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与巴塞罗那 揭秘全球两个沙尘暴预报区域中心》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 APC
  • 发布时间:2018-04-19
  • 3月底至4月上旬,我国中东部地区接连遭遇沙尘天气,一个名为“世界气象组织亚洲沙尘暴预报区域专业气象中心”的机构也开始为更多人所熟知。那么,类似的沙尘暴预报区域中心在全球还有几家?它们又肩负着怎样的责任?   前世:中国推动建立科研区域中心   本世纪初,亚洲北部地区连续出现比较严重的沙尘暴天气,引起各国科学界、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   2004年9月,在中国气象局举办的沙尘暴国际研讨会后,世界气象组织(WMO)提出,应建立一个基于WMO全球大气观测计划(GAW)和世界天气研究计划(WWRP)框架下的WMO沙尘暴研究计划(SDS RDP);此后,WMO第三届早期预警会议提出,在WMO沙尘暴研究计划的基础上,建立全球沙尘暴预警咨询评估系统,以促进WMO成员间沙尘预报、预警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相关报告
  • 《京津冀及周边区域PM2.5叠加沙尘重污染过程特征及预报效果分析-<环境科学>》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lhy
    • 发布时间:2020-01-18
    • 选取京津冀及周边区域2018年11月23日至12月4日一次大范围、长时间且PM2.5叠加两次沙尘传输的复合型重度污染过程开展特征研究,分析了首要污染物PM2.5和PM10浓度的发展演变,以及污染气象影响因素;结合激光雷达地基和车载走航监测结果,以及HYSPLIT后向轨迹结果,讨论了区域污染传输的情况;并对重污染期间NAQPMS、CMAQ和CAMx这3个空气质量模式的预报效果进行了回顾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时段PM2.5叠加两次沙尘传输导致区域中南部多数城市达到重至严重污染水平,张家口、北京、石家庄、邯郸和郑州PM10小时峰值分别为1589、864、794、738和766 μg·m-3,PM2.5小时峰值浓度分别为239、319、387、321和380 μg·m-3.地面弱气压场、高湿、逆温等静稳条件和沙尘是重要的污染气象和天气因素.激光雷达地基和车载走航监测数据结合HYSPLIT后向轨迹分析表明重污染期间区域西南和东南方向发生了PM2.5传输;区域两次沙尘过程主要受西北路径传输影响.此外,NAQPMS、CMAQ和CAMx这3个模式均可较好地预测到京津冀及周边区域的重污染过程,但对个别城市预报略有偏差.该次重污染过程中模式对PM2.5的预报效果要好于PM10,这与气象模式预报、大气化学反应机制、污染源清单的不确定性,以及重污染应急措施导致的污染源排放的改变有一定关系.
  • 《沙尘暴有多致命?》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与碳减排
    • 编译者:李扬
    • 发布时间:2023-05-29
    •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空气资源实验室发表在《美国气象学会公报》上的一篇新研究论文发现,沙尘暴——以前被认为是相当罕见的,并且只发生在特定地区——正在导致美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超过记录。沙尘暴会使毫无准备的司机惊慌失措,挡住车前车后的所有视野,使人们迷失方向或撞上看不见的障碍物。路面上的灰尘也会导致车辆失去牵引力并失去控制。在美国,与沙尘有关的死亡事件在西南部最常见,那里的沙漠景观中,强烈的雷暴风会扬起灰尘和沙子。但沙尘暴可能发生在任何土壤疏松和有风的地方。当风穿过休耕的农田、建筑工地或干燥的土地时,通常会发生更小、更局部的风沙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