%。船舶出口保持增长,2017年全国完工出口船394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7.9%;2017年1~11月,我国船舶出口金额为210.7亿美元,同比增长4.4%。船舶行业经济效益出现下降,2017年1~11月,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1407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900.4亿元,同比下降8.2%。   ?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该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船舶工业国际市场份额位居第一,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品牌建设有序开展;精耕细作细分市场,主动引领市场需求。   2017年,我国骨干船企针对近年来三大主流船型新船市场需求不足的现状,在细分产品领域精耕细作,积极开拓特种船舶、江海联运船舶、中小型船舶、远洋渔船等市场。其中,成功交付全球首艘三瓣独立C型储罐液态乙烷气体运输船、全球首制2.5万吨LNG高压双燃料杂货船,亚洲最大的自航绞吸式挖泥船“天鲲号”、国内首艘纯电动自卸货船实现下水。   2017年,我国海工装备制造企业主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探索海洋矿产资源、海洋生物资源和海洋空间资源等非油气市场的开发,相继交付了世界首制深海半潜式大型智能渔场“海洋渔场1号”、自升式多功能海洋牧场平台、“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超深水双塔半潜式钻井平台“蓝鲸1”号助力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试采成功;全球首艘深海采矿船项目正稳步推进。同时,积极拓展海上风电、海上天然气发电船、浮式发电+海水淡化平台、海上垃圾发电船、海上娱乐综合平台、海上酒店等新领域。   ? 产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船舶工业“融资难”问题未能得到有效缓解。2017年,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建造企业风险的关注度,部分银行已经出现收紧授信或延长授信审批的情况,增加了企业的融资难度。尽管市场有所回暖,但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市场仍处于低谷期,企业的现金流大幅萎缩,行业内骨干大型企业都面临着资金紧张的问题。   手持订单连续下降,去产能工作任重道远。近年来,各主要造船国都在努力化解过剩产能,但与新船需求的大幅收缩相比,船企新接订单难以满足正常生产需求。我国手持船舶订单已连续4年下降,大部分船企只能维持1年左右的工活量,在保证连续生产能力方面面临严峻挑战。从需求侧来看,国际新造船市场年均8000万吨左右,我国可承接到40%多的市场订单。   综合成本快速上升,盈利空间大幅萎缩。2017年,受手持船舶订单下降,开工船缺口增大的影响,新船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新船价格与成本倒挂矛盾凸显。   外部环境持续恶化,在手项目风险加大。据统计,我国船企手持各类海工平台涉及合同终止和弃船项目明显增多,这些项目被船东反复要求延期交付,最终还是被弃船,对船厂生产经营造成极大影响。海洋工程装备产品定制化的特点,使之转手出售的难度极大,当前海工产业技术日新月异,船企在手海工项目的弃船风险不断集聚,交付形势尤为严峻。   ? 预测和建议   该分析报告预测,2018年,全球经济发展将趋于稳健,航运市场有望稳中   向好。预计2018年全球新船成交量在7000万~7500万载重吨,海洋工程装备成交量约130亿美元,新船价格有小幅上涨的可能。大型船舶成交量将在2018年有所回落,部分中小型船舶成交将会活跃,豪华邮轮、汽车运输船、客滚船等少数特种船市场仍然值得关注。全球油气开发将继续回暖,市场热点仍将集中在浮式生产平台、海上风电场建设运维装备以及 LNG 相关装备等领域。   对于2018年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重点,该分析报告指出:一是坚定不移推动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多措并举破解船舶工业“融资难”困局。三是统筹兼顾船舶工业去产能和结构调整。四是进一步做好企业技术创新和提质增效。五是加强海洋工程装备在手订单风险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