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与巴塞罗那 揭秘全球两个沙尘暴预报区域中心》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 APC
  • 发布时间:2018-04-19
  • 3月底至4月上旬,我国中东部地区接连遭遇沙尘天气,一个名为“世界气象组织亚洲沙尘暴预报区域专业气象中心”的机构也开始为更多人所熟知。那么,类似的沙尘暴预报区域中心在全球还有几家?它们又肩负着怎样的责任?   前世:中国推动建立科研区域中心   本世纪初,亚洲北部地区连续出现比较严重的沙尘暴天气,引起各国科学界、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   2004年9月,在中国气象局举办的沙尘暴国际研讨会后,世界气象组织(WMO)提出,应建立一个基于WMO全球大气观测计划(GAW)和世界天气研究计划(WWRP)框架下的WMO沙尘暴研究计划(SDS RDP);此后,WMO第三届早期预警会议提出,在WMO沙尘暴研究计划的基础上,建立全球沙尘暴预警咨询评估系统,以促进WMO成员间沙尘预报、预警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相关报告
  • 《京津冀及周边区域PM2.5叠加沙尘重污染过程特征及预报效果分析-<环境科学>》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lhy
    • 发布时间:2020-01-18
    • 选取京津冀及周边区域2018年11月23日至12月4日一次大范围、长时间且PM2.5叠加两次沙尘传输的复合型重度污染过程开展特征研究,分析了首要污染物PM2.5和PM10浓度的发展演变,以及污染气象影响因素;结合激光雷达地基和车载走航监测结果,以及HYSPLIT后向轨迹结果,讨论了区域污染传输的情况;并对重污染期间NAQPMS、CMAQ和CAMx这3个空气质量模式的预报效果进行了回顾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时段PM2.5叠加两次沙尘传输导致区域中南部多数城市达到重至严重污染水平,张家口、北京、石家庄、邯郸和郑州PM10小时峰值分别为1589、864、794、738和766 μg·m-3,PM2.5小时峰值浓度分别为239、319、387、321和380 μg·m-3.地面弱气压场、高湿、逆温等静稳条件和沙尘是重要的污染气象和天气因素.激光雷达地基和车载走航监测数据结合HYSPLIT后向轨迹分析表明重污染期间区域西南和东南方向发生了PM2.5传输;区域两次沙尘过程主要受西北路径传输影响.此外,NAQPMS、CMAQ和CAMx这3个模式均可较好地预测到京津冀及周边区域的重污染过程,但对个别城市预报略有偏差.该次重污染过程中模式对PM2.5的预报效果要好于PM10,这与气象模式预报、大气化学反应机制、污染源清单的不确定性,以及重污染应急措施导致的污染源排放的改变有一定关系.
  • 《在极端沙尘暴期间造成区域严重烟雾的高海拔和远距离气溶胶运输解释了为什么植树造林不能防止风暴 |空气研究 |美国环保局》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APC
    • 发布时间:2019-10-11
    • .高海拔沙尘暴可能不受受受沙区造林的影响。据预测,气候变化将引发更多的极端事件,如风暴、热浪、干旱和洪水。沙尘暴在中国北方频繁发生。这些风暴通过降低能见度和诱发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来降低空气质量。为控制沙尘暴,中国政府在干旱地区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工程,但由于对沙尘暴输送的轨迹和高度知之甚少,这一工程的效果仍不确定。特别是,只有在低海拔地区发生沙尘迁移时,植树造林才是有效的。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我们分析了2017年5月2日至7日的极端沙尘暴,这场沙尘暴导致了中国北部地区创纪录的沙负荷。为此,我们使用了himawari-8卫星和云气溶胶激光雷达的沙尘rgb合成数据、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数据和地面监测数据。采用单粒子拉格朗日综合轨道模型和红外探路卫星观测相结合的方法,对沙尘暴的源区进行了识别。与我们的假设相反,结果表明,沙尘是在中国西北部1.0-6.5公里的高空远距离输送的。这一发现解释了为什么植树造林不能有效地防止这场风暴。结果还揭示了沙尘暴期间pm2.5和pm10的最高颗粒物浓度分别为447.3μg/m3和1842.0μg/m3。这些水平大大超过了中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PM2.5为75μg/m3,PM10为150μg/m3。网址/下载:。https://doi.org/10.1007/s10311-019-008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