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SFP-DD MSA发布了HW Spec 6.0、CMIS 5.0和热管理白皮书》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 Lightfeng
  • 发布时间:2021-05-30
  • QSFP-DD多源协议(MSA)组织发布了QSFP-DD硬件规格的6.0版本,同时引入了QSFP-DD800和QSFP112。

    QSFP-DD是双密度四通道小型可插拔封装,它是QSFP-DD MSA小组定义的一种高速可插拔模块的封装,QSFP-DD不仅可以实现QSFP前向和后向兼容,还可以兼容现有的QSFP28光模块及AOC/DAC等,为最终用户、网络平台设计人员和集成商提供了很大的灵活性。为了支持100Gb/s电气主机接口,第七个公开发行版增加了QSFP-DD800和QSFP112机械和板定义,还增加了QSFP112的电气和管理时序。6.0修订版更新了电源测试方法,并将模块的额定功率提高到25W,电源触点额定值从1A增加到1.5A,还添加了具有规范连接器性能数据的附录。

    该小组还针对QSFP-DD、QSFP-DD800和QSFP112发布了新的通用管理接口规范(CMIS)5.0版本,CMIS定义了主机到模块的交互,以确保模块初始化和一致地运行,该版本提供了多个扩展以及全面的技术编辑合并,与QSFP-DD MSA硬件规范修订5.1版以及此修订6.0版中定义的时序参数相协调。除了QSFP / QSFP-DD系列模块类型外,CMIS在整个行业中得到广泛实施。

    MSA组织还宣布发布了新的热管理白皮书,高性能网络环境的保持需要可插拔光模块具有良好有效的冷却。对于用于QSFP-DD800系统的新型大功率25W模块,必须有效地散热以确保操作性能,这需要研究人员对QSFP-DD模块的模块、机架、散热器和整个系统进行详细周密的散热设计,以实现高效散热。新的白皮书介绍了相关技术,可用于QSFP-DD / QSFP-DD800模块设计和QSFP-DD / QSFP-DD800系统设计,并已经进行了实验研究和模拟研究,能够证明这些技术的有效性。

    MSA联合主席兼创始成员Scott Sommers表示:“很高兴看到所涉及的63家公司团结起来,以协调这些重要的QSFP / QSFP-DD外形尺寸和软件,以适应未来的数据中心应用,同时又保持向后兼容性。”

    MSA联合主席兼创始成员Mark Nowell表示:“市场对高速网络解决方案性能和功率的要求不断提高。本白皮书记录了许多公司近年来总结的设计经验,旨在帮助设计工程师了解系统的热特性,以实现高效散热,即使在使用新的25W模块时也是如此,从而确保产品的可靠运行。 ”

相关报告
  • 《华大智造发布2019测序技术白皮书》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9-06-24
    • 2019年6月21-23日,华大智造于北京举办“2019测序技术和应用高峰论坛”,超过200位基因测序领域的国内外行业内顶级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参与大会,共同关注测序技术和应用最新发展,探讨基因行业标准和数据规范,共建行业新生态,并进行一系列学术交流与技术培训。 在6月21日主论坛活动上,华大智造首席运营官蒋慧向全球发布《华大智造2019测序技术白皮书(MGI Techdocs: White Paper 2019)》,其着重介绍了在基因测序领域更高通量、更低成本、更快速度、更高准确性的技术实现路径,描绘出迈向“人人基因组”的“生命数字化”蓝图。 蒋慧博士回顾了测序技术二十年的飞速发展,高通量测序的应用场景已从医疗跨越到健康、环境、农业等多个领域,前景广阔,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她介绍,华大集团是全球领先的生命科学前沿机构,依托华大尖端的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华大智造将在基因测序设备和前沿技术上持续战略投入,加速突破,为基因测序行业的带来积极探索与改变。 业内人士指出,测序技术白皮书的发布,显示出华大智造作为生命科技仪器领军企业在技术专利上的深厚积淀,也标志着我国企业在基因测序技术领域由追随接轨走向规划定标的引领之路,将推动整个生物基因测序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升整个行业的技术实力,对我国基因产业发展起到重要推进作用。 据悉,此次发布的测序技术白皮书,详细介绍了华大智造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测序技术。其中,DNBSEQTM相较业内传统的PCR测序方法,独有的纳米球技术具有高准确性、低重复序列率、低标签跳跃的重要特性,始终以原始DNA为模板进行“复制”, 避免扩增错误的累积。结合规则阵列载片的高信号密度,大幅提高检测的准确性,以实现最高效准确的大规模并行测序。针对业内测序普遍读长较短的缺点,华大智造研发新一代长片段建库技术stLFR (single tube long fragment reads),实现常规手段无法实现的结构变异检测,极大降低了长片段文库构建的复杂程度和成本。 基于其自主测序技术DNBSEQ?和stLFR,华大智造在6月15日刚向全球发布了其定义的“高清”基因组“676”标准,开启了基因组测序的“全高清”时代。基于“676”标准的从头组装二倍体基因组数据,将基因组测序真正带入“全高清”时代,对于更全?和准确地获取遗传信息有里程碑式的突破意义,也将极大推动个性化医疗的发展。 此次技术白皮书亦介绍了其自主研发的国产生信分析加速器-MegaBOLT,自动化解决方案等,通过其全流程的设备系统,快速高效的数据处理分析能力,彰显其软硬件兼备的技术实力。 围绕“高通量多组学前沿研究进展”、“高通量动植物基因组学应用进展”、“高通量微生物基因组学应用进展”三大议题,10余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在2019 测序技术与应用高峰论坛进行了学术交流及互动。此外,本次论坛还针对“基因组测序——工具与应用”、“测序技术在下一个十年的应用转化与发展模式”等话题,邀请多位专家学者和企业嘉宾进行了深度探讨。
  • 《中国首个智能建造企业白皮书正式发布》

    • 来源专题:装备制造监测服务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20-10-14
    •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大界的这本企业白皮书也是来自于年初疫情下的思考。当时国家众志成城修建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大界作为一个不到40人的公司心有余而力不足,决心奋发图强、厚积薄发。疫情的全球肆意深刻地改变了国内外社会及生活的秩序,也让国家更坚定了建筑工业化,建造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大界的创始团队在2007年就开始从事数字建造技术的研究,今天科技的快速发展让我越发的坚信计算机和机器人技术将为建筑产业带来全方位的变革,我也坚信会有更多的受过高等教育,具有先进思想的年轻人会加入到智能建造的浪潮中,带来创新和效率。传统建造模式下的建筑往往无聊却高效,或者有趣却浪费,新的智能化的建造模式必定会生产出有趣并且高效的建筑产品,满足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永恒向往。   大界目前已是一个近百人的跨学科团队,半年时间内我们吸纳了许多选择毅然回国的以及国内其他行业和领域的优秀年轻人们。我希望这本白皮书能让大家看到建筑行业的未来,看到大界五年甚至十年以后的样子,我更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同伴和伙伴们与大界一起技术创新,突破边界,界定建筑的未来,建筑强国之路就在我们前进的每一个脚步里。 孟浩 上海大界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CEO   本书编纂成稿后,特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丁烈云、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院教授梅雪松、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柳亦春进行审阅,他们提供了宝贵的修改建议并为此书拨冗作序。在此衷心感谢他们对大界给予的肯定与支持。   丁烈云院士在序言中称:“数字建造不仅仅是新的建造方式,更是新的建造体系。数字建造的发展既有数字技术进步的推动力,也有工程建造需求的牵引力。颠覆性技术的出现必然催生深刻的产业变革。以数字化为前提,借助网络化实现多种异构设备集成,支持用户参与,通过利用传感网络采集到的海量数据,在智能算法的支持下,发挥高性能计算能力,可以实现智能化的制造、建造与服务。”   梅雪松教授对大界通过建筑机器人产品的开发与应用,为在建筑构件的定制化场景中大规模应用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提供了示范效应给予肯定与厚望,并表示:“大界机器人公司发布的“界定未来建筑”代表了建筑行业机器人应用和制造数字化、智能化潮流的一种未来,期待大界机器人公司发展壮大,成为改变建筑行业游戏规则的生力军。”   柳亦春先生指出:“数字化建造是新技术时代下设计与建造业发展的大趋势。大界机器人智能建造企业白皮书展现了大界对于未来数字化智能建造技术的实践作为一种开放的平台式结构的努力。它可以让设计端和建造端更为高效地相互连接并允许各自独立更新,它并非技术能力的表现性运用,而是可以切实地引发设计与建造各个环节的数字化发展。”   大界智能建造企业白皮书在8月15日大界产品发布会上首次亮相便受到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此次白皮书的正式发布,希望为智能建造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本书重点以Unit—System—Network为框架,依次对大界的Robim建筑软件平台、工厂机器人生产线部署和数字化矩阵生产网络三个部分进行阐述,通过Robim在建筑机器人中搭建一个智能的神经网络,不断的优化和提升建筑工业化建造的能力。最后大界也希望通过平台化的技术赋能建筑行业,通过改善从业环境、增加新的建筑职业、促进行业技术转型、提升建筑品质等方面,帮助建筑企业顺应社会及技术发展,并实现人文关怀。